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有』什麼『無』什麼?

作者:蘇誠忠  於 2016-11-5 16: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於道德經的解釋是十年前,我在『北大中文』論壇上發的帖子,當時以為事情解釋清楚了。可最近發現,沒人理解它,因此,我只好多說兩句了。 目前,學者們最大誤區是把常無常有解釋成常無欲』『常有欲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2-5-4/901190.aspx上先把句逗移位,變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http://www.***/content/14/0603/20/11843203_383361995.shtml上把逗號拿掉變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說的還是慾望。 這些人的解釋是,經常用常無欲,來認清其中的奧秘。還要常有欲來發現其中的端倪。如此一來,這個就被說成是了。可下面那句就難解釋了: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如果按照無欲有欲來理解,它們同出於什麼?有欲無欲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嗎?這個共同點又怎麼成為玄中之玄,眾妙之門了? 道德經原文明明已經清楚的告訴你,有名無名為什麼非要改成有欲無欲呢?這可能和禁慾主義傳統有關;人人都感覺慾望是最難禁止的,只有聖人才能真正禁慾。其實,春秋時代沒人關心這種事情。 如果用有名無名來解釋就簡單得很。道德經第一章描寫了一段從思維到說話的過程。所謂天地之始,是一種比喻,類似佛教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裡指的是文字還沒有在大腦中形成,僅僅是思想萌芽而已,也可以說是或者無名的階段。然後,出現了或者有名按照古希臘斯托依克學派的觀點:「最初是感情衝動。(反者道之動)接著是有了思想,變成想說的話。最後,以辭彙表示那個由最初的印象產生的所有內容。」我們每天都要說很多話,當然是『常無(名)』和『常有(名)』交替出現,反覆出現,不斷出現啰。其次同出是出自同一個表達和交流的願望,無名的思維與有名的文字是它的兩個側面。 用語言學來分析,道德中的實際上表示說話或者表達,德是心有所得。一個是表達,一個是領悟,其實是說與聽,寫與看,傳遞與接受的過程;以後我們還會討論,這兩者構成了人類文明的一切。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古人的眼裡,語言就是天地,就是世界,沒有語言就沒有一切。因此,語言是一切學科的基石和大門。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即聾又啞,你怎麼認識這個世界?這就是《海倫凱勒傳》轟動世界的原因。古人沒有那麼多經典,就是和大自然對話。說話前,他們先要弄清文字的來源,因此,出現了春秋時代百家爭鳴與古希臘文明輝煌的成就。今人,經典背得太多,以為文字是絕對真理,只要背會了經典就什麼都懂了,其實是為自己套上太多的枷鎖,活在別人的口中。因此,有理由認為,把一切都和慾望掛鉤的做法使得中國學術總也無法走上科學道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 16: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