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拾舊沙河夢》025。財稅大院

作者:巴郎  於 2022-10-14 16: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025。財稅大院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二五。舊家幾處(2)一一財稅大院

65年春,百貨公司將收購站搬遷到公司內,改名叫物質回收部。我們家住的這幢樓好象被賣掉了,要折掉重修新樓。而我家,不知怎麼回事,竟搬進了郵局對面的財稅局家屬大院。大院內有一棟兩層樓房和一些平房,圍著一個院壩,住有10餘戶人家,經大門進出。院壩一側靠山,緩坡石梯向上,面積不小,有幾顆大樹、灌木、荒丘,可打仗或捉迷藏。勤快的鄰居們在山坡上,將土地平整出一塊塊,作為菜地,夏秋時節,花紅葉綠,碩果累累,煞是好看。
我家分了樓房底層右側,兩卧室帶廚房,廚房開門向著院壩,有20多平方左右,靠前窗是炊灶等,安上飯桌吃飯。靠里牆安放一張單人床,我睡,還有空餘地方擺上書案等。兩間卧室,我父母一間,我弟弟妹妹一間。弟弟妹妹大些了,可以上幼兒園去,所以辭了保姆。家裡人少了,新家雖然不大,反覺要寬敞些。

搬到新家后的第一感受是有了鄰居,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前舊家的鄰居,其實是街坊,各自有獨立門戸,常常是「各人自掃門前雪,懶管他人瓦上霜」,只要自己願意,可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而在財院內,這種狀況得到根本改變。在大院內的這些人家,都是樓上樓下左鄰右舍,住在同一房檐下,就象一個分家不分院的大家庭。不論是上班買菜辦事閑逛迎送親友等,大家都得從同一個大門出入,每天總要見上幾面,打數次招呼。而晚上則要關上大門以防外人擅入。誰家買的瓜果蔬菜雞鴨魚肉,誰家有親戚來家朋友登門,誰家有爭吵打鬧罵聲咧咧,誰家有加官晉級喜氣洋洋,隔壁不隔音,隔音難隔味,都沒有多少私密性,鄰居心裡都一清二楚,如手背上的紋理脈絡一樣明白。
父母一輩,成天忙於各自的工作,交往倒不是很密切,多是禮儀性的。但兒女們則不同,除了太大的上了中學的,不屑於同流合污外,象我們這班10歲以下的孩子,卻總是能糾合在一起。院里大概有十來個這樣的小孩,記得的有王愛平四弟兄,王建民王愛民三兄妹,陳念南陳興國姐弟,和郎向東等。
有孩子的家庭,由於孩子們經常混在一起,家長之間的交往也頻繁密切些。有些孩子是同班同學,同學進出在一起,家長們也放心,因為只要找到一個孩子,就能知曉其他人的行蹤,安全性較高。老師來訪時,為節省時間減少麻煩,家長們都聚在一家內,按順序應對老師的說法。同學的學習成績行為表現都攤開了說,老師省事,家長們也有比對,清楚了自家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和今後進步的方向。「遠親不如近鄰」,有什麼急事躭擱,如參加學校家長會,如孩子生病送醫院,都能厚顏請鄰居以身代行。平時有什麼喜慶事兒,也能做上幾個好菜,端給鄰居小孩嘗嘗,或將鄰居請來家中,共快朵頤。逢年過節,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包水餃,大年初一拜年後,一碗碗熱騰騰的湯圓或水餃端上來,讓鄰居們品嘗,將年節的喜慶推向高潮。

