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劉正教授論文《談〈易〉錄》11

作者:kyotosizumoto  於 2016-8-31 23: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周易研究》|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論文

十翼次第 
《十翼》次第,諸本不同。宋人陳振孫曰:「徽仲所錄《上下經》並錄《擊辭》《彖》《象》,隨經分上下,為六卷。《上下系》二卷,《文言》、《說卦》各一卷。」是次序為《彖》一《象》二《系》三《文》四《說》五。元人董真卿曰:「古經《上經》第一、《下經》第二、《上彖》第三、《下彖》第四、《上象》第五、《下象》第六、《繫辭上》第七、《繫辭下》第八、《文言》第九、《說卦》苐十、《序卦》第十一、《雜卦》第十二。」是次序為《彖》一《象》二《系》三《文》四《說》五《序》六《雜》七。宋人邵博曰:「古《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繫辭》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是次序為《彖》一《象》二《文》三《系》四《說》五《序》六《雜》七,所變在《系》三《文》四與《文》三《系》四二者。六徑唯《易》有序之別,關乎宏旨,實前賢之大功也! 

古易十家 
古《易》者,《古易》也。《古易》也,前賢以為即漢之費氏易學,非也。《古易》者,古文易學,一也;古本《周易》,二也。一為字體論,一為次第論。故《通志堂經解》云:刻《古易》十種,一曰:《古周易》,二曰:《費直易》,三曰:《鄭康成易》,四曰:《王弼易》,五曰:《呂大防易》,六曰:《晁說之易》,七曰:《吳仁傑易》,八曰:《唯陽王氏易》,九曰:《九江周氏易》,十曰:《東萊呂氏易》。十家《古易》,無非文字與次第之別。 

五易之說 
三易、十易之外,別生五易之說。五易者,非五易也。何謂也?乃言爻象之五種變故,曰:變易;如《乾》變《坤》。曰:交易;如乾坤交為《泰》《否》。曰:反易;如《屯》反為《蒙》。曰:對易;如《需》《訟》與《晉》《明夷》。曰:移易;如《泰》移為《損》。此清人仲氏易學之看家法寶也。清人李恭稱其法有破千載之長夜之效。實無非講爻象之上下正反之變也。取易之名,其義在易。《易》之稱,以惑人耳目矣。吾不與也。蓋《易》之入人心,文化之類皆可援之以為說。而士林尤以明《易》為自身高價之物。一者見其玄朗,一者見其弘富。故陋識者以為通《易》一經,更可以經學家名世。實大謬也。《易》本奇法,然不得生怪誕名利之說以惑眾也。二三子不可不識之。 
   
