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
42《夢回知青》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三溪村是我父母的故鄉,也是我當知青下鄉之地。
1973年高中畢業后,我響應領袖號召: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積極報名下鄉。按當時政策,我不必去集體知青點,可以散下,於是選擇落戶到父母的家鄉,當了2年知青。
混沌初開少年郎,手揮語錄著軍裝。主席教導記心裡,中學畢業鬥志昂。笑辭父母下鄉去,好似戰士上戰場。廣闊天地有作為,心花綻放為理想。
少年的我滿懷著理想,要象領袖所說: 「農村是一片廣闊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為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從萬縣縣城到馬頭公社三溪大隊,要渡過長江,搭乘長途公共汽車,到達龍駒區鎮。這是車輛的終點,只好下車步行。攜帶著行李,到達川鄂交界的蘇拉口,過河后沿著茶馬古道進入七曜山。一路上
山路崎嶇九道拐,峰巒巍峨一長行。翠竹連綿遮綠水,白雲繾綣繞青崗。滿目荒草掩石徑,入耳山歌隔灣梁。一年三百六十日,爬坡下坎真尋常。
爬山過嶺,翻過埡口,眼前為之一亮:
層層梯田逶迤下, 山村掩映半坡上。大小二寨侍兩翼, 三溪盤繞松樹崗。漫野桐花白勝雪,清風拂摸泥草房。誰說人間無仙境,千年桃源在此方。
村頭雞飛黃狗跳,稚童騎竿娶新娘。老媼少婦多菜色,炊煙迷濛煮粥忙。紅苕洋芋攙苞谷,野菜麥麩拌米糠。男人破衣疊補釘,困苦皺紋綴臉上。
山荒草野石頭多,田地貧瘠少口糧。醫療衛生條件差,生兒育女多病亡。男人出外不願回,女人不願嫁進房。巴山風光雖然好,缺錢少衣有飢荒。
這時的我,鼻間呼吸吁吁喘,心中熱情漸漸涼,仙境雖好,畢竟難敵貧窮落後,衣不蔽體,腹內空空。看來理想璀燦綺旎如夢,現實卻嚴峻骨感倍覺凄惶。
優待知青屋半間,前是倉庫后磨房。下廚繞過天井頭,露天茅房豬圈旁。窗前推開山林月,廊下招來溪流淌。拋棄幻想樹理想,從今自立圖自強。
在家待如嬌寶貝,如今酸澀苦辣嘗。粗手笨腳來種菜,自留地里瞎著忙。煮飯無肉少油鹽,蔥花打湯慰飢腸。嬉笑怒罵秀堅強,午夜夢回淚珠滂。
人生在世定方向,浪子回頭再奮揚。齊家治國平天下,經風見雨快成長。可嘆報國無門路,怎忍熱血變冰涼。天生我才必有用,青春作伴搏一場。
虛心細問水土事,身體力行探農桑。巨筆如掾犁丘嶴,巧手細綉田中秧。施肥鋤草防蟲變,喜得嘉禾千重浪。揮鐮撻谷輾新米,自食其力有餘糧。
百里山路擔公糧,柔肩磨成鐵臂膀。冰天雪地修水庫,築壩挖渠採石場。為有犧牲多壯志,戰天鬥地激情揚。血汗交融山裡漢,肝膽相照迎難上。
噓寒問暖走農家,讀報寫信話家常。文娛表演到村寨,科學技術多傳揚。赤腳醫生日巡迴,老幼青婦夜掃盲。艱難困苦踩腳下,書生錘鍊成棟樑。
農家生活細思量,坎坷艱辛使人強。眾口推薦進學府,從此不再背太陽。依依話別辭村老,步步回首淚盈眶。青山綠水默然立,無根雲彩飄遠方。
一一一一
如火青春今安在,何當似水流年?自1975年離開山鄉去闖蕩, 一晃近50年過去了,浪跡天涯的遊子,今日回返山鄉。
五十年後返故鄉,滿腹感慨淚盈眶。千古高峽湖面浮,當年城鎮江底藏。鄉音依舊顏貌改,故土難尋山水忘。日新月異看世界,撫今追昔徒感傷。
現在的三溪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硬化公路穿過村裡,與鎮區公路相連,也離高鐵和火車站不遠,出行和運輸交通十分便利。政府關心村民生活,在公路沿途修建了村落莊院,稱之為「新農村」。完善了各種配套設施,村民可以用上自來水電燈電話電器,使用天然氣,取暖燒飯。
