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開啟你的心智

作者:蘇誠忠  於 2021-2-13 07: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上周,我們討論了民主黨在歷史上對美國黑人犯下了滔天罪行。相信有少數的讀者會聯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既然所有的罪行是民主黨犯下的,那麼,為什麼讓當年反對他們暴行的共和黨,以及全體美國納稅人一同為民主黨的罪行買單呢?這符合法治精神嗎?為什麼說少數讀者會想到這點?因為多數讀者還沒能完全認識到左派與右派的實質。不能認清這個問題,就無法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提出這個新問題。由此可知,建立一個正確的概念是需要時間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如何開啟你的心智。科學的思維,必須是對於感覺到的東西,認真進行邏輯推理,以此獲得正確的認識;感官與邏輯推導相輔相成。

科學與迷信的區別在於,前者,對於自己感受到的東西,多角度核實,堅定信心。而後者則相信教條,不相信自己感知到的東西。舉例來說,康熙皇帝對於西方科學有一些了解,但是信而不專。他不認同西方油畫用陰影來表現立體實物。他喜歡的還是工筆畫。也就是說,雖然他天天看到的是用陰暗色彩拼湊到一起的畫面。但是,他卻只相信,古書和古畫中那些線條組成的東西。而事實上,那些線條根本不存在,它們不過是,兩種顏色的交界線而已。也就是說,他相信的是一種固有的教條,卻不相信自己的感官。這就是科學與迷信的根本區別。有了這種迷信的認識,科學就被掩蓋了。此外,康熙皇帝雖學過幾何,但是他只認同用平行線表現的工筆畫的建築,不認同透視圖中各平行線交於滅點的建築物。這就是傳統造成的誤區。有了這些不科學的概念,中國古人即使發現了氯化銀可以感光以後,依然不會聯想到用它來照相。因為,用氯化銀表現出來的圖像,不是線條組成的,而且各種顏色的交線也不平行。與想象中的不一樣。所以說,近代的任何發明,發現,都有古人長期建立正確概念的功勞,而每一個正確的概念,都來自感官,以及不斷的批判書本。第一個感官的意識是最重要的,而論文只是其包裝后的產物。英語中的sense 是感官,而make sense 是合理,nonsense 是無理,commonsense 翻譯成常理。由此看出,在他們的認識中,sense相當於中文的。相反,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感覺到的東西與理還有很大差距。因為中國人的來自書本與師長的教誨,而西方人的理則更加註重個人感受與證明。

再舉一個力學的例子,中國古代表達力的方法,就用重量來比喻。比如,水滸傳中,潘金蓮一見武松就感覺他有千百斤的力氣。再比如,三國裡面說黃忠,開得三石弓。可見,用重量來比喻力,是一種最簡單的表達方法。但是如果不能把這個力分解,就無法說清楚,為什麼當同樣的力,施加在不同物體上時,物體越輕,就會走得越快,反之,物體越重,就走得越慢?同一個人,投擲不同重量的鐵餅,從手中飛出去的速度是不一樣的。為此,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另一種表達方法。力等於質量乘以速度F=MV。在當時人看來,這是一個天才的表達方法。它表達了力、物體和速度,三者的變化關係。於是,這個表達式作為真理被供奉了一千多年。直到牛頓發現,如果上式成立,那麼,當物體被力推動后,永遠停不下來。可是,根據人們感官得到的認識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質量是不會變化的,那麼能夠變化的是什麼呢?經過進一步的驗證后,牛頓提出了新的公式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F=MA。牛頓找到這個表達式,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為伽利略在他出生前,證明從比薩斜塔上拋出不同重量的球,會同時達到地面。所以,牛頓即要解釋亞里士多德的表達,也要解釋重球落地的現象。這裡要指出的是,無論亞里士多德、伽利略還是牛頓,他們的發現,都是來自自己的感官,而他們批判並否定的東西卻是來自書本。此後,愛因斯坦也是從實驗中感覺到,當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質量與時間也是可以變化的,這就拓展了牛頓對於力的表達方式。接下來的挑戰是這種知識在表達微觀世界時,出現了問題。而量子力學還不能完美的解答這些問題。總之,人類的感官是發展科學最可靠的依據,而書本上的東西,是為了參考和批判用的;尤其在這個信息時代,所有的知識都能從網際網路查到。越早學會批判書本就越容易出成果,愛因斯坦甚至說,如果你看一本書後,沒有得到書本以外的東西,那麼,這本書就白看了。因此,所謂開發心智,就是不斷地用自己的感官去認識外界的事物,把你認為最真實的東西表達出來,供自己和別人參考。經過不斷的探索和追求以後,就可以逐漸接近真實的世界。有些錯誤的感知會在摸索中不斷地糾正過來。比如,根據照相機的原理,我們可以理解,新生兒看到的世界,與真實的影像是顛倒的。但是,經過他們不斷的觸摸,聞,聽等等,最後被大腦神經糾正了過來。也就是說感官與邏輯思維,共同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這種建立在自身感覺之上的思維方法,被稱作科學。

為什麼,有的人能比別人先察覺到問題?因為,他們平時就注意訓練自己的感官,並且以邏輯思維進行驗證,堅信自身感官高於一切外來信息。道理就這麼簡單,可是有人偏說那是天才的靈感,否認別人努力克服精神枷鎖的過程。建議這種人,看看毛姆的《人性枷鎖》,它描寫了一位青年,不斷打開自己身上的各種枷鎖,宗教,被別人鄙視,愛情(或者慾望),貧窮等等,最終找到自己的理想。其實,人都一樣,都有懦弱的時候,比如,在愛因斯坦之前,有不少科學家已經意識到了相對論的現象,但是信而不堅,沒敢公布。中國人要想有自己的科學,就要解鎖自己感官中的各種誤區,以堅定信心。真實地表達,一直是西方世界最重視的問題,這屬於語言學研究的課題。內容越是豐富,表達就越容易簡潔,清晰;人們從哪個角度理解都不會有錯。比如,各種數學公式其實就是用簡潔的方式,表達出無限的數值,f(x)表達了所有符合條件的數值。在空間,它們是無數的點,而表達起來,卻是如此的簡單、明了。中國古代的算數就是因為沒有這種表達,變得累贅。累贅的表達,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很多工作難以進行下去。所以說,簡潔的表達,能使人們頭腦清醒,便於假設和創新。

時代在飛速發展,昨天認為是對的,今天未必。《約翰克里斯多夫》第三卷中,羅曼·羅蘭指出:一切寶貴的東西,它的最可怕的敵人,並非其本身帶有缺陷;而是它成為了習慣。心靈的致命仇敵,乃是時間的磨蝕。但人們需要有一個不變的東西,作為行為的準則。這個基石、就是人民的總體感受。這就是資本主義經常需要投票的原因,讓百姓時時用這種方式,簡潔地表達自己的總體感受。相反,社會主義者為了獨裁,總想破壞這個基石。為了充分發揮人的感官,資本主義對個人的要求,簡潔地表達為普世價值。而社會主義,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長篇累牘讓你望之生畏。目的無非是,蒙蔽你的感官,讓你無法看清獨裁者的罪惡。所以,有了社會主義,就不會再有創新能力。美國學界逐漸失去創新能力的原因,就是整體左轉,言論自由被剝奪的結果。資本主義實際上是盡量使所有的人參與創新與評價,社會主義則是獨裁者自吹自擂。社會主義也不需要任何創新,因為,在政治上,創新意味著戳穿各種陰謀詭計。對個人而言,生活在不同的社會,需要設計不同的人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1: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