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舊沙河夢》028。上小學去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二八。上小學去
1962年夏天,沙小開始招生了。我們機關幼兒園的同班兒童,如王愛平蘇健楊亞軍陳克郎王金生李立平張華駱雪婭等,20餘人,都在家長的帶領下,去沙小報了名,作為新生,將於9月1日入學。
那時小學招生年齡標準,是在當年9月1日之前滿7歲入學。我那年七月剛滿了6歲,按說不夠格,應等到下一年度。但看見好朋友們都要離開幼兒園去沙小了,心裡突然間不安寧起來,有種要被拋棄了的感覺。於是,在周末回家后,纏著父母,哭鬧著要去上學。纏了幾次,父母也不忍心了,就去找趙姨商量。趙姨以前在百貨公司工作,與媽媽曾是同事,後來調到幼兒園當了園長。她的小兒子張仲平和我一樣情況,也是剛滿6歲,也正纏得她沒得辦法。兩位媽媽一拍即合,認為要去小學講講道理,為兒子們爭取受教育的權力。
於是在某天早上,兩位媽媽,帶著仲平和我,聯袂來到沙小招生處,要求報名上學。理由一是我倆都已滿6歲,正在邁入7歲的坎,與其他兒童相差不過幾個月而已。二是仲平和我個子高大,不說高出其他兒童,至少也中等偏上,不低於其他兒童。三是經過幼兒園學習,識字會數,並叫我們當場演示十以內的加減法,和念誦一首唐詩,給老師留下良好印象。兩位媽媽紅臉白臉,好說歹說,一則是仲平老爸是縣裡部長,主管宣傳教育,管著沙小呢;二則是甲班預招50名學生,現在才46名,還有空額。於是順水推舟,終於首肯,即照顧了臉面,又填補了空額,皆大歡喜。
到了9月1日,新學年開始,新生入學。我們換上了新衣服,肩膀上鈄挎著書包,羞澀靦腆臉色潮紅,大眼忽閃心裡發慌,亦步亦趨地跟隨媽媽,踏進校門。報過名,小朋友們排成行,魚貫走進教室。在老師指導下,分了坐位,放下書包,背著雙手,端正地坐著,正式成了一名小學生。
沙小位於沙河子居委會三段,在西北半山坳里。從三段中部,屠宰場對面,養路段下方,是一片山坡,菜農種著瓜果蔬菜。坡上鋪有一條較陡的石梯路,數百級,拾級而上,就能到達沙小前面寬敞的操場。操場是硬泥地,有三四個藍球場大,其周遭栽種著一些樹木,提供些許蔭涼。站在操場外側,居高臨下,可俯瞰沙河子三段和四段的大部分,包括沙河路,西溪路,鱗次櫛比的住宅黛青瓦面,隔著沙河相峙,清清河水從中流過,水流折射陽光,在瓦面上跳躍閃爍不定。抬眼望去,風景也不錯,可遠眺對面左手側高高人頭山丫口處矗立的沙中,和右手側上坪林木掩映下的人委,與自己所在沙小,遙遙相對,成為一個平面三角。
沙小其主體是一長條兩層的迴型教學樓,100餘米長,有數十間教室,磚木結構,寬闊的走廊。教學樓後面,是一些平房和矮樓房,是學校的各個教研室,辦公室,後勤,餐廳,廚房,教工宿舍等。學校背後,以及兩側,緩坡向上,都是附近公社生產隊的莊稼地和果園。農民多是菜農,種稻麥較少,多種植菜蔬瓜果,供應城鎮職工居民。再往上,是一幾百米高几百米長的山峰,其峰頂齊整平正,稜角分明,似刀刃一般,名為磨刀梁。
磨刀梁離學校向北,逶迤幾里路,遠處矗立陡峭山峰,峰腳下,有一個巨大的天然石洞猴子洞,上去的石徑陡削,有的地方要手足並用爬行。石洞兩層樓高,遮風擋雨,數百平方的面積,裡面天生的石桌石椅和舞台石屋,有泉水清徹。據說解放前是土匪窩巢,易守難攻。解放後土匪鳥散,曾有窮人在此暫住,後來生活條件好轉才遷出。現在生產隊在收穫季節,偶爾在此蓄糧。石洞幽深僻靜,冬暖夏涼,學校經常組織文娛活動,帶同學們在此表演。正事了后,各班各組各顯其能,搭鍋造飯,在此野餐,不亦樂乎。