生產上呢,自然也是今非昔比,變了模樣。採用了農業科學的新技術,在鄉里科技人員的熱情指導下,犁田耘田栽秧撻谷等,一系列農活都使用了機械來完成,減輕了農民的繁重體力勞動,解放了眾多的勞動力,去進行多種經營。土肥水種的優選,化肥農藥的應用,縮短了水稻的生長期,使水稻從一年一季變成了一年兩季,產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國家給予農業極大的投資,政府按畝計算,每年給予農戶相當的福利補貼。國家富裕了,不再需要農民繳納公糧。農民手上的糧食多了,除了供應市場,還促進了飼養業和食物加工業的興旺發達,工廠、作坊、和農家樂方興未艾。多種經營也很是興旺,村民們承包了堰塘池湖和稻田,用來養殖魚蝦; 退耕還林,經營蠶桑、果園、和豬雞牛羊飼養場地。甚至有城裡人到鄉村,建立農場廠礦,開發農牧漁副,創收多種經營。
從前由於燃料缺乏,村民們只好砍伐樹木,當成柴火來滿足煮飯的需要,使山林成了荒山禿嶺,水土流失嚴重。而今有了天然氣,不再需要柴禾做飯,山林中樹木又鬱鬱蔥蔥枝繁葉茂,重新變成青山綠水。
一一一一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如梅雨之望雲霓大旱之盼甘霖,沿海城市工廠如雨後春筍,全國各地鋪展開交通住房等基礎建設,吸引著內地大批勞工,離開家鄉,出外打工。三峽水庫的修建,更是掀起庫區移民大潮。髙峽平湖夢成真,山河畢萬川,舊貌展新顏。
「故園舊地淹沙底,平湖新月掛山頭」,百萬移民,大興土木,建設新的城區,創造出許多工作機會,吸引著山民鄉親,走出大山,就近到城鎮打工創業,安家落戶。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故鄉年輕一代,自90年代起,借庫區移民之際,紛紛外遷。許多村莊,昔日炊煙裊裊人丁興旺,現在卻關門閉戶人去樓空。三溪村的農家,而今老一代均已凋亡辭世,山河依舊情切切,執手鄉鄰意惶惶。親友墳前百草生,悠悠彎月照舊房。天人相隔難再見,意亂情迷淚盈眶。
隨著子女孫輩長大,觀念改變,再不留戀故土,隨著潮流都遷移搬走,四分五裂各奔前程。有的去了遠方繁華的重慶市主城,也有就近遷到熱鬧的馬頭羅田龍駒等場鎮,大多數人,則或去了萬州區的天城龍寶等地域,特別是江畔五橋一帶,這裡臨近鬧市,經濟發達交通方便,打工、做生意容易,在此置業買房,親友老鄰糜集,重溫舊日時光,安居樂業,美滿豐足。
而今,許多舊庄院,只餘一二家故土難離咬牙堅守。原來炊煙裊裊人聲鼎沸的院子,再難以見到一個人影,也沒了雞鳴犬吠牛兒哞叫,只餘下空房舊舍,在風雨中飄搖,在時光中頹敗。
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蛀」,是指房舍需要住人,有人氣茵蘊,使用維護,建築物才能長久。此話不虛,農舍莊院人去樓空,不到幾年光景,松柏竹林掩隱侵蝕,荊棘叢生草蔓滋長,濕氣上升,土坯牆壁樑柱木框門窗樓板受潮,逐漸地腐朽降解,牆倒屋塌,成了一片荒地,再也見不到昔日莊院的影子。
而城裡卻有企業公司,長遠布局,逆行到山鄉來,將山民手上散在的土地整合到一起,辦起各種各樣規模大小不一的「農業開發基地」,雇傭山民打工,為市場提供豐富的農付產品。三溪海拔高,日照長,農事上得天獨厚。彎丘梯田,開發成種植羅田大米基地。羅田大米個大粒飽,雪白細膩,飯熟馨香,口感豐富,馳名川渝,深受民眾喜愛。崗墚坡地,則開發成彌猴桃種植基地,彌猴桃富含營養,增強人體免疫力,老少弱病皆宜,暢銷渝萬。
千鳥鳴唱百獸跑,松林晨風送新氧。田漾碧波催苗生,路如玉帶繞山長。立體種植無污染,多種經營有錢糧。村民富裕受稱羨,城裡鄉間一個樣。
五十年前去闖蕩,浪跡天涯今還鄉。昔日少年今老叟, 臉堆皺紋鬢飛霜。如火青春不虛擲,似水年華怎可忘?但願白髮人長久,山水有情戀故鄉。
========================
巴郞 記於 20240114
川東民居
人去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