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拾舊沙河夢》092。川軍軼聞

作者:巴郎  於 2023-6-2 16: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092。川軍軼聞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九二。風雲補篇:川軍軼聞

一方水土一方人。四川,崇山峻岭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作為中國道教及袍哥發源地,文化內核中,天生就有一種寬容和自由的精神。自漢以來最大的流民聚居地,融合天南海北的移民文化,形成了四川人性格中,鮮明獨特的性格行為地域特徵。
川軍,是指民國時期存在的四川地方部隊。辛亥革命爆發,將滿清皇帝趕下了台,沒有了中央權力核心,全國軍閥割據,陷入混亂。西南的四川也一樣,各州縣紛紛各自為政,都有著相當的軍事實力。不同的是,四川沒有出現一位類似於山西閻錫山、雲南唐繼堯那樣,能夠統一全省的鐵腕人物。反倒因為防區制,軍閥越打越多。因此,之後幾十年,形成了四川(包括原西康省和現重慶市)各地軍閥長期對峙、複雜混亂的局面。

利益面前,是最能體現人的品行德性的,也最能看出人的真面目。
說起軍閥,我們頭腦里,往往冒出的是目不識丁、顢頇愚昧、貪財好色、兇殘成性這些負面形象。軍閥將自身防區建成獨立王國,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左鄰右舍的軍閥之間,相互利益衝突難免。一般來說,靠槍杆子說話的土皇帝之間,利益衝突的解決方式,武力,是最本能的選擇,相互一定是刀槍相向、你死我活。但民國時期的四川軍閥,留給我們的歷史色彩,卻遠不是如此單調。
其實,四川軍閥大部分都有留日德學習軍事的經歷,文學素養豐滿,詩詞書法甚佳,有貴族風範,重視教育,辦了很多學校,如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川人(包括現在的重慶),大都是由移民的後代構成的,因此必須學會接受和他人和平共處,讓別人活下去,自己才能活得更好,忍讓妥協的民主精神,比其他省份的人要濃厚得多。即使是軍閥,這樣一個暴力相向、拳頭說話的特殊群體,也很具特色,內心有自我良知,對自己人一般不趕盡殺絕,這是川人的氣節風骨,也是其性格中,特有的川味。我們不妨從川軍軍閥們或幽默搞笑、或出人意料、或莫名其妙,或瞠目結舌的歷史表現中,窺其一斑。

當時,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川省,主要的財稅來源,是鹽,經濟地位超過今天的煙酒之類。但鹽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有鹽資源的地方,必然是各方軍閥都垂涎的肥肉,爭鬥的重心。
四川王劉湘,是在混亂中拼殺起家的。自貢鹽井,作為四川最大財源,就在他的控制中。一般人想不到的是,自貢鹽井的收益,劉湘卻並不獨吞,而是給各家軍閥,規定份額分配利潤。連勢力最小,原本可以被他輕易吞掉的劉存厚,也分配得相應的地盤和份額。江湖大哥的風範,公正公平公心,的確使小弟們景仰,願意效法的!

二三十年代,川中地區的射洪,也是富鹽產地,周邊軍閥都很眼熱。大家都想爭奪的肥肉,怎麼辦?打嗎?
出人意料的是,緊鄰的兩家軍閥,田頌堯和李家鈺,誰也沒趕走誰,誰也沒吃掉誰,而是一縣兩治。當時射洪的上半縣,由田頌堯管理,而下半縣,是李家鈺的轄區。上半縣的馬家溝,下半縣的洋溪等地,都是著名的鹽產區,有飯,大家分著吃。
最有意思的,是射洪的財稅重點太和鎮。該鎮工商繁榮、水運便利,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四川四大鎮之一。太和鎮地處一縣中間,兩家對該鎮的利益範圍劃分,精確到了具體的街道,這條街道就是現在的正街(解放街),街北屬田,街南屬李,雙方派駐上千部隊,於此街兩側守著自己的肥肉。雖然難免有各種衝突,但大體平穩,並沒有你死我活的大殺戮。

