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復天翻》巴郎
如火青春今安在,何當似水流年?自1975年離開山鄉去闖蕩, 一晃近50年過去了,浪跡天涯的遊子,今日回返山鄉。
五十年後返故鄉,
滿腹感慨淚盈眶。
千古高峽湖面浮,
當年城鎮江底藏。
鄉音依舊顏貌改,
故土難尋山水忘。
日新月異看世界,
撫今追昔徒感傷。
現在的三溪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硬化公路穿過村裡,與鎮區公路相連,也離高鐵和火車站不遠,出行和運輸交通十分便利。政府關心村民生活,在公路沿途修建了村落莊院,稱之為「新農村」。完善了各種配套設施,村民可以用上自來水電燈電話電器,使用天然氣,取暖燒飯。
生產上呢,自然也是今非昔比,變了模樣。採用了農業科學的新技術,在鄉里科技人員的熱情指導下,犁田耘田栽秧撻谷等,一系列農活都使用了機械來完成,減輕了農民的繁重體力勞動,解放了眾多的勞動力,去進行多種經營。土肥水種的優選,化肥農藥的應用,縮短了水稻的生長期,使水稻從一年一季變成了一年兩季,產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國家給予農業極大的投資,政府按畝計算,每年給予農戶相當的福利補貼。國家富裕了,不再需要農民繳納公糧。農民手上的糧食多了,除了供應市場,還促進了飼養業和食物加工業的興旺發達,工廠、作坊、和農家樂方興未艾。多種經營也很是興旺,村民們承包了堰塘池湖和稻田,用來養殖魚蝦; 退耕還林,經營蠶桑、果園、和豬雞牛羊飼養場地。甚至有城裡人到鄉村,建立農場廠礦,開發農牧漁副,創收多種經營。
從前由於燃料缺乏,村民們只好砍伐樹木,當成柴火來滿足煮飯的需要,使山林成了荒山禿嶺,水土流失嚴重。而今有了天然氣,不再需要柴禾做飯,山林中樹木又鬱鬱蔥蔥枝繁葉茂,重新變成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