十六、悲壯的張璧之死及盛大的治喪活動
1948年2月29日,陰曆正月20日,傍晚時分,張璧猝死在舊北平的第一監獄。張秀岩在《我的回憶》中也說:「由於在民族災難中,中國社會各階級關係的錯綜複雜,後來我們曾在黨的指示下,幾次做張璧的工作並且得到他的掩護。抗戰勝利后他死在蔣介石的監獄中。」由此可見,猝死在監獄是定說。 當張璧的遺體從監獄送出,在陰曆正月22日,張璧的親屬、各界朋友及北京社會名流兩千多人前去弔唁。 當時,還是19歲的學生白洪瑛代父親白靜明去送輓聯。他在「我的記憶」中寫到: 張璧逝世后,在宣武門外下斜街的一寺廟弔喪。辦事時,廟內人很多,院內都滿了。 輓聯很多,也都掛滿了。特別是李宗仁送的橫幅掛在中間最顯眼的位置。當時天氣很冷。 我是代表我父親白靜明去送輓聯,我那時正在北京四中讀高中……
當我採訪白洪瑛老人時,他說:「當時李宗仁親自書寫了四個字的輓聯,由於年代久遠,至今已經忘記了這四個字的具體內容。但對李宗仁送輓聯的事情記憶深刻,因那時李宗仁在國民黨政府中名聲很大。」 我沒有找到檔案相關的記載,但至少,我們可以作為一個證據在此提出來。也請親身出席了那次弔唁的人,一起回憶和復原歷史的真實。 弔唁連續了三天。然後,張璧的靈柩厝放在寺廟中(當時講究這種做法),直至5月份出殯下葬。 檔案記載了在5月23日舉行了送葬儀式和追悼會。當時由四存學會理事、四存中學校長張蔭梧任主任,專門設立了治喪處。併發布公告如下: 茲訂於五月二十三日下午新三時,假北平宣外老牆根廣惠寺舉行追悼會,敬希惠臨,如賜唁,請逕交宣外騾馬市大街一三七號治喪處可也。 當時特別印製了一個專門紀念冊《張玉衡先生治喪處》,內容收錄了治喪處公告、治喪處成員名單、悼詞等。由於該紀念冊沒有當天追悼活動的任何報道,由此證明了這一紀念冊發行在前、而追悼會舉行在後這一事實。 該治喪處至少曾舉辦過一次全體成員參加的會議,並且專門發了會議通知如下: 敬啟者 茲定於五月十六日(即星期日程表下午三時在騾馬市大街一三七號開全體籌備委員會議,並有主席團代表張蔭梧先生共商喪務事宜。務祈準時出席,以便討論一切重要事項。再關於發帖事,作請將台端之至友以及同道之通訊地點,就便擬單交來,以資照發。此次會議關係重要至希撥見與會為盼。 此致 先生 張玉衡先生治喪處五月 該治喪處全體委員共120人,全部名單見如下原始檔案照片: 仔細分析這些人員構成和他們各自的背景,可以加深我們對張璧的了解。上述120人,大致由以下幾類人員構成: 第一類是張璧在軍中和警署的老友。如靳雲鵬、張席珍、宮梅峰、上官雲相、張蔭梧、董漢三、王虎臣、程瀛洲、宋光烈、沈公俠。其中,王虎臣和張璧同為馮玉祥的部下。張席珍則是張璧在陸軍學堂時代洋文班的同學,曾獲陸軍中將軍銜。宮梅峰曾是張宗昌的部下,任64師師長。上官雲相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張蔭梧曾在二、三十年代任北平市長,曾提出所謂的曲線救國論。後來出任四存學會理事、四存中學校長。 第二類是張璧在青幫和洪幫的老友。如魏大可、宋華卿、魏子文、王慕沂、向海潛、章夔一。其中,魏大可和他同為青幫「大」字輩弟子。宋華卿早在1933年就曾被舊北平市警察局通緝。辛亥革命的元老和抗日英雄的向海潛,當時為洪幫的大佬。章夔一則是舊北平市洪幫的大佬。龔春圃也是洪幫大佬,曾任陸軍少將。 第三類是張璧在武術界的老友。如李堯臣、姚宗勛、諸子炎、馬驥良。其中,李堯臣當時是舊北平武術界最高泰斗,他曾經當過慈禧太后的保鏢。而姚、諸、馬三人皆王薌齋的弟子,當時王薌齋正在青島趕不回來,特地電話指派自己的三名弟子到場。「諸子炎」的名字,一直被武術界錯傳成「周子炎」。 第四類是張璧的家屬。如侄女婿梁以俅、義子劉紹臣等人。紀念冊中誤將「梁以俅」的名字印成「梁以侃」。 第五類是張璧在北平、天津的好友和文化界人士。如王宇澄、郭存今、尚綬珊、韓潔遠、金符衡、趙守勛、申芝堂、李英奇、閻筱亭。其中,王宇澄就是當時著名的《實報》記者、報道多次大成拳時使用過的筆名「羨魚」。韓潔遠為京城名票、單弦大師。趙守勛、申芝堂為當時京城名醫。李英奇也是陸軍中將和新疆警察廳廳長。