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自傳。《拾舊沙河夢》001。沙河概貌

作者:巴郎  於 2022-7-31 17: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001。沙河概貌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一。古鎮尋蹤 (1)一一 沙河概貌

萬縣古稱萬州,依長江水運而興,漸成集市,秦漢時設州治,漢唐又稱南浦郡縣,明初首稱萬縣,隸屬四川省,直到1998年,行政區劃調整,萬縣改名為萬州區,成為新成立的重慶直轄市的一部分。
兒時(1960 - 70年代),萬縣隸屬於萬縣地區,萬縣縣城挨靠府城萬縣市,緊扼長江三峽入口,歷來為巴東重鎮。萬縣市本與萬縣為一體,1928年楊森將軍主川時,即在萬縣基礎上由「城」發展為「市」,並定名為「萬縣市」。萬縣水陸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歷來是川東北、湘鄂西、陝南、黔東的物資集散地,素有「萬商之城」、「川東門戶」之稱。經長江水道可上溯涪陵地區和重慶市,向下穿越三峽出川可達湖北宜昌地區。周遭毗鄰忠縣,石柱縣,梁平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和城口縣等。經陸路可達鄂西恩施地區,川北達縣地區南充地區直至陝邊,以及重慶市。
萬縣跨越長江兩岸,管轄13個區和數個鄉鎮,面積有約五千平方公里,人口達百萬。縣城沙河鎮,俗稱沙河子(是否曾是某子爵貴族的封地,已不可考),是萬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常住人口上萬。巴山山脈蜿蜒逶迤,群峰環繞,在此形成一片起伏曲折的谷地。沙河子背靠磨刀梁,遙望天子城,一條沙河由北拐西穿城而過,將鎮分成東西兩半,再於關壙口匯聚入落凼等地南來的苧溪河支流,水流逐漸變大,湧入萬縣市。此時它成為了主流河道,綿延幾公里長,河水一路流過天然石橋天生橋,星橋,太平橋、瀼渡平橋,陸安橋,萬安石拱橋,在市區內穿行,將萬縣市北岸分隔為上下兩半城,最終激浪揚波,浩浩蕩蕩,在兩河口處匯入長江。

沙河子地貌獨特,仰觀有懸崖峭壁,山石嶙峋,白雲繚繞,霧靄蒸騰;山樑上林木蔥鬱,近綠遠黛,阡陌縱橫,莊稼盈野;俯瞰則兩河匯流,橋路如網,機關羅列,工廠星布;新舊建築,相映生輝,車水馬龍,人潮湧動。主鎮依沙河苧溪河而建,從河川穀地起,沿緩坡丘陵而上向四方擴展。雖說鎮不大,卻有萬一橋,萬二橋,沙河大橋,平安橋,新大橋,長興橋,五梁橋等大小橋樑,連接河的兩岸,通車走人。按區劃則有老街,南街,北街,花園街,沙河路,西溪路,沙田路,青年路,花園路等交通途徑,街路相連,巷戶相接。 
沙河鎮是縣城所在地,鎮機關全稱是「中國共產黨萬縣沙河鎮委員會」和「四川省萬縣沙河鎮人民政府」,簡稱「鎮委」。鎮委書記和鎮長,比一般區鎮領導要高半級,是副縣級,縣委委員。鎮行政上分為一二三四四個大段,設居民委員會,區級,由主任負責。
鳥瞰沙河子,全鎮的分佈,是沿沙河走向,形成一個「於」字形格局。上面一橫是由北向西的沙河路,這是主道,約5公里長。在其中間處連接沙河大橋,以橋為界,形成兩個自然段,路北端是三段,西端是二段。沙河大橋跨過沙河,接續沙田路,形成於字的豎鉤。跨河過橋后,在河東岸沿河形成另一條主道,即是於字下面那一橫。仍以橋為界,南下端是一段老街,隔河與二段平行,北上端是四段西溪路,隔河與三段平行。

