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福利的人都是「蛀蟲」!這個觀點在中國廣泛流行,是典型的製造業大國思維。低福利的中國,為什麼在科技創新方面遠遠不如高福利的國家?甚至,福利低於北歐的美國,其發明創造的能力卻無法與之匹敵?因此,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福利制度是發明創造的動力,無福利則是禁錮思想的樊籬。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生理和安全層次滿足以後,人類就開始追求自尊和超越自我。福利制度實際上就是幫助人們完成低層次的需求,直接進入高層次。
其實,這個現象早就在中國實踐過一遍。但中國經歷的不是在生理與安全得到滿足以後,而是對於兩者徹底失望了,人們只能自欺欺人地追求更高的層次。大家想一想,為什麼五、六十年代的發明創造比現在多?那是一個高等教育被摧毀的年代。卻出現了屠呦呦、袁隆平、陳景潤、楊樂、張廣厚等等。而現在滿地大學卻沒有成果了呢?原因是經濟上的差異。當年的收入相差無幾。就算你是高級幹部,也不會比別人高出多少倍。賺錢的路都被堵死了。但是,動物的天性就是比高低。怎麼比?比相貌、健康甚至出身,都不能持續。比文才,那不是找挨整嗎?只有科技創新還有一線生機。這種惡治手段,類似春秋時代的師曠,為了研究音樂,把自己的眼睛熏瞎。
自從改革開放以後,一切向錢看。賺錢成了正能量。媒體上都是富人在發言,他們打著不養懶人的旗號巧取豪奪,這些人的確非常勤勞,大把的錢能夠使鬼推磨,更不要說是人了。富豪不斷宣傳自己奮鬥的經歷,使所有的人被財所迷。很多人的財富已經幾輩子用不完,還在盲目拚命。從不思考錢的實際價值,這就等於將財富冷藏,不使其參與人類活動,是一種不會獨立思考的從眾行為。是人民幣縮水的潛在威脅。
婚姻市場的鄙視鏈最能說明年輕人的追求。青年人是創新的主力,但是,戶口、學位、收入佔據他們所有的時間、精力,哪還有閑心思考自己和社會的前途?人類的特點是就和周圍的人比較。相聲《高人一頭》就反映了這個問題;連生病都要比誰嚴重。一旦沒了差別,人們就無中生有的製造等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北歐國家的發明、創造能力高居世界之首。換句話說,人類的逆反心理、拒絕平庸的天性才是發明創造的真正動力。當一個國家把福利與稅收完美的結合以後,一夜暴富的神話沒有了,譏人有笑人無的機會也隨之消失。戶口沒什麼可比性,有學位不能高人一等,那麼還有什麼能比?只有想象力和發明創造。在互聯網時代,想學什麼,非常容易。因此,發明大國正逐漸淡化大學的作用。這就是為何世界大學排行榜中英、美國家名列前茅,而創造指數則由瑞士、瑞典、荷蘭獨佔鰲頭。創新大國,必須重視創新,它的標準只能公眾評議,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參與評議能提高國民素質。而任何簡單的硬指標都會衍生出陋習。起跑線相等的競爭才有意義,才能鼓舞士氣。有笑話說,北歐人不願伸出手給人看,因為十個手指不齊。也只有公眾評議的標準,才能真正做到: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發明大國沒有暴發戶,也不相信進入富豪排行榜能給人帶來幸福。任何人都買得起房。收入公平才是發明創造的保障。舉例來說,中國人均GDP是九千美元,世界各國的政府開支,至少要佔到一半,也就是說,正常條件下,中國的人均收入大約四千五百美金。可是,北上廣深的最低工資,卻超過這個數。當所有的人都為了擺脫這種不平等,或者捍衛自己的級別而奮鬥的時候,誰還會把創新當回事?製造業大國需要用收入的差異來提高GDP。但是,用同一種思路卻無法成為創新大國。所謂:慵懶是最大的創造力,是指心無旁騖地做喜歡的事不覺累。正是這個原因使人們普遍認為,川普在恢復美國製造業大國地位的同時,也開始摧毀它的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