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拾舊沙河夢》075。語錄紅歌

作者:巴郎  於 2023-3-31 15:5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075。語錄紅歌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七五。語錄紅歌

《毛主席語錄》出版發行之後,正如天旱降下甘霖一樣,使全國人民努力學習領會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的意願得到滿足。在工廠農村,在街道集體,在單位行政,在企事業等,各行各業,人們都自發地組織起「學習小組」,從學習《毛澤東著作選集》,轉為學習《毛主席語錄》。
學習小組組員們見縫挿針,擠出空閑時間,坐在一起,將以前所學語錄節段復誦一遍,互相交流心得體會,再學上一兩段新的節段,由文化程度高一些的人按自己的理解,仔細瓣開揉碎,向組員同志們講解一番,任意發揮。也有自願結合,結成互助組,由文化高的帶動文化低的,一幫一,一對紅,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這樣方式的學習和領會,容易使人陷於狂熱,將毛主席的話視為革命的聖音,照單全收。正如陽光雨露,滋潤著辭冬還陽的幼苗,也如清新春雨,吹開了心靈的窗戶,使普羅大眾,文盲凡人,從自己那日復一日的庸俗生活中,抬起頭睜開眼來,領悟到嶄新的境界,看到了一種新的活法。以前渾渾畺畺地,活了半輩子,為自己的私念而活,真是白活了。
如今通過學習《毛主席語錄》,方知:人,不能只為自己活著。我們的肩上,擔著責任,要為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命運著想,要徹底打倒黨內的走資派,進行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我們的眼前,有著義務,要團結亞非拉美人民,反對帝修反,畢生奮鬥,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看看,我們活著是多麼地重要啊!
是《毛主席語錄》,撥開了蒙蔽眼前的迷霧,純潔凈化了我們的心靈。敬愛的毛主席,您是我們的大救星,拯救了我們的體魄靈魂,您是偉大導師,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您的《語錄》充滿了警句名言,越學越覺得奧妙無窮,越學越覺得離您更近了,沐浴在您的智慧學識之中,越學越想學。學到精深處,歡喜涌心頭,驚嘆稱羨,抓耳撓腮,恨不得手舞之足蹈之,放歌吟唱之!

其實早在文革之前,中央就曾出版發行了《毛澤東詩詞》選本,並請著名作曲家們譜曲傳唱。同偏重於說教的「毛主席語錄」相比,「毛主席詩詞」沒有那麼多的大白話或政治語彙,詩詞本身又具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欣賞價值,因此「詩詞歌曲」多系優美動聽的抒情歌曲。在文革時期,以前的抒情歌曲幾乎全都被批判為「黃色歌曲」、「靡靡之音」,人們不敢再唱,於是,「毛主席詩詞歌曲」作為可以公開演唱的抒情歌曲,自然填補了空白,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常唱不衰。
但是文革的目的,是要造走資派的反,革帝修反的命,大搞階級鬥爭,和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因此,革命群眾在文革中,總不能成天只唱抒情歌曲,長吁短吟,盪氣迴腸,也應該有慷慨激昂熱血沸騰的戰鬥歌曲,或對「文革」政治形勢有著直接針對性的煽情歌曲。
現今《毛主席語錄》面世,林付主席又一再強調:「為了把毛澤東思想真正學到手,要反覆學習毛主席的許多基本觀點,有些警句甚至要背熟,反覆學習,反覆運用」。廣大群眾根據林付主席的指示,形成了學習毛主席語錄的熱潮。同時也迫切地希望將毛主席的話譜成歌曲,以方便歌唱,做到家喻戶曉。
卻說人同此心,天必授意。有需求就會刺激供給,有那作曲大家,體會到人民群眾的呼聲,也激發了自己的創造熱情。立志要拿起音樂舞蹈這一有力的武器,將毛主席的語錄譜上曲,來空前熱烈地歌頌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廣大工農兵服務。
歌曲屬於文化的範疇,而「文化大革命」的立意則為「大革文化命」。語錄歌的產生,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表現了獨特的文革文化,是文革中最具時代特色的產物之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音樂史上也佔據一席地位。

1966年10月1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7周年,第一批十首「毛主席語錄歌」正式推出。這種形式十分新穎的語錄歌曲,甫一面世,立即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和追捧,一時爭相學唱,風靡全國。
由於最初這批語錄歌曲由多位作曲家創作,其音樂風格表現形式上各有千秋。考慮到為毛主席語錄譜曲,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必須謹慎從事,不能出半點庇漏,最好是規範化,故中央文革決定,選定一人來自始至終,完成譜曲,以求達到風格和形式的和諧統一。
受中央文革青睞,榮幸被選上的作曲大家是劫夫同志,姓李,是當時公認的革命作曲家、「時代的歌手」。劫夫同志沒有辜負中央文革的信任和期待,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大展身手,在短暫的時間裡,將《毛主席語錄》的所有詞條,都譜成了歌曲。 他恐怕是完成了音樂史上最艱難的譜曲工作,因為有許多的語錄詞條,全是政治術語,既無韻律節奏,又無詩意可言,將其譜成歌曲,還要好聽能唱,真是難為了作曲家。
此時,學習《語錄》已形成熱潮,但由於文化水平低,能背誦語錄並非易事,許多人在學習討論時,還是不能完整地引用語錄。而今,劫夫充份發揮了聰明才智,譜成曲后易記好背,大受歡迎。更加錦上添花的是,他費盡心思,追求時尚,譜成曲后堪比流行歌曲,且更通俗易唱優美動聽,一經出現,就使廣大工農兵群眾和紅衛兵小將喜聞樂見。從城市到鄉村,從內地到邊疆,從軍營到工廠,從田間到課堂,到處是一片語錄歌聲。
語錄歌家喻戶曉,不分東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開口放聲歌唱,其普及之廣,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音樂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語錄歌的誕生,把人民群眾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推向了新高潮,這也是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之一。

