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舊沙河夢》068。附驥末位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六八。附驥末位
黨內第三號走資派陶鑄,1908年生,湖南祁陽人。少年投軍入黨,為黃埔軍校第五期生。1930年5月,曾親率12人,突擊廈門監獄,孤膽深入,虎穴掏心,以零傷亡代價劫走獄中40餘共產黨員,國民黨守軍死傷20餘人,此為震驚全國的「廈門大劫獄」。抗戰時,任新四軍鄂豫挺進支隊政委,中央軍委秘書長。日本投降后,赴東北任遼西省委書記,參與遼瀋戰役。1949年1月,隨東北野戰軍揮軍入關,參加平津戰役。作為人民解放軍首席代表,入城同國民黨將領傅作義進行談判,使北平和平解放,免受戰火破壞。5月,任四野軍管主任,負責武漢三鎮的接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省長,中南局第一書記,主政中南,國務院副總理、政治局常委。
陶鑄緊跟劉少奇,積極推行並完善了「三自一包」政策。他提倡擴大農民自留地,主張分戶管理,耕種統一,聯產計酬,增產歸個人,扶植推廣「田間管理到戶的評比獎罰」的生產責任制,從而調動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
1965年,由鄧小平提名,陶鑄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由封疆大吏入閣,直接參加中央工作,分管宣傳和文教事務。文革開始后,與劉鄧一道,力主派工作組,稱:「對大學生中的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一定要把他們揪出來,可以批判鬥爭和戴帽」。工作組在各大中學校批鬥大批師生,嚴重激化了矛盾。
忠正耿直不讒媚,堅持原則真倔強。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前,陶鑄負責修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時,將原先的「二十三條」減為「十六條」,刪除了其中的「黑線」、「黑幫」專政等內容,寫入幹部「在一般情況下,好的,比較好的是大多數,有錯誤的可以改正」等內容。
這些舉措,引起中央文革不滿。當時陶鑄同中央文革小組的鬥爭已趨於白熱化,由於他性格耿直不阿,有啥說啥,幾乎在每次會議上雙方都發生直接衝突。中央文革在會上,翻出陳谷舊帳,對陶鑄當初派工作組鎮壓群眾、保走資派,進行了猛烈批判,首次給陶鑄扣上了「中國最大的保皇派」,「是劉鄧路線代理人」的帽子。隨後陶鑄失去人身自由。
陶鑄過去曾在《革命的堅定性》一文中寫道:「我們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一定要像岩石一般堅定,當狂風暴雨之夜,風想把它們徹底掀翻,雨想把它們打進沙灘,浪濤想把它們捲入大海,但是它們屹然不動。當風雨過後,當浪濤退後,它們仍舊矗立在大海邊,指向青天,面對大海」。倡導忠誠堅定,是共產黨人的必要修養。
在這些蒙冤受屈困苦無望的日子裡,陶鑄給妻子曾志寫了一首詩,以言其志:
「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雲端。
無情白髮催寒暑,蒙垢餘生抑苦酸。
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陶鑄身患膽癌,於1969年病逝,享年61歲。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陶鑄平反。
才高管樂悲宿命,周禮已弛嘆成湯。陶罐自在井邊破,鑄劍肅立護海疆。唯留一念在人間,如煙往事俱或忘。心底無私天地寬,坐看雲舒雲卷揚。
巴郎 記於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