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垃圾桶
劉龍珠律師虔心朗讀 舅父星雲大師全集(貧僧有話要說)二五說(A)
我是一個垃圾桶
垃圾桶裡的垃圾要會焚化,一些變化球,也要懂得接招。
對於爭執、計較·處理的方法,沒有比忍耐更好的辦法了
。貧僧自號「貧僧」以外,自己也覺得是一個雲水僧;不過,現在又想起來,貧僧也是一個垃圾桶。
所謂垃圾桶的意思,就是在我的一生當中,接觸的萬千群眾,尤其是信徒和出家弟子,好事很少向我報告,他們都是有苦難、煩惱、妄想、委屈、不平、貪瞋愚痴了,才到我這裡來訴說。貧僧覺得他們也應該有一些人間的樂趣才是,為什麼要到煩惱的時候,才來找我,讓我這個垃圾桶裡面經常都是滿滿的垃圾呢?
焚化垃圾 放下才能提起
後來貧僧也學會了處理垃圾的方法,垃圾來了,只有告訴他對治的方法-「有佛法就有辦法」,就這樣,才有這句傳開的話題。對於別人丟給我的煩惱垃圾,我處理的方法,就是在自己心中設立一個焚化爐。煩惱垃圾來了,立刻把它焚化,讓這許多煩惱垃圾不要存在心上。
我提倡「放下」,都有人批評說'貧僧太消極。人生這樣也要放下,那樣也要放下,還有什麼意義呢?殊不知,放下才能「提起」。好像你出外旅行,要有一個皮箱,要用的時候,當然要提起;不要用了,你背著皮箱在家裡的客廳、廚房來來去去·有那個必要嗎?所以後來·貧僧自覺自己也是一個很能擔當,也有勇氣的人,把「放下」改成「提放自如」。凡是人間一切金錢事物·甚至於佛法·要用就提起,不要用就放下,何必在心上負擔那麼沉重呢?
誰是誰非 忍耐就過去了
處理煩惱垃圾的方法,除了「放下」以外,就是「忍耐」。我記得數十年前·開始辦佛學院的時候,年輕的學子在一起相處日久·有些人難免彼此之間會有爭執,他們爭執不下的時候,就有人氣憤不平·報告監學老師·監學老師就勸他·你忍耐一點嘛!當然他不服氣,再去跟訓導主任反應·訓導主任也跟他說:你忍耐一下。
他還是不高興,甚至就來找我·貧僧那時候是院長,兩個人的爭執·誰是誰非·各有理由,也只能告訴他說:「你忍耐一點,忍耐一下就過去了。」
學生就在我面前忿忿不平的說:「忍耐`忍耐,你們都叫我忍耐·難道除了忍耐"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貧僧只想,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閪天空,對於爭執、計較·處理的方法·沒有比忍耐更好的辦法了。
過去有一戶人家,父親過世了·留下十七頭牛,遺囑上寫著'三兄弟分家,
過去有一戶人家,父親過世了·留下十七頭牛,遺囑上寫著'三兄弟分家,其中大兒子得二分之一,二兒子得三分之一,小兒子得九分之一。但是十七頭牛,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九分之一的分法,都不是整數,怎麼分呢?三個兒子就天天吵架。
鄰居一位長者看到了,就把自己僅有的一頭牛送給他們·讓他們好分家。這下
子,十七頭牛加上長者的一頭,共十八頭牛,大兒子應分二分之一,得到了九頭牛;
二兒子三分之一,是六頭牛;小兒子九分之一,是二頭牛·最後·三兄弟發現,所
分到的九頭牛、六頭牛、二頭牛,加起來剛剛好是父親給他們的十七頭牛,不多也
不少。於是就再把多出來的一頭牛·還給隔壁的長者。長者絲毫沒有損失,反而替
三兄弟解決了問題。像這樣對於分家的處理,貧僧也有過多次的經驗。
皆佛弟子 信仰不分區域
有一個信徒家裡起了糾紛,兄弟五人要分家·彼此僵持不下,就要我去為他們主持公道。這應該是貧僧在五十年前年輕的時候,遇到最難解的問題了,我哪懂得
分家呢?尤其五個兄弟·各有立場,各有計較,每一個人爭的都有理·財產怎麼分?
後來,我就跟他們打趣說'你們這樣子相爭不下,最公平的辦法,就是把你們家裡的所有桌子,鋸成五份,一個人拿一根;把碗盤打碎,一個人拿一塊;把房子拆了,一個人
拿一份,我想這樣子最公平了吧!他們聽了以後,才知道分家不能太計較,吃虧也是福哦!
我到宜蘭弘法'那裡的人很單純,信徒都像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也沒有什麼事故。後來我到高雄,高雄是一個很熱情的地方,在高雄佛教堂就發生了地域觀念。最初,苓雅區的信徒居多,接著,因為我的關係,隔壁的新興區·就有很多信徒來參加共修,又再過了幾時日,鹽埕區信徒也過來共修了。在這一個小小佛堂裡,經常大家計較,這是這個區,那是那個區,甚至於說,這是高雄幫的,那是台南幫的,還有說是澎湖幫的,彼此爭執不下。我也不得辦法,只有集合大眾說:你們如果都這樣子計較的話,我也不是你們這許多區域的人,明天我也應該走路。甚至於我也跟釋迦牟尼佛講,你是印度人,還是回到印度去吧!大家才感覺到他們的地域紛爭、計較,實在無聊。後來在佛教堂裡,從各地來的人,雖有區域不同,但信仰相同,都是佛弟子,也就沒有這許多爭執了。
拋開人情 接受鍛鍊考驗
在四、五十年前,台灣的社會經濟還沒有起飛,一些青年學生,學校畢業之後,
想找個職業非常困難。有一些信徒,就想到來找師父幫忙,介紹一份職業。可是這
個貧僧師父,雖然工商界的信徒也不少,但夠他信賴的人士,也不是一經介紹,就
獲得他的信任,照單全收。要找一個適當的時機因緣,為這一個青年找一份職業,
實在也是一個難題。不得已,經過了一個月、二個月,甚至三個月,好不容易找到
一份適合的職業,叫他去面試的時候,他回答說,我已經在另外一個地方上班了。
我那幾個月的辛苦,付之於流水,這個還不打緊,我對於負責人沒有交代,失信於
人,這是我最難堪的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