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拾舊沙河夢》071。串連花絮

作者:巴郎  於 2023-3-17 16: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071。串連花絮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七一。串連花絮

1966年5月,中共中央下發了《五一六通知》,吹響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全面開始的衝鋒號。在偉大領袖毛主席支持之下,紅衛兵運動方興未艾,他們在全國進行大串連,將文革火種撒遍全國各地,億萬群眾被動員起來,投身其中,朝著黨中央毛主席指引的前進方向,推波助瀾,聲宏勢大。
文革紅衛兵都是大學生和中學生。大學生和高中生年齡大些,15歲以上到20歲出頭,算是青年人,或正在步入青年的門檻,已初步地有了自己的是非觀人生觀世界觀「三觀」,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世界,就象一桌佳肴,擺在他們面前,等待他們去品嘗;也象一座輝煌的舞台,招喚他們躍上去,盡情表演。毛主席鼓勵他們:「世界,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象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這些青年人,人大心大,天不怕地不怕,成群結隊,志同道合,趁此機會,從孤居一偶,到走遍全國,去欣賞祖國的美麗山川,去讚歎神洲的壯奇景色,同時,把毛主席指示、把文革的星星之火撒遍全國,以救世主面目出現,去拯救那些被走資派們蒙蔽的芸芸眾生,好不美哉!這才是有意義的生活,這才是青春的人生!

文革在沙河子的起始,源於紅衛兵的大串連,在66年4月和5月份,就偶爾可見紅衛兵的蹤影了。他們通常是大專院校大學生,或幾人或10來人一隊,是首批出來撒抪文革火種的。他們通常乘坐敞篷貨卡,車頭上插一面紅旗,上面用黃漆簡單地寫著「紅衛兵」3個大字。其著裝也不規則,五顏六色,穿什麼的都有,但無一例外地,左臂上都套上「紅衛兵」的紅袖套。
大概是嫌沙河子縣城太小,前面等待他們的還有著更重要的事情,這些初期的紅衛兵們,大多數都是不暇停留,呼嘯而過。少數車,正趕飯點,於是臨時停下來,匆匆地吃個午飯,上個廁所,灌壺水,儘管穿著象雜牌軍,但卻都意氣風發,趾高氣揚得很,總是給人以傲慢,使人有懼而遠之的感覺。

然而,占紅衛兵約1/3強至一半左右的,卻是初中生,年齡在12 - 15歲之間。這些都還算是孩子,特別是66級初中生,剛從小學升上來,只會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連方程式三角幾何都還沒有學,中文常用字才認識一半,作文能寫300字就算好的,還錯別字空缺連篇。平時在家,還絕對依賴父母照料起居,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點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
雖然人小慒懂,但卻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一代,對黨和毛主席無限忠誠無比熱愛,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不打折扣地執行黨中央毛主席的偉大號召。這不,毛主席號召大串連,也一視同仁地給予我們初中生以機會,我們一定認真貫徹執行。我們雖然年小,但稱砣雖小壓千斤,人小心大,不願如蛙困井底,似龍擱淺灘,要走出家鄉這個小旮旯,飛向全中國,經風雨見世面去,學習哥哥姐姐紅衛兵們,為文革推波助潮,掀起狂瀾,為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鳴鑼開道。
初中生去串連,是黨中央毛主席中央文革首肯的,沒有人膽敢與之唱反調。出門在外,安全第一。「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斷」,所以,首要之舉,是把志同道合的同學們,組織在一起,形成10多人以上的戰鬥隊。也可加入高年級的同學們,有所依靠。戰鬥隊大些,團結對外,力量強大,面對逆境也不會舉措失當。
另外,學校與家長協商,按自願或說服,指定帶隊老師,多為年青和單身老師或職工,有時也有一兩個家長自薦,領導戰鬥隊串連,負責策劃串連路線和隊員們的飲食起居。這絕對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使,為隊員們的安危提心弔膽擔驚受怕,一路上風雨奔波操勞百事如同傭僕。唯一的好處是,以因公的名義,堂而皇之地去遊覽祖國的江河湖海山嶽峻岭,東西南北四野八荒,長自身見識,積侃爺資本,何樂而不為矣?

為了鼓勵紅衛兵大串連,國務院下髮指示,要求全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為紅衛兵大串連提供方便,包括吃喝住行,一律免費。另外,還酌情發放路費。這些指示,如火上澆油,使大串連洶湧澎湃,更上了一層新的台階。
原來有些大中學生,家境困窘,並沒有想到去串連。現在聞聽一切免費,如雪中送炭,不禁喜出望外。馬上邀幫結夥,組成個戰鬥隊,匆忙準備行裝,踏上征程。那時飛機極少,紅衛兵只允許乘車坐船,據說所有的火車都人滿為患,擁擠不通,連行李架上,坐位下面,開水房,廁所間,都站著坐著躺著鈄倚著人,門口被阻,上下車只能從窗口進出。
當時偶爾與同學一起去萬縣市盤砣石觀江景,只看到沿江上下穿流不息的「東方紅xx號」客輪,4 - 5層的舷板空間,全擠滿了紅衛兵小將,清一色的軍綠服裝衣帽,將船側都染成茵茵草綠色。而兩岸的輪渡碼頭,也是人頭濟濟,汽車輪渡是一車車的紅衛兵,客運輪渡是一隊隊的紅衛兵,上上下下,極為繁忙。