不僅軍閥,層次更低級更沒規則的土匪,行事也一樣。當時的川陝路,是四川的一條交通幹道,往來商旅眾多,油水豐厚,自然是土匪強盜黑社會爭搶的肥肉。但是,想借路發財的強伙一多,那就沒商旅敢走,結果是無人無東西可搶。於是,沿途的盜匪,居然也達成協議,只收一次買路錢,過客憑收據一路暢通,大家利益均沾,給商旅留條活路。而且,這樣的協議,還不折不扣得到了執行,比現在的高速收費,還統一方便。
利益面前,懂得妥協、懂得退讓,懂得換位思考,為對方著想,和氣生財,即使最不可能的軍閥匪盜團體,在四川,居然也做到了!
和這樣的川人做生意打交道,你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軍閥混戰,同樣也含著人情味,令人啼笑皆非。
1912  - 1935年的20多年裡,四川各地軍閥林立,相互兼并,無月不征,無月不戰,大大小小的戰爭,達470次之多,大規模戰爭則有近三十次。單看這數字,簡直觸目驚心,嚇死個人。
但實際上,四川軍閥混戰,造成的破壞並不大,沒有出現明顯的人口下降。完全不像同時期北方的軍閥戰爭,比如直奉大戰,吳佩孚對陣張作霖,飛機大炮一起上,真刀真槍的拚命,甚至還有白刃戰。死傷很多,破壞很大,那麼兇狠殘忍。
四川軍閥的相互混戰,和我們普通人想象的戰爭情景,卻不太一樣。戰爭的表現,更多像嚇唬和驅趕,沒有一般的戰爭那麼無情殘酷。
參戰雙方的士兵們,往往都不瞄準就放槍。因為戰爭的烈度不大,所以,喜歡看熱鬧的四川閑人們,有時候居然會親臨戰場去觀戰,彷彿後來觀賞球類比賽一樣,起鬨吆喝的聲音,超過參戰士兵的叫嚷槍炮聲。

四川軍閥的中上層軍官,大部分出自一個地方,難免沾親帶故。僅僅大邑縣,縣團級以上軍政官員,就有近50人,素有「三軍九旅十八團,營長連長數不清」的說法。逢過年過節,剛剛還打得火熱的戰場,立時安靜下來,雙方軍官攜手同行、回鄉過節祭祖。當時的非政府組織袍哥,也深度滲入各方軍閥,大家都是袍哥中人,平時打一打,但不撕破臉。上戰場是各為其主,遇上誰家婚喪嫁娶之類的,都還得回去吃酒坐席,公私分明。
同時,四川軍閥還有許多打仗的規矩:如,農忙時不打,都種莊稼;收割的時候不打,都去收莊稼;過年過節不打;莊稼田地里不打,不能毀莊稼等等。
在旁人看來,四川的軍閥戰爭,很讓人莫名其妙。開戰之前,都是通電滿天飛,指手劃腳,你譴責我、我指責你,但真打的很少。打仗雙方,往往是學生和老師打,朋友之間打,甚至就是一家人叔侄之間打(劉湘和劉文輝,就是親親血緣叔侄關係)。
雙方打仗時,往往還有這樣的現象,前方丈夫們正在打仗,後方兩軍的家屬,卻在一起打牌、打麻將。前方士兵們在戰場打打殺殺,雙方的將領,卻在後方茶館里交涉。白天還在一起打的軍官,晚上就坐下來吃火鍋打麻將了。仗打完了,大家還是朋友,也不趕盡殺絕。如果有的軍閥被打得沒有實力了,宣布洗手下野,對方也就罷休了,從來不搞宜將剩勇追窮寇之類。

軍閥混戰後,打贏的一方,在戰勝之後,必定會做三件大事:第一,拜會手下敗將的父母家人,把他們安頓好;第二,打電報給失敗者,聲明自己已不再追趕;同時給敗者報家人平安:「伯父母大人,當小弟侍奉」,說得體面而體貼;第三,進城安撫百姓,為地方辦點實事給點好處,讓大家安心過日子。比之外地軍閥,一言不合、見解不同,相互之間即不共戴天,恨不能生吞活剝、殺之後快的兇狠毒辣極端,真是天上地下之別,讓人感慨。
打了敗仗的一方,也並不是非死即亡,萬劫不復。一切,都還有可能。
早年,劉湘敗給楊森,部隊被瓜分,劉湘將僅剩下的四個連兵力,託付給叔叔劉文輝保管,懇求說:幺爸,我就這麼點本錢了,你幫我看到起,以後東山再起的時候,還要用的。完全當做自家財產,託付家人保管一樣,也真的就成了其後的翻身本錢。
後來,叔侄鬧翻,「二劉」大戰。劉湘勝,當上川省主席,劉文輝敗退到川邊康定雅安,面對荒涼貧瘠的藏區,前路凄涼。於是,夫人楊蘊光,以嬸嬸身份出馬,去成都找劉湘說情。見了劉湘,劈頭一句話,就滿是長輩責怪的味道:「你到底要把你幺爸(即叔叔)趕到啥子地方去喲?」劉湘賠著笑臉,嘴上支支吾吾。楊蘊光則一再追問,不依不饒,反倒是劉湘無奈:「幺爸腰桿不能硬,一硬就要出事。我不是要搞垮他,只想壓一壓他的氣焰。既然嬸嬸出面說話,那就讓幺爸在雅安待著吧。」
於是,家長里短中,江山大事談好。茶馬重地雅安,就劃歸了劉文輝,硬生生地拼湊出個西康省,讓幺爸也有臉有面,不然,哪還有後來到新政權當部長的資本?

