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子舊作081。《開州南門場》
一一一一
開州南門場位於浦里河北岸,可考的歷史能追溯到清代中葉,南門場因地處新浦舊城的南門外而得名。
現存的南門場長約二公里,在舊時沒有公路的年代,狹窄的場上老街曾是南門鎮的中心,在清末時便建有關帝廟、福音堂、天主堂等古建築,這在川東一帶的農村場鎮中實不多見。
在民國時期,南門場還是一處商品集散地。當年食鹽、農產品等運銷業務十分發達。老街上酒館、旅社、染房、榨油房、鐵匠鋪等店號林立。從開州、陳家過來的農付產品,從萬州、雲陽的食鹽,大都要經過南門,然後再銷往四川宣漢、開江、萬源、陝西等地。
南門場外的浦里河原生態沙壩地,因為土質疏鬆、氣候適宜,很適合多汁味甜的青皮甘蔗的生長,因而滋生了南門鎮上百年製糖歷史。南門紅糖的製糖工藝,經歷了清末至民國的傳統老作坊,通過前後五代傳人的師徒傳承,使這一傳統手工技藝至今還在發揚光大。南門紅糖也成了當地一張響噹噹的名片。
也因南門場建在浦里河畔,每到夏季暴雨期,就是老街居民最擔心的時候。據記載,歷史上南門老街曾經歷過兩次較大的洪水侵害,一次是一九八八年大洪水,一次是一九九四年。暴雨引起的山洪漫過浦里河岸,整個老街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之後,條件好的單位和一些個體便遷出了老街,搬到了地勢稍高的新場鎮,
南門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場鎮,這些往日的故事及古老的建築街區,是當地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但而今,南門老街卻逐漸蕭條和冷清,極象一位垂暮的老人孤獨而立,期待著人們對他的關愛和保護……
一一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