趁熱打鐵,再接再勵,劫夫又鼓神勇,將被稱為「老三篇」的毛主席著名文章《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從頭到尾,不漏一字地,全文都譜上了曲。這種匪夷所思的奇事,這種獨出心裁的創新妙舉,真可說是前無古人,也定使今人汗顏的。而更為神奇的是,當時還真有那麼幾支紅衛兵「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可以在舞台上,憑著記憶,能又唱又跳地,將劫夫譜曲的「老三篇」文章,用獨唱合唱對唱回唱等唱法和形式,從頭到尾地,順利演唱完畢,迎來聽眾山呼海嘯般地掌聲讚歎聲。
被革命群眾的熱情反饋,積極支持所鼓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不到長城非好漢」,劫夫又做出了最大膽的嘗試,為《毛澤東著作選集》譜曲。《毛選》四卷本,收羅了數百篇文章,卷軼浩繁,要為其譜曲,自然這已不是「語錄歌」,而應稱作「著作歌」了。作曲家的心意是好的,也不能說是好高騖遠,只能說是當時政治形勢使然。
《毛選》第一卷第一篇是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其中有許多燴灸人口的詞句,如開宗明義的「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又如「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等等。文章雖然精彩,但卻是一篇長文,其內容也繁雜,夾敘夾議,要為之譜曲卻是極為不易之事。好在劫夫同志並不是一個拘泥不化之人,他極善於審情度勢,有自知之明,知其可為及不可為之處,在努力地為此篇《報告》譜了一半之時,揮淚放棄,果斷收手。後來也有其它作曲家作過類似嘗試,卻均都心有餘而力不足,知難而退。

當然,為《毛主席語錄》譜曲,並不完全由劫夫同志所壟斷,一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把毛主席的話兒都據為己有,也應分羹與其它人。應該說,就語錄歌來說,劫夫是引導潮流者,是主流,其他作曲家們是配角,是支流。支流總會匯入主流,有支流方能彰顯主流,綠葉襯托紅花,更是春蘭秋菊,相得益彰。
而且,有些作曲者,看見《語錄》已被別人搶拔頭籌,卻也不甘落後,極欲表達自己的忠心和才能,於是獨闢蹊徑,派生出了為「林副主席語錄」譜寫的歌曲。比如《再版前言》,《四偉大》,《學習「老三篇」》等。《四偉大》是指林付主席的題詞:「毛澤東同志是當代最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毛主席萬歲」!《學習「老三篇」》是指林付主席強調的:「老三篇,不但戰士要學,幹部也要學。老三篇,最容易學,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作為座右銘來學,哪一級都要學,學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
當然,最燴灸人口耳熟能詳的,還是要數文革名曲《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
   雨露滋潤禾苗壯,幹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
   魚兒離不開水呀,瓜兒離不開秧,
   革命群眾離不開共產黨,
   毛澤東思想是不落的太陽」。
這首林付主席語錄歌,由於語錄的排列比擬淺顯易懂,歌曲又具有明快歡樂風格,自創作出來之後,一直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傳唱。紅歌榜上,緊跟《東方紅》之後,一直都穩居第二。從中央到地方的日常廣抪和各類集會等,總是用《東方紅》開場,以《大海航行靠舵手》收尾,約定俗成,已成習慣。甚至當林彪於71年叛逃,喪身於蒙古溫都爾汗后,這首歌也沒有被打入另冊,仍在繼續傳唱,直到文革結束。

當年流行的「語錄歌」中,竟還有一首是由老外譜的曲。那時中國外交受到極左思潮的嚴重影響和干擾,為了反對帝修反,四面樹敵。不僅同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國家尖銳對立,而且同亞非拉美許多新獨立國家也關係惡化,同越南、朝鮮等共產黨鄰國關係也一度緊張,最後只剩下地中海撮爾小國阿爾巴尼亞,被毛主席譽為「歐洲的一盞偉大的社會主義明燈」,和唯一的最親密的「戰友」。
於是,就有阿爾巴尼亞作曲家,根據毛主席給阿國勞動黨領袖恩維爾-霍查同志、及勞動黨代表大會的一次賀電電文,節選了其中的精彩詞句,譜寫了語錄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特錄於下: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中阿兩國,遠隔千山萬水,
   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
   我們之間的牢固的戰鬥的友誼,
   經歷過急風暴雨的考驗」。
因其詞語中飽含的山高水長戰友情深,曲調里表露的外國韻律異域風味,當時很受中國人民的歡迎。街弄里巷,隨處可聞,男女老少,能哼會唱,確實證明了「音樂無國界」。藉助音樂,或許真的可以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巴郎  記於20200329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18: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