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劉正教授論文《談〈易〉錄》3

作者:kyotosizumoto  於 2016-8-30 12: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周易研究》|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以否診病 
八卦診病法,余留心久矣。漸而可知別卦亦可診病也。清儒王先謙《釋名疏證補》載:「畢沅曰:『脴,俗字』。《說文》作:『痞,痛也。從將否聲。』《玉篇》:『腹內結病』,《易》之《否卦》為閉塞之誼,此亦然也。」此以否診病也。《否卦》者,天上而地下,是陽上而陰下之狀。在人為肝陽上亢,心火上逆,此坎離心腎不交,故為否塞,所謂腹內結者,正上下不通而中淤結也。醫易之學,由來久矣。今人唯楊力、鄒學熹、麻福昌、黃自元四者可謂善手。四人皆有著作傳世。大率而論,楊學廣博,所失在精。鄒學純正,所失在朴。麻學險怪,所失在狹。黃學嚴謹,所失在僵。然以楊力之《周易與中醫學》一書影響大且久。嘗有輕薄之徒,作八卦診病之文,凡數千字。實為外道。沽名獵譽爾。是犬馬輩不足贅談以傷雅目也。 

無極之學 
圖書之學,盛於有宋。然其學源頭,實可上溯漢唐者。宋儒朱熹謂「無極而太極也」。此○唐人謂為空洞,有「無自而然,自然之原」之語。釋迦有九十七種空洞之相。是圖乃通神之像。故《大傳》有「蓍之德圓而神」一語。錢公鍾書先生《談藝錄》謂「譯佛典者亦定『圓通』『 圓覺』之名,圓之時義大矣哉。」用語、識見皆自《易》出。故圖書之學,無極之學也。其與八卦乃兩道。后儒多欲以此尋《易》之源,以為圖書,可成八卦,衍比焉,效仿焉,費盡心力,實不可取。考其源也,有七者。曰:數字卦,一也。曰:畫卦,二也。曰:五行說,三也。曰:陰陽說,四也。曰:圖書說,五也。曰:八索占,六也。曰:結繩占,七也。七者異源而同歸。故《易》道廣大,繁瑣難征。若混為一者,誤也。無極之學,其中之一葉,不得為萬世易學之宗主。 
【黎凱玄評點】所謂圖書之學,又稱圖(河圖)、書(洛書)、卦圖(八卦、六十四卦)之學。亦有人稱為卦、圖、書、象數之學。而太極之意寓焉。《易》有「太極」而無「無極」。太極為儒家所傳,《乾鑿度》稱始於伏羲之「太極成,乾坤行」,故孔子《易大傳》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無極為道家所主,老子有「主之以無極」及「而復歸於無極」,但不知其所本。或雲出自秦代失傳之《歸藏易》。不知有無證據。宋儒周敦頤之《太極圖說》,援老入儒,而稱「無極而太極」。朱熹贊之。並在作《周易本義》序文中稱「太極,無極也」。遂引起南宋轟動一時之朱陸之爭。至於英人李約瑟博士所著《易學應用之研究》之《數學》篇,認為始自宋代。我則推想六千年前書契文字,直到三千三百年前殷墟甲骨中之○字,未必只是代表圍,亦可代表《易經》之「乾為圜」和「圓」。此系個人之推想,不知當否。 

吳氏數占 
世傳邵雍有《梅花易數》一書。然余以為此書非邵子所作。後世善其術者眾,有明之吳甘泉,長洲呂山人也。明人伍余福《莘野纂聞》稱其「尤精於數。其學主先天加一倍法,而以時日佔之,吉凶成敗之理,具有左驗。」其學今已亡佚。世傳嘗著數書千卷。余今日尚未見之。吳氏嘗為都御史占吉凶,又嘗為伍余福占葬日之陰晴,皆如其所言。是吉凶悔吝,數也。邵子之學、吳氏之學,皆《大傳》數占之變法爾。黎凱旋先生亦嘗言邵子無《梅花易數》書。 

古字相反 
《三餘贅筆》:「古字有相反者。」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是以亂為治也,《易》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是以息為長也。」易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余以為古字相反者都如此。是書之例,尚不足觀也。何以故?亂臣者,治亂之臣也。使亂復正之臣也。亂者,亂也。一如史書所言正者,征也。乃古字之動詞用法。非古字本義之反。者而臭非臭也。乃嗅之通例。《離騷》中亦見此例。有明漠學之衰。於斯可證。 

老醫少卜 
古有老醫少卜一語。今人多不知。以為求占以老卜士為貴。實則非也。《三餘贅筆》謂:「《麈史》:『老取其閱。少取其決』 。」決者,斷卦之決斷也。少者氣盛,靈機亦多,故決之不疑。而老者狐疑,亦懼面子,焉能精準?然少年卜士於《易》,不能通習之,如何不敗其學?故少卜者,無非命書持誦不忘,非易學之熟知也。余嘗以為「少」非少年之謂也,乃中年之人。對於老而言,少對耦成文。然是論無非求一圓融而已矣。 

四柱五柱 
四柱者,年月日時也。然同者眾,而數類者寡。前人亦嘗惑之矣。明人文翔風《雲夢葯溪談》:「子嘗詰星命家有四柱同而禍福異者何?曰:刻異。予曰:刻異而若之推之者,以時不以刻。有四柱無五柱,而悉乎知之。」余以為四柱之上憑生五柱亦難盡也。明人都仰《三餘贅筆》:「晝夜有十二時,十二時有百刻,一時八刻以十二時計之,止九十六刻。餘四刻不知何在?……以百刻而細分之,則又有六千分焉。」如是則四柱之上更生刻分為六柱。然一日六千分,當六千人三百六十五日,當二百一十九萬人,天下九洲更細分之為八十一洲,當一億七千七百三十九萬人。以如是之數觀之六柱之上更生二柱,則時空合一僅足以論,無八柱同而禍福異者。以今日中國之大所同者僅十二一人,然不生空間二柱如何談數?故余以為四柱者粗法也,六柱者亦粗法也。 

易學之學 
一經不敢談道,今之學子一經不通竟敢以經學家自詡。如此欺世盜名!夫易學本隱而顯焉,敢言名言利?然今之學子,稍有一得,不論是否,即洋洋自得焉以為天下獨尊焉,紛傅以大師、著名、奇人、怪傑之號。以為唬己嚇人之物。呼鳴!易學其真也正,其弊也偽。 

書名之效 
清人黃宗羲有書曰《明夷待訪錄》,取《周易·明夷卦》。而清人馮景《解春集》一書亦同此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自名其集曰:《解春》。取《易林》中『氣解我胸春』」之語。夫命名之類,《易》著多而他著少,前賢之嗜《易》也若此。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4: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