一般來說,軍閥都是無法無天、膽大妄為、提著腦袋混的角色,最後結局,逃不脫成王敗寇,要麼打死人、要麼被人打死。到了共產黨來,管你多牛叉,統統掃進歷史垃圾堆。
但四川軍閥的結局,卻出人意料,足以讓人跌破眼鏡。民國幾十年間,四川軍閥,除了我們熟知的楊森劉湘劉文輝,還有幾十名有名有姓的軍閥,比如劉存厚賴心輝范哈兒陳洪範冷寅東夏仲實鄧錫侯王陵基潘文華等等。這麼多軍閥在四川打打殺殺幾十年,殺來斗去,到1949年江山變紅,最後,只有唐式遵一個死於內戰戰場的,只有熊克武被鬥倒趕下了台。
其他大大小小的軍閥,結局都是皆大歡喜。除了抗戰期間主動以身殉國的英雄外,要麼在政協,要麼在台灣,都過著自在日子,得以善終。像楊森同志,傳言九十多歲還生了兒子;至於劉文輝,身為惡霸地主劉文彩的親兄弟,那樣的政治氣候下,還官至共和國林業部長。
其他地方那些曾經牛皮一時的軍閥大腕們,有多少,能以這樣的結尾,給自己的人生,划個圓滿的句號?不是四川人性格中特有的圓潤、務實、靈活、不死板、不教條,又怎麼能創造出如此和諧的結局呢?

軍閥也有閃光點。
民國時期,四川各地的政務、軍務、經濟、行政,甚至城鎮建設,實際都是由當地的「軍閥」掌控的,所以,當時軍閥的權利很大,說是土皇帝也不為過。
軍閥養兵打仗,是要花錢的,在貧窮的農業社會,主要靠向農民征糧徵稅,有徵稅徵到幾十年後的真實記載,民眾的苦難,不難想象。但相比於其他形式的巧取豪奪,四川軍閥沒有直接巧立名目,增加苛捐雜稅,而只是提前透支農稅,相對說來,他們至少還考慮將來要認賬,還是有一定底線的。
而且,四川軍閥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還是負疚的。抗戰名將李家鈺,曾公開表示:「四川老百姓說,川軍就是「刮地皮」的軍隊,這是我們的恥辱,但老百姓說的是真話,我李家鈺完全承認。」劉湘,也有過同樣的公開表態。比起欺騙狡辯、封口禁言,說明,至少,這些人還良知未泯、勇於擔錯。

大概正是因為費用長期緊張,一些四川軍閥,對於經濟建設,也相對非常熱心。
前文提及過,20年代,楊森任萬縣市長時,曾花費巨金,身體力行,在9縣市大搞市政建設,建築路橋,規劃商街,經濟繁榮,人民安寧,使萬縣市比美成都重慶,有「成渝萬」之美譽。
劉文輝任西康省主席時,正好40歲。他寫了個條幅「生命始於四十」,掛在辦公室里自勉。在當地,他勵精圖治,銳意經營,開辦礦山,興建學校,千年荒涼的西康,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這一時期,劉文輝有一句名言:如果縣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這句話,足以感動舊時中國!也不知讓後人,有多少感嘆。
川中地區的李家鈺,在轄區留下了許多建設工程。他組織紳商民工,修築了青崗等地的攔河壩,開挖運河,重新暢通洋溪水運,再度繁榮了當地商貿;四川四大鎮的太和鎮,他將主要街道,統一規劃,建成了兩層的樓房,還破天荒建起了人民公園,市容市貌,煥然一新。
當時,有個著名輿論大腕劉師亮,是成都洗浴幫會的會首,編了不少針砭時事的順口溜,到處散發。比如諷刺橫徵暴斂的「民國萬稅」,就是其一。他言辭膽大,罵天罵地無所顧忌,甚至劉湘死時,都公開冷嘲熱諷。但是,即使遭到人身攻擊的軍閥,也沒誰把他怎樣,儘管,殺他不過就一句話的事,他卻既沒被起訴坐牢,也沒禁言扼殺。
至少在當時,四川軍閥似乎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有太大的民憤。反倒被不少人稱羨。重慶的軍閥楊森,就成了當時學生、少女的偶像,是少女們的夢中情人。儘管他已經妻妾成群,好多女性還不斷寫信向他求愛,其中,最讓人動容的,這樣表示:「願為英雄妾,不作庸人妻!」。巾幗不讓鬚眉,這樣的才情志向,對我輩庸人,好像還更勵志,血脈更為賁張!