閻筱亭則是當時平、津著名的建築師。 第六類是張璧的一些熟人。如王鳳崗、馬耀三、耿仙洲、楊賓樓。其中王鳳崗是河北省 新城縣人,當地的土豪,參加過八路軍,然後投日,1948年又任 傅作義部第二清剿區司令。馬耀三曾當過新城縣長和北平國民黨市黨部宣傳部長。耿仙洲是當時著名的抗日將領呂正操部隊中的游擊戰術的專家。楊賓樓本是張蔭梧手下幹將,曾組織過「華北民眾自救會」。 第七類是張璧在國民黨軍統人員中的特殊熟人。如陳仙洲、張世五。其中,陳仙洲曾是當時國民黨軍統局天津站站長,而張世五則是當時國民黨軍統局北平站站長。他們二人和張璧交往的密切,顯然是張璧曾經幫助他們開展過獲取日偽情報等工作。 其實,張璧在當時,還經常和國民黨高級將領保持密切來往。又據國民黨軍統中將文強《文強口述歷史》一書的陳述: 我未見孫殿英之前,戴笠就向我說起過孫殿英。戴笠在執行蔣介石「搞垮馮玉祥的抗日同盟軍」的密令時,同劉健群一道去天津租界與孫殿英見面,發現孫殿英所關心的事,不是抗日不抗日,而是找靠山。回到北平后,戴笠撇開劉健群,另作去天津見孫的準備。戴笠說:他找張學良將軍寫了一封親筆介紹信,又找到孫殿英的好朋友,北方著名的政客張璧(張玉衡)和洪幫頭子張樹聲,陪同他一起到天津。戴笠在英租界利順德飯店住下,擺出很大的派頭,請孫殿英在飯店見面。孫殿英知道戴笠是蔣介石身邊的親信,一見面倒頭便拜,連連說:「上次相見,有眼不識泰山,實在罪過,我們同在江湖上闖蕩,只要蔣委員長用得著我,我願一輩子做馬前卒,要我割下頭來,保證不割下耳朵,今日難得見面,送兩顆紅寶石作紀念吧,這是乾隆皇帝御用的朝珠。」戴笠當時收下,回南京后交給了蔣介石。 文強稱張璧為「北方著名的政客」,已經顯示出國民黨上層人員對張璧的真實態度和看法。雖然這裡沒有說明是哪一年的事情。但是筆者根據1938年夏孫殿英在武漢經 戴笠引薦見到了蔣介石,則可以推定此事下限當在1938年夏。而上限則是宋哲元邀請孫殿英到北平任命他為察北保安司令的1936年2月。此外,這一階段正是張璧在北京居住和活動時期。 由上述文中可以發現,張璧和孫殿英、戴笠二人的交往,以及當時張璧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國民政府多名在職軍政高官和軍統局京、津兩大工作站站長陳仙洲和張世五的同時出席張璧的治喪處委員,既是肯定了張璧當時協助軍統從事策反和從事抗日工作及就任軍事特派員這一歷史經歷的真實存在,也是對「漢奸嫌疑」的否定和平反。 治喪處的會議通知中的「討論一切重要事項」,應該是討論追悼會悼詞和碑文二者。因為當時的習慣,社會名人基本上全安葬在萬安公墓。 張璧的墓地保存在北京萬安公墓「火區癸組」,這一位置今天距離他的好友王薌齋(1963年故)的墓地萬安公墓「水區稱組」,不過百米遠而已。張璧的墓室保存完整,但是墓碑被砸斷成兩段,現在僅存上半段,並且被橫著放置。
殘景如此,長歌當哭!寫到這裡,筆者禁不住地當場寫下了這首五段的抒情短詩,《訪張璧墓地有感》:
靜靜地 你躺在那裡 默默無聞地 一直是那麼的 不聲 不響 你帶走了昨日的輝煌 任世人對著你的墳墓 痛貶 罵娘 今天我來了 帶著史海的滄桑 拂走罩在你頭上的 塵土和寒霜 復原歷史上你那真實的功過是非模樣 靜靜地 你躺在那裡 那殘缺的墓碑彷彿正述說著 你曾遭受的冰冷和凄涼 是真實的歷史 怎會懼怕 正午的陽光 原諒我驚擾了你那 已經沉睡了六十六年的 夢鄉
根據筆者2014年1月18日一整天的實地考察和推算,張璧墓地尺寸數據如下: 根據陽面 「顯妣劉氏夫人孝女」一行從碑文上部到「女」字的總長度為64厘米來推算,則該碑文總長度應該為92-100厘米之間。再根據碑文面寬度為46厘米,則按照刻碑習慣,則該碑文長度當為92厘米。即,長度和寬度是二比一的碑銘標準比例。估算該碑共12行,每行39字。則全部碑銘文字當在400字左右。第七行開頭字為「亥」,而後言其「無疾而逝」,則「亥」字前顯然當系張璧死亡日期的陰曆,故可補寫為「民國戊子正月乙」,並加前後方括弧以表示根據內容補加。 關於他的卒年,目前有三說並存:網路上多有人主張死於1946年1月22日。