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義語言
在上一篇《漢語是終極解決》發出后,有朋友在網上這樣回答:為什麼英語的豬是pig,肉是meat,而豬肉卻是pork?原因是,英國在一千多年前被法國的威廉公爵侵略並佔領,從而使得法語成為貴族語言。此後,當地土著的語言,逐漸與法語融合。而土著們看到的豬是生豬,因此,他們語言種的豬pig就成了後來的生豬。貴族們看到的豬是餐桌上的豬肉,因此,他們語言種的豬pork,就成了豬肉。仿此,羊肉是mutton,與羊sheep沒關聯,牛肉是beaf,與牛ox沒有關聯。這個回答不能令人滿意,它僅僅一種歷史的記述,或者是表面的敷衍,沒有邏輯的思考。只要稍加推敲就會發現,為什麼英語的驢是donkey,而驢肉卻是donkey meat。難道法國貴族的辭彙中沒有驢這單詞?接下來,虎肉,狼肉,狗肉,蛇肉,王八肉等等,都是動物名稱加meat。更有意思的是milk這個單詞,它的意思可以隨便變動,比如單獨使用,它代表牛奶。但是,當它的前面是不同的動物時,它就變成了中文中的奶,比如,goat milk山羊奶中,它就是中文的奶,而在ewe milk綿羊奶中,它也是中文中的奶。所有這些邏輯上的混亂,使得人們不由想到,拼音文字,實際上就是為任何一種事物發明一個單詞,你只能死記硬背,沒有任何推導思維的空間。
我的解釋是,豬肉用pork的原因,是因為拼音文字的聲音種類缺乏導致的結果。使用pig meat發音四次,而使用pork則需要發音兩次,一位屠夫一天說一千次,就等於四千次發音。而使用pork,說一千次就只有兩千次發音,省時省力,因此,屠夫寧願多記憶一個單詞pork,以提高效率。讀者可以自己體會一下,連續說二十遍pig meat,與連續說二十遍pork的感覺。漢語里的豬肉就是兩次發音,沒有這個煩惱,所以,漢語的任何類似單詞都是X加肉。相對於拼音文字來說,漢語應該叫做組義文字。西方人也注意到了漢語的這個特點,他們用semantic來形容漢語的這個特點,中文翻譯成「表義文字」,我不認同,這個翻譯。哪種語言不表義?所以,我認為應譯為「組義語言」。
古希臘人對這兩種文字的差異感到的困惑,我相信,他們的這個提問是來自對於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比較中產生的。在那個時代,雅典有大量的文字材料來自埃及,而象形文字中卻沒有這個缺點。最先提出解決的是亞里士多德。在他的《範疇篇》(Categories)與《形而上學》(Metaphysics)以及《論靈魂》(De Anima)等著作中都對此進行了思考。亞氏提出,任何辭彙都是由一個最原始的詞「本體」substance推導出來的。這就類似於,豬肉可以由一個更原始的單詞,「豬」pig推導出來的一樣。原始詞與推導詞之間存在一個「差異詞」differentia。這就相當於,豬與豬肉之間存在一個差異「肉」。亞氏認為有了這樣的認識后,人類就能發明出一種新的,更加符合邏輯的語言,(其實,所有的象形文字都是這種情況,只不過,站在母語為拼音文字的角度看,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是一片新大陸。)按照亞氏的推導,人這個概念,應該來自一個更加廣泛的單詞,動物;動物可分成兩種,一種是非理性動物,另一種是理性動物,人屬於後者。而動物這個單詞又來自一個更加廣泛的單詞「物」,物可分為礦物和動物。以此類推,最後,那個最廣泛的單詞就是「本體」substance,由於這些屬性都無法用文字表達出來,是一種高於文字,又摸不著的東西,因此,稱之為形而上學。
此後,西方人在這個領域的發展,都應該是屬於形而下學。也就是將亞氏的思想變成可以操作的具體符號。第一個有價值的研究是林奈的雙名法。在林奈以前,各種生物的名稱十分混亂,這使得人們在相互討論問題時,經常驢唇不對馬嘴。林奈將4236個動物種species歸納出435個屬genera。將7,300個植物種,歸納成約 1,100個屬genera。這樣一來,就將原來浩瀚無垠的動植物表達得清清楚楚。將一個龐大的名稱體現分解成許多屬類,相當於將總數除以若干分之一進行思考。它使得人們更容易準確地抓住問題的實質。這其實是漢語辭彙容易理解海量辭彙的原因。你可以認為漢語辭彙,中的每一個字代表一個「屬」,而另一個字代表一個「類」。這就等於將無論多麼龐大的辭彙量分解了。分解后重組的漢語辭彙,其實就是英語詞典上,每個單詞後面註解的縮寫。比如,Baritone這個單詞,在詞典上的解釋是an adult male singing voice between tenor and bass.成年男性的聲音在高音與低音之間。漢語單詞就是「男中音」。換句話說,漢語的單詞就是解釋,解釋就是單詞。西方人一致認為,正是由於有了林奈的雙名法,將一堆混沌的辭彙,變成易於理解的片語,才有了達爾文的《進化論》。
接下來,漢語的這個特色被萊布尼茨從新發現。他與牛頓同時發明了微積分,此外,當今數學上的所有符號都是他發明的。萊布尼茲還是二進位數學的發明者。這個發明是由於他從一位到中國傳教的教士手中得到一本「易經」。因此,他發明的人類最早的機械計算機。萊布尼茲對漢語的痴迷,使他立志發明一種類似漢語的語言。他的目的是用一百個類似漢字的符號表達整個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當然,最後沒有成功。這裡要提一句,當年歐洲人對語言學的研究,就像今天人們對AI的痴迷差不多。認為有了一種包羅萬象的簡單的密碼,就能掌控這個世界。笛卡爾曾經企圖發明一種不需要法官審判就能決定對錯的語言。他們都希望落實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數」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