在60年代,沙河子的建設並沒有嚴格的整體規劃,布局散漫,縣鎮機關單位,工礦企業及居民住宅雜處。沿著沙河路沙田路老街西溪路等幹道,各種式樣的建築擠擠擁擁地排列成主街支路。眾多的機關部門,工廠學校,多是兩三層或四五層的樓房,幾乎全是象方方正正的火柴盒樣的磚石結構現代建築,幾幢群集在一起,構成一個或數個單位,用院牆與外界相隔,以示區別。院內寬闊,有院壩和花園,有些還分佈著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環境幽深。除了行政生產後勤等辦公處所,許多單位還帶有宿舍食堂家屬大院,安置職工及家小。單位進口處接續著院牆,多建有方型或圓型磚砌立式門柱,約2尺許直徑,3米左右高度,其上飄展著紅旗,並有鐵制門楣跨接左右門柱,象牌坊一樣。左右門柱相距10餘米,以門柱為軸,安上對開的鐵柵大門,有門房保安守衛,開關大門以便車輛出入。在門柱上,通常豎立懸挂數塊厚實長條木招牌,寬約一尺長近兩米的,白漆紅字,正楷字體,標明某某縣屬機關單位名諱。迎著大門,院壩里有一寬大的照壁,遮住內部景緻,其上多寫有毛主席語錄,兩旁有著花壇。文革中,時興在照壁前面,豎立毛主席巨型雕塑,昂首挺胸,直立揮手,向進出的人們慈祥地打著招呼。
與國家集體單位間雜,位於河川丘陵地帶的,是各式各樣的居民住宅。多因勢利導,就山形山勢而修,上下高低左右前後,順其自然,錯落有致。在房舍之間,多修有一條石梯子,用寬窄不一的青石板,依地勢轉彎抹角,幾十至數百級不等。石梯逐級攀升,然後在地勢平坦處形成用青石板鋪就出的寬街窄巷,從房前屋后通過,為居民出行提供方便。

居民住宅富有巴東民居特色,適應溫和濕潤少冬霜雪凍的氣候,多為低矮平房或兩層的樓房,魚鱗青瓦蓋頂,厚實木板為壁,俗稱為「板壁房」。其四角用幾根直徑逾尺的粗壯的豎立木柱為支撐,上安橫樑,形成牢固框架。將一塊塊寬門板,豎立著嵌入其間溝槽,用榫卯固定,形成門臉,朝向街面。那時的家庭普遍都很清貧,住房主要以遮風擋雨為目的,很少考慮安全防盜。兩側壁和後壁,沒有前壁那麼講究,很少全木結構,多是竹木夾壁或土磚牆,糊上黃泥巴再刷上白灰。板壁房臨街面,多後退幾米,接上木拱樑柱,房檐前伸,就形成了隔擋風雨的寬敞門廊。門廊有多種用途,可曬晾衣物,風陰自製吃食,支個攤做點小生意等。夏天裡,待夕陽西下,潑上一盆水,蒸騰掉熱氣,擺上幾把竹涼椅,搖動大圓蒲扇,領受路上河邊吹來的涼風習習,就著茶酒瓜子小吃,招朋聚友聊天打牌,倒也自得其樂。
民居年深日久,多有上百年歷史,經歷了無數的日晒雨淋,風霜雪浸,木板氧化踆裂,黑黝黝地,修修補補的痕迹隨處可見,顯得破敗。夜晚,隔著門板縫隙或者雕花窗欞,透出昏黃黯淡的煤油燈光或電燈光,以及住戶的話語笑聲,隨風飄散的飯菜香味,顯得很是溫馨,讓路人油然生出對家的絲絲眷念。
緊靠著兩側河岸,錯落相間地排列著,或雜亂擁擠著的居民住宅,它們多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房后,沿下行緩坡,打下十來根粗木樁豎柱,作為固定地基。於木柱上安放數根橫樑,上面鋪設厚實的木板,作為地板。四周安上木板壁,就形成了半懸空的一層或兩層吊腳樓。上面一層是臨接路面的那層,凌空向後延伸了數米,增加了使用面積,多作為客廳或卧室,下層則用作廚房,非常實用。從對岸觀望,在星星點點的燈火下,廳堂里廚房內總是有著模糊身影,在忙碌著家事,或準備晚餐。在吊腳樓上重步跑跳,或河風狂吹暴雨傾盆時,都能感覺得到整座房屋在顫悚搖晃,好象要四分五裂一樣,引發害怕。其實這純粹是心理感受,吊腳樓通常是很結實的,歷經上百年滄桑也依然屹立不倒,又怎會在乎一點點風吹雨打呢?
巴郎  記於20191206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1: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