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舊沙河夢》029。有教無類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二九。有教無類
沙小是完全小學,即是說,包括初小和高小。按照毛主席指示:「學校以學為主,面向勞動人民子女,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解放后,中國教育制度進行了許多改革。
原來學制是小學6年,中學6年,從小學到中學畢業,共12年。12年太長,「只爭朝夕」。從60年代初,在中小學試行十年一貫制,即初小3年高小2年,初中3年高中2年,小學5年中學5年共10年。如果7歲入學,待高中畢業,18歲,成年了,也成熟了,可上大學深造,也可作為有知識有文化的勞動力,為社會發展進步貢獻力量。
黨和政府可謂用心良苦,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特別是受到家長們的擁護。一是,子女成人後,即可離家,提前了兩年,早日開始他們自己的新生活。二是,子女早日離家,做父母的也可早日完成自己的義務,將精力轉移到改善父母自身的生活質量上來。這項改革因為是新生事物,為謹慎起見,是需要進行試點,積累經驗和教訓,加以改進,逐步地全面推廣。正所謂播下火種,期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兒童的學習,就象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即可繪出傳世佳作,也可抹出不堪塗鴉,老師的指導至為關鍵,要有的放矢,精心設計。兒童的頭腦,就象一座空曠的倉庫,貨物不能雜亂散放,良莠不齊,蕪菁難分,使倉庫成為垃圾堆,最終失去功用。貨物的出入,要有選擇性和系統性整體觀,分門別類儲放,盡量利用空間,加深理解,舉一反三,融匯貫通。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在較短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知識內容,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理解上升華,在應用上力爭更上一個層次。
好巧不巧的,說不上是幸運或不幸運,沙小是學制改革的試點學校之一。從61年級開始,到我們62年級,算是第二批實驗小白鼠了。好在由於初小仍是3年,初小的教學進度並沒改變,仍維持以前的節奏。高小從3年縮短為2年,課程將會被壓縮,學習也會更加緊張,師生的壓力都會加大。但那將會是初小3年之後的事,相信有這3年的緩衝,將會增強師生的適應性,順利地結束小學教育。
後來的事實證明,十年一貫制是完全可行的。因為,人的潛力是巨大的,用進而退廢。潛力就象是千里馬,如果沒有伯樂識別,難以發揮,也會象普通驢馬一樣,披枷戴索,拉磨終生而困死於磨道上的。兒童的潛力更是如此,關鍵在於老師家長和兒童自己,一齊去發掘去開發,及早充分發揮潛力。
另一改革,是針對勞動人民弱勢群體的。從小學到高中,普及十年義務教育,即是說有教無類,不分階級不分貧富不分賢愚不分地域,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力。為了面向勞動人民子女,不增加貧窮和多子女家庭的負擔,十年教育是免費的,學生不用交學費,只交極少量的書本費。記得每學年課本費是一元五角錢,這麼點支出,絕大多數家庭都可負擔得起。如果家庭太貧窮,學校考核屬實后,可減免書本費,甚至還給予一定的補助,幫助購買文具練習本之類。
這項改革,其實是含有深意的。在舊社會,教育並不普及。不論是舊私塾或是新學堂,都收取昂貴的學費,只有有錢人家的子女才能進入學習。小康人家,多是送子女進私塾或初小,讀個兩三年,只求能識文斷字會數,長大后藉此謀個好飯碗,至不濟也能打理好自己生活,不致上當受騙,被賣了還幫人數錢。也有全族全村本著「學而優則仕」的信條,出力贊助有才華的子弟,努力拚搏,經鄉試省試而殿試,謀個一官半職,耀祖光宗,為鄉親們爭光,揚眉吐氣。
而大多數人家境貧寒,衣不蔽身,食不果腹,成天在飢餓線上掙扎,又哪來余錢剩米可用於教育投資呢?新中國成立后,曾對全國的教育文化現狀做過普查,調查結果令人驚心。在適齡人群中,有70%以上的人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教育,是名副其實的文盲。而另外的30%中,大多數人,雖然能識字計數,不是兩眼一抹黑的睜眼瞎,但也只能說是粗通文字的半文盲,不足以應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種教育水平低下的狀況,使民眾愚昧,使國家落後,雖是大國,卻是弱國,在國際事務中毫無發言權,任人主宰。
