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拾舊沙河夢》036。春回大地

作者:巴郎  於 2022-11-5 18:1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036。春回大地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三六。春回大地

60年代的中國,發生了不少事兒。從三年自然災害的終結,到破滅台灣蔣氏「反攻大陸」的夢囈,粉碎印度阿三「蠶食西藏」的企圖,以及國內掀起的眾多政治運動,直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發動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真如色彩繽紛的萬花筒,教人目不暇接,拍案驚奇。這些事兒發生之時,也正是我的小學時期,正值人一生開始記事的時刻,所以,許多事兒,都或多或少在腦海中留下波痕,至今還能有著模糊的印象。
新中國建立初期,黨和政府制定了寬鬆政策,讓人民休養生息,經過50年代近十年的勤勞奮鬥,各行各業欣欣向榮,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國家發展勢頭良好。在此前提下,黨和政府開始在城鄉推行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階段性過渡,城鎮實施公私合營,農村則成立互助組合作社,實行農業集體化。城鄉的社會主義改造,進行得比較順利,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使國家的經濟發展更上了一層台階。

這時,黨的高層和執政領導,並沒有穩紮穩打,逐步推進,而是頭腦發熱,左傾思潮泛濫,恨不能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更快的向共產主義邁進。為了加速農村社會主義建設,中央提出「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將生產資料收歸集體,建立人民公社,實行「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農業集體化,將農戸手中生產資料和糧食收歸集體,推行計劃經濟,集中調撥,大辦公共食堂,過早實行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人為地造成了儲備糧食的鋪張浪費。而大躍進運動,為了鋼鐵產量上要「超英趕美」,全民動員土法上馬大鍊鋼鐵,伐盡山林,耗竭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造成水土流失,生產潛力枯萎。而「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各級地方領導,為了迎合上意,換取更大的烏紗帽,不惜鋌而走險,瞞產謊報,將境況惡化說成是形勢大好。
雪上加霜的是,從1958年起,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天災。連綿不斷的洪澇乾旱蟲災,導致東南西北,無處不是赤地千里,糧食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城鎮開始限制糧食供應,農村出現飢荒,公共食堂家徒四壁,無糧下鍋,難以維持。
農民回到家中,自謀生路,吃糠咽菜,先挖野菜,再捋榆葉,剝了樹皮,攙上白泥觀音土,強咽下去,只求糊弄肚腸。營養極度不良,骨瘦如柴,全身泘腫,頭昏眼花,卧床不起,最大的心願,是能喝上一口米湯。
而壓塌駝背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在斯大林逝世后,蘇聯新領導修正對華政策,導致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撤資逼債,中國不得已以糧抵債,雪上加霜,導致嚴重糧食短缺,全國無糧。天災加上人禍,最終引發了從1959—1961年長達3年的全國性飢荒,使千萬人流離失所,飢餓而亡,史上稱為「三年自然災害」。

早在災情亂象呈現之初,就有有識之士指出,這種左傾躁進,殺雞取卵,拔苗助長的行為,將會導致不擇手段不計後果,片面追求過高目標,最終會欲速不達,事與願違,自食惡果的。
彭德懷就曾深入基層詳細考察,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用翔實材料寫出萬言書,於1959年廬山會議上,矛頭直指「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痛陳弊端。斥責是冒進,急功好利,脫離實際搞平調,浪費資源配置,造成結構畸形,使各業比例失調,產值下降。而中央領導缺乏經驗作風魯,行事主觀方法躁,片面狂熱喜浮誇,實事求是全忘掉。須知多快好省是好,可惜實際上還行不通。我國經濟基礎薄弱,拉著各業後腿,骨骼缺鈣怎能長跑?經濟發展要循序漸進,而不能心血來潮,好高鶩遠,勞民傷財。
可惜這些逆耳忠言,卻冒犯天顏,惹起雷霆大怒。彭氏一介直士,被反覆批判鬥爭,撤銷職務,貶之邊遠,終不敘用。

而今災情慘狀震動朝野,上達天聽,在中央高層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議和鬥爭。絕大多數人認為,雖然各種天災極大地影響了農作物的收成,但只能說是引發3年自然災害的導火索,而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則是在於執政領導,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三年的自然災害,實質上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歸咎於急躁冒進,獨斷專行,最終導致國力耗竭,民不聊生。
鑒於嚴峻形勢,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領袖下了罪己詔,公開檢討,坦承己過,交出權力,虛位讓賢,大躍進無疾而終。
國家主席劉少奇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他有錯即糾,毫不忌諱,公正無私,心地坦蕩。他用實用主義取代理想主義,倡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迅速扭轉經濟,改善局勢。

劉少奇主持經濟調整,其主要的農村經濟政策是「自負盈虧、自由市場、自留地和包產到戶」,即後來家喻戶曉的「三自一包」。「三自一包」這四個概念,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互相依存,相互促進;同時,發展農村自由市場、保留農民自留地、生產隊承包到組,進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目的都是為了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農村集市貿易是農民熟悉的一種商品交換形式,對於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副業生產發展、滿足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上的需要、改善城市部分農副產品的供應,都具有重要意義。建立國家領導下的自由市場,放寬對農村市場的管理,自留地和家庭副業的產品能順利流入市場,能增加農民收入,也促進了對城鎮的物質供給。
自留地是人民公社按政策規定分配給社員長期使用的小塊土地。作為一項家庭副業,可以充分利用剩餘勞動力和勞動時間,生產各種農副產品,滿足家庭生活和市場需要。能補充集體經濟的不足、活躍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反映的是農民家庭菜籃子、餐桌上、錢袋子的變化,承載了太多的沉重和無奈,不能視其為農民的自發勢力、資本主義傾向而予以打擊限制。
包產到戶作為一種農業經營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是在經濟困難時期,一些地方的農民為了渡過難關,自主自發的一種農業經營管理行為。它避免了公社體制存在的勞動管理高度集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義等弊端,大大提高了社員的勞動積極性。有些農民主張把土地、耕牛、農具和糧食下放到戶,把產量、產值包到戶。
但實質上,「包產到戶」是「產量責任制」和「勞動質量責任制」到戶,而不是純粹的「包產到戶」。因為按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管理體制,規定了「生產隊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單位。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直接組織生產,組織收益的分配」。包產到戶的優點是,責任清楚,記工方便,農活質量高,糧食產量增加,勤勞的人多了,關心生產學習技術的人多了,偷工減料的懶人少了,裝病的誤工浪費的外出掙錢的少了。

政府以法律形式確定了自留地、自負盈虧、自由市場的存在,提倡生產採取責任制的做法,允許社員在一定範圍內經營一些小自由小私有,強調了集體經濟與個體多種經濟並存。「三自一包「政策,使權力下放,打破條條框框,解脫束縛,深得民心。包產到戶,有了經營自主權,組織生產自己說了算話,農林牧副齊發展,多種經營促增糧;獨立核算分配收益,自負盈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自留田地生產各種農付產品,作為家庭經濟補充,如有富餘還可供應市場,增加收入。
經過兩年的努力,到了1963年,終於捱過困境渡過難關,在苦寒之後迎來明媚太陽。大地復甦莊稼豐收,炊煙裊裊糧滿倉廩。長城內外江河上下春潮洶湧,山川峰穀草原綠洲散布牛羊。黨和政府的政策對頭,充分調動起人民積極性,工作心情舒暢,百業繁榮興旺,迎來6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
巴郎  記於20200129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12: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