而在大成拳界,一直還流傳著1949年1月他在國民黨監獄中因聞聽蔣介石敗北而大笑引起心肌梗塞猝死的傳聞。如,楊鴻晨在《並非裝聾作啞——再次<問疑大成拳>之試答》一文中曾主張:「張璧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1949年1月因大笑引起心梗猝死於北平(現健在的浙江杭州竇以鸞為證)。」案:根據《玉衡張璧先生之墓》碑文記載,他卒於「民國戊子二月廿九日」,這個時間肯定是陽曆,即1948年2月29日,陰曆為1月20日。 ——生於晚清而死於民國的人,經常在墓碑上以陰曆記載出生而以陽曆記載死亡日期的雙重曆法並存的現象。 該碑總體尺寸是: 額高12厘米,天頭高46厘米,碑銘高92厘米,基座高分上下兩層,底層高30厘米,上層高16厘米。則該墓碑總高度為196厘米。地上墓蓋總長度216厘米,寬度90厘米。邊池寬度118厘米,長度245厘米。 這裡出現的孝男、孝女的名字已經殘缺了。其「孝女」,根據該墓地的檔案文獻,立墓人為「張靜琇」。這裡的張靜琇應該就是劉鴻英弟弟的女兒劉靜琇,過繼給張璧夫婦,改名張靜琇。而這裡的「孝男」,由於碑文下面已經殘缺,《張氏家譜》中並無任何記載——該譜1930-48年之間並未修訂,因此它不可能準確反映實際情況。根據萬安公墓的保存規定,任何墓碑一旦批准樹立,該公墓管理處的文獻檔案室將保存全部碑文內容和該墓地所有權歸屬人。我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得到萬安公墓檔案室的支持,恢復張璧墓碑全部內容。
張璧墓碑陽面銘文為: 中華民國[卅七年□月□日立] 考張府[君璧] 顯 [之墓] 妣劉氏夫人 男[張xx] 孝 女[張靜琇]
陰面銘文為: 先公諱璧,字玉衡。姓張氏,霸縣望族也。篤孝友,性豪俠□□□□□□□□□□□□□□□王道,只天地父母,至誠無私耳。國人受數千年禍,悉家天□,□□□□□□□□□□□□□,思籍軍民,以除禍。本廼肄軍校,入同盟,結各會豪傑,為用自□。□□□□□□□□□□□□以討袁、逐奉、傾安福、拆軍閥。咸謂贊之。乘其□和□民矣。志必除□□□□□□□□□□□,定南都北上,以導諸將,卒以底定。惟淡利,不居功。釋國講學,時以悲□□□□□□□□□□作,被敵悿毒,挺承以免。眾聞者以敬,感者泣□達天,□忌陷三字淹雨□□。[民國戊子正月乙]亥,無疾而逝卒,年六十有四。遠近悲之,門人等以 公一生忠於[民國],□□□□□□□□□湣 公自謂「而立前無室家」,念 自母氏劉太夫人來歸,性行□□,□□□□□□□□□,□弛南北,有險艱所以助志者,卅年如一日。公生□□□□□□□□□□□□□□□□□□母氏殫力襄事,無發憾。以先公塋阻兵,權安□□□□□□□□□□□□□□□□□,雖阨命賚志,然不朽矣。至官階事績,有□□□□□□□□□□□□□□□□□□□□□。 泐碣陰以明志。 最後,我們將《張玉衡先生治喪處》紀念冊中發布的原始悼詞,全文公布如下,作為本章的終結: 霸縣張先生,諱璧,字玉衡。為人慷慨,尚俠義,喜交遊,周急濟貧,毫無吝嗇。嘗有友人病卒,無以為殮,先生獨力承任一切棺葬費用,不募他人分文。又為友人排解紛事,委屈陳說,淚隨聲下,雙方感動,意見冰釋。生平類此事迹,不勝枚舉。居,恆座上客常滿,解衣推食,歡如骨肉。蓋皆慕先生之道義。向樂與接近者也。 先生最服膺顏、李實踐之學,以為「學問以行事為本,離事物便無學問」。又以為「學問須有意於人生,必實踐服務社會,方不負為人之意義」。故時常督勵同人等,以全力用於民眾。現在同人正努力於此,必期有所成就,以紀念先生。且以表現吾人之初志。 今茲日月猶新,雲霄遽邈,同人等欲行無路、欲照無燈,不惟生死私交之痛。為此整集朋儕,堅定意志,一面繼續完成先生生前未竟之業。俾無遺憾之。留一面更徵求同人所記憶先生生前之一事一言,看作專刊之集,聊述梗概敬祈。 鑒察嗣後,源源歸納,使先生之人格,千古不磨;先生之志,願克嘗全量同人等,實與有榮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