我和愛平是小學同班同學,加上我們兩家門對著門,交往要比其他家要密切得更多。愛平的父母王叔和史姨他們都是山東人,解放戰爭時參軍,隨二野劉鄧大軍進軍西南。打下重慶市后,因地方政權新建,急需大量幹部,所以刀槍入庫,卸甲歸田,集體轉業,就地安置。這種情況在當時很多見,稱為「南下幹部」,十多年來,從基層干起,此時通常已在各自單位負一定職責。王叔史姨他們都在財稅局工作,而且還是局長股長。
他們生有4個兒子,老大愛平,取熱愛和平之意,是50年代常見的名字,後來高中畢業后,回老家下鄉,按王家輩份,改名全友。他與我同齡,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十年同窗的同學,另外還有陳克朗駱雪婭,算得是極有淵源了。老二全進老三全江老四全偉,4個男孩,各相差一兩歲,所以全偉跟比我小7歲的弟弟差不多大。全江全偉長大后,成了公安。90年代中,全江去了浙江,全偉成為縣公安局刑警隊的大隊長,在地方公檢法司很有點名氣。全進後來在1979年參軍入伍,駐防廣元,營地離我當時工作的410醫院不遠,步行20分鐘,周末休息時,他和戰友常來醫院玩。有幾次,他還鼓動連長指導員,邀請我和醫護同事們,去軍營為士兵們進行體檢,聯歡和會餐。戰士們的純樸熱情,現在想起來還心裡暖暖的。那年年底,回沙河子探親,史姨還專門邀請我,扞餃子招待,仔仔細細地聊起全進在部隊里的一應故事,愛子之情油然可鑒。
史姨心中大概有一心愿沒有完成,那就是生了4個小子,而沒有一個姑娘,所以看見別家的女兒,臉上總是放著光,洋溢著慈愛的神情。大人們在一起時,也時常聊這一類話題。說這生兒生女,冥冥中自有安排,不須刻意而為,順勢而行即好。俗話說:「心結還得自解」。史姨大概後來想通了,也不再糾纏這個心結了。記得1996年春節回家探親,正逢王叔80大壽,幾兄弟在沙河橋頭自家餐廳祝壽,請了我兄弟倆及向渝,還有縣裡一些客人。王家四兄弟加妯娌加家小,濟濟二桌,王叔史姨坐在首位,喜自心底,笑不合嘴。我不禁又想起30年前當鄰居時,那不分彼此的溫馨時光,心裡禱祝二老健康順心,盡享天倫。2015年,我父親因病住院,在三峽醫院頂樓病房,我趕回家來探視,發現史姨也因病住在隔壁病房,於是趁空去看望她,發現她神智不太清楚,已認不出我是誰了。那次我父親病情緩解,很快出院回家了,也就再沒見到史姨了。前不久,與全友微信談及於此,還一起唏噓不已。

從65到66年秋,在財稅大院住了約2年,許多事都模糊不清了,能想起來的事情有限。比如,對面郵電局後面是其家屬院,院里的孩子比我們要大,上初中了。我們經常跟在他們後面,走過萬一橋,到48隊的家屬區去,與48隊的孩子打擂台。爭吵打架時有發生,但並不多見。常見的是比較文明的方式,有在油庫旁側的壩子傳球踢球,夏夜在魚場旁邊釣青蛙,或跑到磨刀樑上去偷摘黃瓜嫩苞谷地瓜等。
最喜聞樂見玩之不疲的是吊飛車。從萬一橋到財院郵院,這段路,約有400 - 500米,一側是魚場,另一側是油庫,地勢平坦寬敞,行人稀少,是吊飛車的好地方,也常在此打擂。郵院和車隊各出3人,埋伏在萬一橋橋頭,待有48隊十輪卡或解放卡從萬縣市回隊,路過萬一橋后,趁司機不注意,躲在後視鏡死角內,學鐵道游擊隊一樣,急跑幾步,雙手抓住卡車兩側插銷處或后檔板,飛身而上,足尖踩在檔板百頁上,身體懸空象四腳蛇一樣,貼附在檔板上,隨車而行,直到財院和郵院,方才滑行而下。兩隊要較量的項目不少:要隱密不要讓司機發現;上下車動作流利連貫不拖泥帶水;每隊3人的協調合作;以及單手單足攀援高難度動作等,不一而足。
看著哥兒們吊飛車的瀟灑,心裡著實羨慕,直到後來跟著試了兩次,摔了個鼻青臉腫,證實了自己不是「飛虎隊」那塊材料,方才罷休。
巴郎  記於20200117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8: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