經文字數 
《易經》字數,古今不一。開成石經為二四四三七字。宋人鄭耕老《勸學》為二四○○七字。宋人周密《九經》為二四一○七字。清人汪汲《十三經紀字》為二○九九一字。《應酬典則》為二四七○七字。民國徐式圭《易經字說》為二○四一三字。上述諸計皆誤。夫經與傳,他經皆屬兩道,獨此合為一體,尊聖人述作之功也。然經之字數不應及傳。余計之如下:卦象一字,卦上卦下四字,爻位二字,皆計入卦內。則《乾卦》七十二字,《坤卦》九十五字,《屯卦》一○五字,《蒙卦》九十字,《需卦》七十七字,《訟卦》九十四字,《師卦》八十一字,《比卦》八十二字,《小畜卦》七十八字,《履卦》七十六字,《泰卦》一百字,《否卦》七十字,《同人卦》七十三字,《大有卦》六十三字,《謙卦》六十三字,《豫卦》六十二字,《隨卦》八十三字,《蠱卦》七十三字,《臨卦》六十四字,《觀卦》六十八字,《噬嗑卦》六十九字,《賁卦》六十八字,《剝卦》六十七字,《復卦》八十八字,《無妄卦》七十三字,《大畜卦》六十六字,《頤卦》八十六字,《大過卦》七十五字,《坎卦》八十六字,《離卦》八十四字,《咸卦》六十三字,《恆卦》六十二字,《遁卦》六十七字,《大壯卦》八十三字,《晉卦》八十二字,《明夷卦》九十九字,《家人卦》六十五字,《睽卦》一○一字,《蹇卦》六十四字,《解卦》八十四字,《損卦》一○一字,《益卦》一○四字,《夬卦》一○一字,《姤卦》八十字,《萃卦》一百字,《升卦》六十四字,《困卦》一一六字,《井卦》九十字,《革卦》八十一字,《鼎卦》八十九字,《震卦》一○一字,《艮卦》七十八字,《漸卦》九十四字,《歸妹卦》八十九字,《豐卦》一○三字,《旅卦》八十七字,《巽卦》八十六字,《兌卦》四十七字,《渙卦》七十五字,《節卦》五十八字,《中孚卦》八十三字,《小過卦》一一○字,《既濟卦》八十三字,《未濟卦》八十八字,夫此計則經文共五二一六宇。若卦象下計則五一五二字。若卦上卦下不計而卦象訐,則四九六○字。若卦象卦上卦下二者不計,則四八九六字。經文老子云雲,皆五千妙諦爾,何其相類也若是! 

卜具之衍 
漢人桓譚《新論》:「殷人筮有五曰:蓍;曰:蒿;曰:荊;曰:箭;曰:竹。周人始專以蓍筮,以龜卜。」考上述卜具,非草即竹,是木也。而《火珠林》以錢代筮,是金也。夫卜具之衍,進求其簡,連及卜法之衍進,化其繁。故卜法之興衰,亦見卜具之更迭也。反之亦然。五行以外,皆可為卜具也。火亦為卜具也。如灼龜。然不為直接之法,實間接之能。水之卜具者,余留意雖久,然冥得其妙也,同道若有通此術者,敦請教我。 

陰陽術數 
御女術定日泄之度,曰:人年廿者四日一泄,卅者八日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廿一日一泄。一向不知四八、十六之後緣何非卅二而為廿一?殫思良久乃釋之。此術數之法,蓋諸日合為四九,正大衍之術。以上排下,故為廿一日矣。夫陰陽者,《易》之形質也,亦可為御女之基。觀夫諸,皆以《易》數論,是天地自然之《易》與人《易》者若之一也。 

伏羲之名 
伏羲之名,亦作伏犧、伏犧、伏戲、炮犧、包義、庖犧、庖犧、宓犧、慮犧、義皇、皇羲、皇犧、春皇、木皇、泰皇、太昊、太帝、泰帝、雄皇、皇雄、太皡、戱皇、雄義、皇熊、太雄、太羲、泰雄、泰義、人皇凡卅一例。古巴比倫亦有福巨氏作八卦之傳說,一名之變也。王獻唐先生《炎黃氏族文化考》:「戲、犧、義三字同音。伏、慮興包、庖為雙聲音轉,皆字音同或音通通用。包與伏、慮具重唇,猶馮猶冰,具牟之音轉也。」名之多重,亦見文化之變遷。蓋伏義之族,影響深遠,各地之人依音而定其尊,遂有數十例之名也。 

近世諸人 
近世學人承乾嘉之遺風大且立者,曰:王國維先生;曰:陳寅恪先生;曰:錢鍾書先生。此所謂開一代風氣者。然舉凡大且立之學人,皆不以擅《易》名,何謂也?惟十力先生獨佔江東。然往古則逆之。此古今學風之一變也。蓋近世學人,或以史名,或以文傅,獨窮哲理之上而卓然大家者十一二也。故於《易》只可拈出史籍,以求一二。立新學,則短於易學三味。降至清末,易學貧困,難生新論。諸先生多得益於中西體用之學。於《易》則棄其玄怪,不願專心。遂成大匠罕言《易》之弊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0: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