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界教育體系經過數百年的變化,目前出現了頹敗的跡象。我認為,其原因是電腦的出現,導致所有教授人員數十年的積累貶值的結果。更可怕的是,各種權威刊物編輯的水平無法追趕人工智慧時代的要求。致使那些獨特見解的文章,由於作者學歷不高,或者沒能獲得研究經費而得不到發表。因此,權威刊物的質量下降,不可避免。這個變化導致諾獎評委別無選擇地跟著降低質量。政體的選擇會導致繁榮與貧困的思想,在公元前122年的文獻中就已經記載過。文章作者對這些文獻一無所知。
本文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三位學者。頒獎的理由見: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2024/press-release/
基本內容就是被歐洲殖民過的國家,有些成為發達國家,有些成為落後國家。關鍵在於當初的統治手法是包容性inclusive還是榨取性性extractive。
我認為,其實三位學者發現的道理,正是《淮南子·齊俗訓》所表達出的內容,但三位學者的思考深度,不及淮南子。劉安(前179--122年)那段文字是這樣說的:「以前姜太公呂望、周公姬旦分別受封后見了面,太公問周公:「你打算怎樣來治理魯國?」周公回答說:「尊敬尊長,親愛愛人。」太公說:「魯國從此要衰弱了。」周公問太公:「那你又打算怎樣來治理齊國呢?」太公說:「我要舉薦賢能,崇尚功績。」周公說:「齊國後代一定有被篡奪弒殺的君主。」從那以後,齊國一天天強盛,一直到齊桓公稱霸,傳二十四代時國政被田氏篡奪;而魯國日益衰弱,到三十四代亡國。」(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諾獎文章與《齊俗訓》都是對比殖民地政治。諾獎文章用榨取性與包容性做對比。這有一個不足之處,殖民集團,一到殖民地就不斷的榨取,似乎說不通。到處搶劫得到一定是集體的反抗。所以,我認為《齊俗訓》說得更加準確:一個殖民集團,到了一個地區,用含情脈脈的親情關係騙取殖民地人民的信任,然後將等級意識形態逐漸灌輸給殖民地人民(尊尊親親)。但是,逃脫不了商品經濟規律的懲罰,因為,大家都是你好我好的活著,人人都認為幹活無意義,於是各個躺平,無論用什麼嚴刑峻法,也無法調動人民對生活的積極性。這個國家,最後只能在歷史長河中消亡。南非不就是這種情況嗎?
此外,諾獎文章中關於包容性的描述也不準確。美國民主黨對於非法移民,是不是比共和黨更加包容?可結果呢,遍地「黑命貴」,英國、法國對於穆斯林移民是否包容,但換來的是後者要求這兩個國家改變信仰。南非殖民者是否足夠包容,最後被當地人民所壓迫。因此,我認為《齊俗訓》說得更加中肯,「舉賢而尚功」也就是說,給與所有人平等的機會,無論是殖民者還是被殖民者,只要你能夠相處好辦法解決問題,就一定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由於這種國家崇尚的是能力,那麼,能力強的人就會逐漸取得經濟權力和政治權力。因此,按照君主體制的標準,國家最終一定會打破原有的等級。也就是說,出現「篡位」現象。但是,目前西方國家用君主立憲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在一個民主的世界中,它並不是問題。只不過淮南子是站在君主的角度來解釋,因此,認為它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