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這種積弱難堪狀況,就要喚醒民眾那冥頑的神志,開發民眾那蒙蔽的靈智,最基本的手段,就是教育民眾,提高文化水平。普及十年義務教育,就是希冀從根本上改善民眾的修養和素質,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速祖國的現代化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破除了許多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解放婦女,使婦女從家庭里走出來,參加社會工作,實行男女同工同酬,發揮婦女半邊天的作用。普及十年義務教育,也擯棄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觀念,使婦女與男子一樣,有著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婦女文化水平的提高,更有助於相夫教子,也促進自身的發明創造,對提高全民文明素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漢字簡化方案》的推行,也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改革。漢字以象形字為主,其歷史可上溯至幾千年前。隨著社會發展,生活的內涵逐漸豐富,除了形象事物之外,又有了抽象的概念。為了表述明白無誤,作為生活工具的語言和文字,也逐漸地以簡入繁,變得難以讀說,難以書寫,難以理解。
「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使漢語聽說讀方面明白易懂,方便了人們的交流溝通,促進了相互理解和協作。但是漢字的眾多數量,繁瑣筆劃,使漢字的識別和書寫仍非常困難,是阻礙人們進一步溝通理解的桎梏。
為了克服這些弊端,從而促進教育的普及,政府招集專家學者,進行漢字的簡化工作。從50年代起,為了加速掃盲,減輕兒童學習負擔,對成千上萬的漢字進行過化繁為簡化多為少的嘗試,有些字甚至進行過數次的簡化,或一字多用,並將其結果作為簡化方案在全國範圍內公布推行。在運用實踐中,若干簡化漢字因過度簡化,失去了表情達意的功效,不受歡迎,而最終被淘汰。也有眾多的簡化漢字,因其易寫易認,且較好地發揮了原字的象形優點,得到民眾認可,而被保留下來,正式定型,並在全國推廣。
我們入學時,62年,正逢試驗推行《漢字簡化方案》,這好象是自55年以來,正式面向全國試行。這第一期方案,是下過極大的水磨功夫的,從字的形體,寓意,觀瞻,聯想等方面,都予以仔細謹慎的考慮,所以,也更加合用,得到廣泛認可。實踐證明,這一期方案,是所有方案中,最優美而完全的,也是最具生命力的,直到現在,還是以此簡化方案為標準實行的。
後來的若干方案,許多不切實際,為簡化而簡,許多字簡化到只剩偏旁,如「病」字,簡為「疒」,「豬」字,簡為「犭」,「家」字,簡為「宀」,等等,難看至極。好一似東洋小日本鬼子,將漢字盜去,大卸八塊,生造成那平假名字形一樣,使簡化漢字的結構支離破碎,慘不忍睹。也有的簡化字,簡化后與原字天淵有別,完全異化,也不知從何去聯想,失去了漢字的形象和寓意。這樣的簡化字,以及簡化方案,無怪乎得不到民眾認可,推行不開,很快被停用,無疾而終。
伴隨第一期方案的,是拼音化。即是將漢字作拼音處理,據說是為了與國際上接軌,將漢語國際化。記得小學1 - 2年級的早自習,大家都放開喉嚨念「波坡摸佛」「阿歐哦」。學漢字,又學拼音,無異於學習了兩套文字系統,好在當時年幼,浪費點時間也不覺有什麼了不起,不覺得委屈和煩累之苦。後來,生活中很少用到拼音技能,只是偶爾用來查閱字典。直到現在老了,方才發覺該方案創始人的高瞻遠矚。君不見今日年輕人,敲打手機鍵盤拼音輸入那個流暢性,完全是拜漢字拼音化所賜,其速度之快捷拼寫之簡便,堪比英文輸入,是漢字手寫輸入望塵莫及的。
漢字簡化,對我們這批人來說,還有一個影響。那就是,雖然我們能夠熟練地應用簡化漢字,聽說讀寫都沒有問題,但是,由於我們當時還處於漢字簡化的推廣階段,在此階段之前的出版物,都是繁體字,而在此階段中的報刊雜誌書籍資料等文字傳媒,卻也要落後一步,多數仍在使用繁體字。這種現象持續了好多年,直到文革開始之後,人民群眾使用簡化字來寫批判大字報,間接地加速了文字傳媒使用簡化字的步伐,促成繁體字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
學習的是簡化字,接觸的仍是繁體字,這就使我們這些小學生,陷入兩難境地,要看懂報紙小說,還能要認識繁體字才行。所以,我們被迫地練就了如此本事,雖然我們沒學習過繁體字,也寫不出來,但我們卻能認識它們,八九不離十。這個本事,對我們幫助很大,當時,除了寫以外,我們能看讀說各類傳媒。後來出國后,接觸的華人社會,如台灣香港新加坡的繁體字音視文字傳媒,都能入境隨俗,駕輕就熟,而從沒覺得有何為難之處。
巴郎 記於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