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從頭再來(57)科學VS修鍊

作者:蘇誠忠  於 2021-7-31 08: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說到這裡,吳運用眼睛環視了一下,希望有人能發言。但顯然,雖然一些人能夠感覺到什麼,但還未在大腦中形成文字。吳運說,「最可能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天,有人看到了燃燒的樹木,而後他們發現,只要不斷的加入木柴,就能夠一直燃燒下去。於是,他們想到了,火是可以保留的。接下來,用火取暖,用火燒烤獵物的肉,以及樹上的果實很香,等等。接下來呢?」
他再用眼睛掃視了全場,場上還是一片靜悄悄。
吳運,「於是,就有人思考,是什麼東西使得木頭第一次燃燒呢?只要有人想到了這個問題,那麼,他就會仔細的觀察各種可能。開始,他觀察到,雷電能導致樹木燃燒,還有的時候,露水珠的附近,樹葉也可能點燃。」
這時有人問,「露水真的有這種功能嗎?」
吳運問,「這位是···?」
「在下鄒衍。」
吳運點了點頭,「可是陰陽五行的發明者?」
鄒衍,「正是在下,獻醜了。」
吳運立刻明白了他的想法,原來,他發明五行相生相剋原理中有一條是『水克火』如果是露珠點然的火,那豈不成了『水生火』?他的整個理論就被顛覆了。但吳運沒有時間向他做進一步的解釋,只好接著上面的話題說,「用手放在露珠下面,最亮的地方試探一下,就會發現那一點非常的熱。這樣,他就明白了,原來,有了乾燥的樹葉,有了一個特別熱的點,火就會被點燃。他繼續觀察,最後,發現,在製造石器的時候,經常能夠打出火花來,而火花也能夠將干樹葉點燃。再後來,他們發現,石器撞擊的時候,兩塊石頭,都會變熱,於是,就有人想,既讓兩塊石頭撞擊能夠變熱,那麼,兩塊乾燥的木頭撞擊會不會變熱?如果可以,那豈不是能直接把這兩塊木頭點燃。接下來就思考,怎樣才能讓兩塊木頭不斷的撞擊呢?這樣,一步一步地發明了鑽木取火。這就是這個發明的一系列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有過複雜的思考。今天,人們在享受前人的成果時,已經不再關係心那個發明的過程了。倒是特別關心前人的動作,聲音,比如他們如何唱歌,如何行走,如何行禮等,這些表面現象對於人類的發展,並沒有直接的幫助?」
場上鴉雀無聲。
吳運,「周禮實際上是將古人的各種表現形式,收集整理的書籍。如果反覆記憶和模仿周禮,就會忘記更重的東西--思考。想要創新,必須觀察和思考大自然中,宇宙中,社會中各種問題,並把它們表達出來,這才是對人類的貢獻。周禮希望這種觀察和思考的任務,由天子一人來完成,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可能嗎?沒有適當的環境,沒有和普通人的交流,他怎麼思考,思考什麼?天子壟斷了思考的權力后,他又思考不過來,這就導致了發明創造的人越來越少。而沒有發明創造的政治,必定內卷,而內卷又導致了內鬥。所以,解決的辦法就是,別再內鬥了,好好思考如何用更多的精力創新吧。否則,我們的社會將繼續這種絞肉機似的運行方式。」
眾人問,「什麼機?」
吳運,「絞肉機,這是中山機械製造廠推出的新產品。把一塊肉放進去,轉幾下,眨眼就能成為肉糜。而通常做肉糜,用刀剁,需要半個時辰。」
荀況,「這和國家大事有關係嗎?」
吳運,「如果把各國王室看作是一塊大肉,進了這個絞肉機是不是就和當今發生的事情一樣。」
一種令人作嘔的情緒傳遍了整個會場。人們似乎看到了王公貴族的另外一面。
吳運停了一下說,「我們能夠方便的使用火,就是古人一系列思考為我們帶來的好處。我們不能永遠活在古人的翅膀下面做雛雞。這和修身養性沒有任何關聯。古代那些偉人所想的,主要是如何改善人類的生活,而不是改善自己的心靈。在改善別人生活的過程中,自己的心靈自然得到升華。」
荀況,「你說這些,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嗎?火已經被發明出來了?難道我們不去修身養性,就能製造出另外一種火來嗎?」
吳運,「圍繞著火的現象,還有很多東西要思考,比如,同樣是火,有的火能只夠融化冰,有的火卻能夠融化銅,有的火能融化鐵。還有,火是怎樣產生的,難道只有點燃木柴才能有火嗎?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產生火?各種火焰之間有什麼區別嗎?這也不是修身能夠得到的。而是經過觀察,反覆試驗得到的。」