外戰內行的血性迸發。
當時,川軍給人的印象,是「弔兒郎當雙槍將」(破槍加旱煙葉槍),矮小瘦弱、營養不良、破衣爛裳,被認為是當時中國「最糟的軍隊」、「不堪一擊」。
如果你認為,這樣的軍隊,不過就是來搞笑的,那,你就錯啦!
川軍在近代,內戰的實際戰績表現為:對黔軍完勝,對滇軍完勝,能和裝備先進的北洋軍打成平手。這樣的戰績,在軍閥割據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但是在國難當頭,面對中華民族最危險之敵日本鬼子時,抗日戰爭中的川軍,相比內戰,就完全是另外一番令人肅然起敬的面貌:不拘泥,識大體,有血性,通江湖,這就是川人風骨。
無川不成軍。沒有一寸土地被日本人佔領的四川,出川抗戰的川軍,人數卻佔全國抗日軍隊第一位,高達350多萬,有64萬多人傷亡(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抗日軍隊中,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四川人,川軍鏖戰過的前線,約佔全部戰場的十分之二,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沒有第二省可以追比!
而且,出川抗戰的川軍部隊,都是各家軍閥的主力、看家部隊。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國家民族利益面前,川人沒有藏著留著的小算盤!抗戰中,川軍部隊,高擎家鄉父老所贈死字棋,浩然明志,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有很多成建制地全軍覆沒,卻沒有一支,因為貪生怕死成建制投降!這是其他任何一支中國軍隊,都沒有做到的。
大是大非面前,四川人的大局觀、底線意識、犧牲精神,淋漓盡致,絕不容許半分退讓!平時無所謂,大事無所畏!

川軍出川抗日,因為不是國軍嫡系,沒有軍餉,不配發武器裝備,被當成炮灰開赴前線,死傷慘烈,依然英勇不退,雖敗猶榮。1938年的滕縣保衛戰,川軍122師,付出了 3000人的慘痛傷亡,卻只消滅了日軍66人,但,整整堅守陣地四天不退!上千傷兵每人發顆手榴彈,以便城陷時自盡成仁!可以想象,面對日軍最精銳的現代化部隊,裝備低劣的川軍子弟兵,是如何用鮮血和生命,用勇氣和意志,以真正的血肉長城,冒著槍林彈雨,對抗敵軍坦克大炮飛機等先進武器裝備的屠戮。
在如此的懸殊實力下,川軍沒有像張學良、韓復榘那樣,轉頭逃竄,而是以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犧牲,寫下了抗戰史上最為輝煌壯麗的一頁,以寸土寸血、慷慨赴死,為國家爭志氣、為民族立尊嚴!
雖敗,誰,有資格恥笑?!
內戰外行,外戰內行,對一個國家、一個組織、一家企業,這是多麼難得的可貴表現!

川人有人情味,有底線,有江湖道義,不搞假冒偽劣禍害國人,還沒得那麼多虛假條條框框。做人做事,最容易沒有底線的軍閥,尚且如此;川人中的優秀者,品行德操更是佼佼。
這一方水土,養育出具有優秀品格特質的人脈資源。川人,當作朋友,可以事無巨細,推心置腹; 當作夥伴,事業拓展,益增價值; 當作知己,可以心靈相通,托以生死; 三生有幸,得遇君矣!
** 巴郎備註:寫完前兩節《寶刀未老》《二劉爭川》之後,意猶未盡,故上下求索,有關川軍將領治川之道聽途說,特別是「風雲君」所寫《四川軍閥軼事》網路文,加以綜合整理,作為補篇,以餐讀者。未經允轉,特此向風雲諸君致謝。若有錯訛之處,巴郎自負文責。**
巴郎  記於20200510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4 09: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