野餐的年級要3年級以上,1 - 2年級同學太小,自主能力尚待培養。班主任先按自主原則,后加指派剩餘同學,組成7 - 8人的小組,任命小組長。小組長要召集組員開會,有時要開幾次會,根據各自條件,分派指定各自的任務,準備野餐需用的器具和物品。那時要進行野餐,是沒有超市可逛,沒有現成食品可供攜帶的,一切都要用原料從頭做起,是比較複雜的。
比如,小組長要確定全局,這頓野餐吃什麼,麵食或是米飯,罐頭或是瓜菜,每個人要帶的數量種類,以及油鹽醬醋各種調料等。要分派1 - 2人,多為能幹的男生,選擇地勢,要帶上合用的工具,破石的鎚子,起土的鏟子,砌壘簡單爐灶。他們也負責燒火,因此,也要帶上火鉗,引火物和火柴。另外要3 - 4人,多為女生,會做家務的,要自帶鍋碗瓢盆菜刀切板,負責烹調。
剩餘的人,多是在家裡過於嬌慣不做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也不會做的角色,所以,在組裡總是受人驅使被呼來呵去,打雜跑腿,收集柴草、打水、洗菜洗碗等。不過辦事能力低的人,其自尊心自信力也相對地低,能放下身段,興高彩烈地去做一些不值一提的瑣事,期望能得到組裡人的認可和包容。經過個把兩個小時,終於勉為其難地飯熟菜好,大家迫不及待地盛進碗里,不管是糊焦了或有夾生,狼吞虎咽地大快口腹以慰飢腸。
除了那條陡石梯路,在沙小左側,還有一條兩米左右寬400米長的坡路,緩緩地鈄著往下,繞過半腰坡的商業局大院後院牆,穿過建工技校院牆外后,漸漸地變寬,從木器廠旁邊出來,就是三段靠近橋頭部分。這條路下端是硬土路,靠近建校部分是紅石骨子土,再上至沙小又是黃泥巴路,路況不好。熱天乾躁時分,紅石骨子風化成豆粒粗細,特別溜滑,走在上面要特別小心,常常摔一撲趴,屁股暾硌得生疼。下雨天,風吹雨淋,黃泥巴路翻漿,顧著扶著頭上竹斗笠遮風雨,顧不上腳下水凼泥滑,撲趴連天,到了學校,全身糊弄得像個泥猴。沒有替換的衣褲鞋祙,只得繼續穿著,靠身上體溫烘乾,直到放學回家。
沙小的作息時間是,早上8時上課,12時放學午餐,下午2時上課,4點半放學,隨季節略有變化,如夏天,增加1小時午睡。早上上課之前有早自習,許多同學,在7點左右就來到學校上自習,各個教室開始響起琅琅讀書聲。而班幹部及積極分子,通常來的更早,天還沒亮,打著燈籠手電筒,聽著廣抪里《東方紅》樂曲聲,摸黑走路,來到學校。打掃清潔,整理桌椅,為同學們創造良好學習環境。
少數同學,帶飯到學校,或中午在食堂就餐,大多數同學,則是回家吃午飯。學校在中午和晚上放學時則要集合,不按班級,而是按居住地,組成「路隊」,通常每一居民段都有一支路隊。各支路隊朝不同的方向,步行回家,約15 - 20分鐘,每隊都有老師護送,也配置有高年級少先隊幹部維持秩序。到接近家時,給護送老師打聲招呼,自行脫隊回家。
那時沒有鐘錶計時,都根據廣抪來作息。中午以《騎兵進行曲》開抪,晚上則仍是《東方紅》,結束曲則一致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每天聽著,踩著樂曲節奏邁步,每個音節都熟悉至極,至今難忘。
巴郎 記於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