從6月開始,紅衛兵大串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蓬勃發展起來,在夏天秋季達到高峰。當時,萬縣縣委縣政府沙河鎮委鎮政府,都還沒有受到衝擊,運轉正常。在其領導下,各機關企事業單位,也聞風而動,張開雙手,歡迎紅衛兵的到來。鎮里組織人員,在沙河子的進出口上,都設立接待點,負責接待外來紅衛兵。
萬一橋連結著萬縣市城區和沙河子,是沙河子的西口,交通要道,自然也是設有接待點的。當時我住在財稅大院,離萬一橋很近,只500 - 600米距離,常與玩伴們一起,腳一蹽就去了橋頭看熱鬧。
萬一橋接待點,在橋頭用長竹竿紮成牌坊樣,兩側的紅布豎幅分別寫著「萬縣人民歡迎你」「沙河人民歡迎你」,中間橫幅寫著「熱烈歡迎紅衛兵傳經送寶」。牌坊下放有辦公桌,有辦事員進行登記、發放路條。旁邊放有大桶,裝著飲水或老蔭茶,可在此歇息,飲水喝茶。有時還有樂隊守候,三五個人,一大鼓一小鼓一鑼一鈸,偶爾還有小號笛子。
來到沙河子的紅衛兵,大部分是步行的,少數是坐車來的。長途步行來的,多不成隊列,偃旗息聲,衣冠不整,汗流浹背。褲腳管沾滿塵灰,腳上草鞋磨破,布鞋解放鞋糊著黃泥巴。即使是坐車來的,也是腰酸背疼,東倒西歪,累得不行。
到了萬一橋頭,徒步的和坐車的,都要下車過橋,在橋頭休息一會。由隊長或帶隊老師上前,與接待點辦事員交涉,領取路條。大概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吧,在進入某地之前,紅衛兵戰鬥隊在稍事休息之後,都要列隊,重新打好行李背包,整頓一下軍容,拋掉一路走來的疲憊,煥發朝氣,充溢精神,在歡天喜地的鑼鼓聲中,昂首挺胸步伐整齊地,跟著隊前飄揚的紅旗,徒步進入沙河子。

為了接待紅衛兵,沙河鎮委騰出了好多平時閑置的地方,如工商聯整棟樓包括大廳,沙河旅館和招待所,縣委則騰出大機關的大廳會議室,圖書館文化館。最大的地方要數沙中了,學校停課,學生串連去了,沙中正好用來接待紅衛兵。
那時天氣已熱,不需要提供火爐取暖,只需要在教室或廳堂內,鋪上稻草就成。紅衛兵們學著解放軍,背著的行李就是他們的鋪蓋卷,打開,鋪在稻草上就能睡覺。由於沒有蚊帳,在廳堂內,都要點上幾盤蚊香,以驅除蚊蠅。
接待單位也組成班子,調派人員,全力以赴,提供飲食住宿各種服務。紅衛兵來往頻繁,客流量太大,有的吃完午飯就走,有的深夜方到,還有的要呆上幾天恢復疲勞。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來時要飲食招待,走時要按人頭按日頭饋贈路費,每人每天發給三毛錢,瑣碎麻煩,真是難以侍候,但又不能怠慢「毛主席邀請來的客人」,只好勉力為之。

紅衛兵戰鬥隊住下來,解決了口腹饑渴問題后,就開始了他們串連的首要政治任務,宣傳鼓動群眾,點燃地方的文革之火。忽略掉三倆零星路人,遇到較熱鬧地段或較稠密的旁觀人群時,特別是沙河橋頭或沙河廣場,那裡地方寬敞,有現成的舞台高坪可供利用,戰鬥隊通常停下,象街頭賣藝人一樣,圍個場子。拿出紅寶書來,那時還沒有64開本袖珍版面世,紅寶書是《毛澤東著作選讀》或《毛主席語錄》,16開本,和32開本,體積都比較大,如上學時的課本一樣,象塊磚頭,不能裝在衣袋內,只能放在挎包里。
小將們站成一排,左手擎著紅寶書,貼在心口,開始進行宣傳。多是先呼口號,再背誦幾段毛主席語錄。紅衛兵來自祖國四面八方,有許多人從沒有出過門,地方口音很重,時常夾雜著方言土語。可能是上學時,語文課沒經過語言訓練,所以南腔北調地,說著他們自認為標準的普通話,使得觀眾都要豎立耳朵,默默地耐心地聽著,或交頭接耳地相互議論著,試圖弄懂他們究竟在說什麼。

背誦完后,則是開始唱歌,以「語錄歌」為主,開場歌總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文革初期,有一個姓李的作曲家,懷著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無限熱愛無限敬仰的赤誠,廢寑忘食,在《毛主席語錄》出版后,短時期內,將所有400多條語錄,全都譜成了歌曲,廣抪不停地放著,人們口頭傳唱著,一時唱遍神洲大地,風靡全國。
後來,李作曲家曾嘗試了一個更難的項目,那就是為「老三篇」譜曲。「老三篇」是毛主席的著名文章《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的通稱,是每個革命群眾都必須要反覆學習認真領會的。他也確實不負使命,將「老三篇」的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都譜成了曲,也印刷了小冊子發行於市。但也許是由於篇幅太長,難以記住,或者是文章用詞到底不如歌詞啷啷上口,所以,「老三篇」歌曲,除了小眾歌曲愛好者收存,私下欣賞外,並沒有受到大眾的熱捧傳唱,不久就消聲匿跡了。反而是語錄歌,由於是毛著精選,內容深刻,詞句短小精悍,易於學唱記憶,則極受大眾歡迎,連老爺兒們太婆們,都能哼唱,或隨口來上幾段。相較之下,「老三篇」歌曲算得上是,陽春白雪和者寡;而「語錄歌」則是,下里巴人傾國而歌和之眾。特別是每當唱到名曲:「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時,則不光是紅衛兵,連圍觀群眾,不分男女老幼,抻直著幾百條喉嚨,一齊跟著吼唱起來,聲震四野,蔚為壯觀。
巴郎  記於20200324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22: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