荀況,「這都是小人才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這些學者,有什麼必要考慮?」他的話引來一片笑聲。
吳運,「荀先生還是沒弄明白我說的是什麼。當火能夠成為戰勝敵人的武器時,難道這種關乎國家存亡的大事,也不值得諸位思考嗎?」
荀況,「還是不必思考,各種武器驗證一下不就成了?哪裡有修身養性那樣困難?」
吳運,「困難的事情,並不一定有價值。如果你還認為這種研究不如修身養性,那麼我舉另外一個例子。我記得,韓非先生說過,『墨翟的木鳥就是無用之物,在天上飛了一天,掉下來了。因此,毫無用處』有這事吧。」他看了韓非一眼。韓非點了點頭,頗有幾分傲氣。吳運,「那麼你知道這種木鳥改進後會怎樣?」
韓非,「還是只能飛一天。」
吳運,「錯了,連一天都飛不了,可是,它能夠帶著人飛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比如,馬無法攀登的高峰,船無法通過的沼澤。而且速度比馬還快,當有敵人來犯的時候,它可以早早地,在高空就看見敵人,這算不算是有用?」
韓非,「這要等我親眼看到才能說。」
吳運轉向荀況,「如果我告訴你,使一隻木鳥飛上天的過程,就和當初古人發現鑽木取火的過程一模一樣,你還認為那個過程沒用,沒有你的修身養性更有意義嗎?」
荀況,「還是要等到我們親眼看到再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吳運,「善於尋找問題的人,到哪裡都能找到問題。現在這裡就擺著一個有關創新的問題,看你能不能解答。」
荀況,「什麼問題?」
吳運,「你看那盆火上,燒著一個銅壺。水已經燒開了,銅壺的蓋子不斷的上下跳動。從這個現象中,你能聯想到什麼有意義的東西嗎?」
荀況捂著臉,想了大約十秒鐘,然後說,「想不出來。」
吳運,「我告訴你,我們正在測試一種蒸汽機,就是根據這個現象製造出來的。」
荀況,「在哪裡測試,我能去看看嗎?」
吳運,「既然大家都想看看,那麼就請刕娜娜帶領大家到中山博物館參觀好了。」
刕娜娜走上前來,「大家跟我來吧。」
眾人跟隨刕娜娜來到中山博物館,第一個展廳是古代生物。刕娜娜還沒說話,吳運走上前問孔丘,「請問孔先生,這是什麼?」他指向展廳的中央。
孔丘一看,那裡,擺放著一副巨大的骨架。其中的大多數骨頭,他都見過。但他當時見到的是凌亂的,不像這裡擺放的這麼到位。
原來,當年,吳國打敗越國后,在其國都,得到幾塊很大的骨頭,需要裝在一輛車裡才能運送。他們派人送到魯國,請孔丘鑒定,那是什麼骨頭?孔丘說,此乃防風氏之骨,大禹在會稽山召集群臣時,防風氏遲到了,大禹就殺了他,他的是巨人,骨頭自然非常大。使者又問防風氏在哪裡被殺,孔丘說在會稽。當時任不知道會稽在什麼地方。但是當孔丘說出防風氏的故事以後,出於對他的敬畏,人們將出土這些骨頭的地方稱為會稽。孔丘在當時人的眼中,也因此獲得了聖人的地位。
後來,吳運將那些骨頭找到,拉回了中山博物館,這就是眼前這個骨架的來源。
孔丘走到骨架的說明書面前一看,那上面寫著,「恐龍,滅絕於6500萬年前,恐龍統治地球長達約1.6億年之久。」
孔丘心裡緊張,這要是真的,我這個聖人的名號就徹底毀了。上次在夾谷,吳運已經把自己對雅樂的認識說得一文不值。這一次,如果這些骨骼不是防風氏的,以後該怎麼混呀?他問,「你們怎麼知道這種動物叫恐龍?龍能是這樣嗎?此外,迄今知道最早的歷史,也就是一萬年,你們怎麼知道它生活得那麼久遠?」
刕娜娜,「的確,那個時代,即沒有三皇五帝,也沒有人類。恐龍這個的名字也是後人給它起的。」
孔丘睜大眼睛問,「既然沒有人類,那麼你是怎樣知道這些的?」
刕娜娜,「我是根據地質年代來證明的。所謂地質年代是說,我們生活的大地,總是在不停的變化著,只不過變化的很慢,我們沒有感覺到而已。經過百萬年,雖然地質構造改變了很多,卻沒人能夠活這麼長從而發現它的變化。但是,我們可以經過仔細的觀察,發現幾年之內的微小變化。如果幾年之內,土層增加了一厘,那麼一個幾十丈厚的土層就一定是數萬或者數百萬年的積累形成的。根據這個推斷,我們就能夠知道大地存在了多少年。如果恐龍被埋藏的年代是在某一個土層,那麼,我們就能斷定它的生活年代。」
孔丘,「你觀察過嗎?」
刕娜娜,「年代的發現,並不是我的成果,是我們書院,地質系的功勞。下面有請地質系主任給大家講幾句話。」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7: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