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多瑙河嘴巴

作者:玉米穗  於 2024-4-4 00:4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前塵往事|已有2評論

 讀小學時,最幸福的事恐怕就是在上課時間,由學校安排到復旦大禮堂看電影,那時叫「包場」,即專場為我校全體革命師生放演電影。滿滿一校的師生,也就坐了大禮堂席位的51-52%,可見,所謂全校,人並不算特別多,也就三十多鬼子(教職工),三四百偽軍(學生)。

  記得一天,在校門邊的宣傳欄的一塊黑板上,出現了一個新通知——從字體來看,按慣例,通知肯定出自於學校青年教師L謀宏之手:「茲定於本周三(XX號)下午一點三十分,組織我校全體師生赴復旦大禮堂,觀看羅馬尼亞影片《多瑙河耳朵》。請各年級各班於周三下午一點十分準時在操場集合,統一出發前往觀看。特此通知。」

  通知前一下就圍了很多同學,議論紛紛。

  這個說:這部電影剛上映,我們就包場啦,太結棍(牛逼)了。

  那個言:肯定是Z貴兵老師通的路子。聽說這電影特好看,票特難弄,好多復旦老師自己都沒弄到票。

。。。。。。

  那廂邊,一年級稍高的男生有意提高了聲調:我爸爸前天剛看過,特好看。打的特結棍(歷害)。

  見同學,特別是女同學的目光被吸引了過來。這男生隨之又壓低了些聲調,擺出神密兮兮的表情,對身邊幾個跟屁蟲說:這電影蠻那個的,裡面有好多那個。。。。

  說到這他故意停頓了下,賣個關子。

  旁邊幾個小屁孩果然上勾,甩著鼻涕連忙追問:有什麼有什麼?

  男孩子作出稍不耐煩狀:有。。。。,哎呀,反正挺那個的,你們明天看了就知道了。

  哎呀,講么講么,倒底有什麼啦?——被激起好奇心的跟屁蟲們更迫切要獲得詳細答案。

  見同學的胃口被徹底吊了起來,那男生反而顯得不溫不火起來,眼一閃一閃瞟著那邊女同學,擺手做出一幅羞澀難以啟齒的表情:哎呀,你叫我怎麼講啦?反正老那個的,你們自己看了就知道了,真的老那個的,真的真的。

  管他那個不那個!不上課有電影看,而且還是羅馬尼亞滴!這簡直就是天上掉個大菜肉包子,沒有比這更讓人興奮和開心的事了。《多瑙河耳朵》?多瑙河聽說過,但為什麼是「耳朵」?河還能有耳朵?電影名是有點怪。管他吶,外國人本來就怪兮兮,人家可能本來就是這名吶。。。

  正議論著,那個被農民狠狠施了肥的W肖缸,恰巧從宣傳欄前經過,他瞟了眼通知內容,隨即被電擊般「騰」一下大聲嚷了起來:根本不是多瑙河耳朵,是多瑙河嘴巴。向毛—主—席保證是多瑙河嘴巴,我昨天剛看過。

  W肖缸因在通知中找出了「暇疵」並為自己有了向「威權」發出挑戰的口實而激動不已,臉漲得通紅:「向毛—主—席保證是『嘴巴』不是 『耳朵』。。。。。。」同學們被他吸引了過去,圍簇在他身邊,聽他在那裡大聲嚷嚷。全然忘了他曾被農民大哥施肥的慘痛經歷。

  知錯就改!W肖缸同學指出的問題,被第一時間反饋到了L老師處,於是,原通知《多瑙河耳朵》的「耳朵」被擦去,變成了「嘴巴」。L老師改正錯誤的速度可謂雷歷風行。但「耳朵」變「嘴巴」有何區別?一樣的不搭腔不著調噯,感覺怪怪的。

  終於等到了周三,觀看那部電影的時間。看著電影,同學們恍然大悟——這哪是什麼 「耳朵」呀?更和W糞糞說的「嘴巴」扯不上半毛錢關係。搞半天,它是《多瑙河之波》!

  看完電影,同學們被那對羅馬尼亞新婚夫婦抗擊德寇的故事所吸引,更被影片中「我把你扔到河裡去」等輔之以浪漫動作的情節所陶醉,全然忘記了之前的「嘴耳」風波。然而這事卻給我留下深深印象,讓我困惑:「嘴巴」和「之波」怎麼就把包括老師在內的成年人也給繞進去了吶?

  事隔多年,一個無聊的下午,無聊的我回想往事時,突然找到了答案:事情出在口音上,也出在W糞糞身上,所有人都被W糞糞信誓旦旦的「向毛—主—席保證」給鎮住了!其實W糞糞也只是道聽途說了這部電影而已,自己根本沒看過。上海話中,「之波」和「嘴巴」的發音完全一樣,W糞糞是聽了別人上海話對這部影片的交流,那時的他腦子裡根本沒有「之呼者也」概念,更不會蹦出「之波」這種跩詞,於是,把《多瑙河之波》想當然地直譯成了《多瑙河嘴巴》。害得L老師臊不搭將「耳朵」更正為「嘴巴」,更害得我們跟看了場莫須有的《多瑙河嘴巴》。

 但「之波」和「耳朵」間有何關聯?也許L老師[列寧在十月]看太多了,是裡面「他的耳朵?咦——耳朵耳朵耳朵 」的對白印象太深造成的吧,這恐怕只有L老師自己能解釋了。

 以訛傳訛已屬可惡,再綁上他老人家做擔保,至使W糞糞忽悠了所有人。

  看來,肥還得多施。(玉米沖沖沖 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4-4-4 19:34
玉米博好文,聲情並茂,栩栩如生,發黃的畫面,飛速閃回。當初,我們和霍察同志暗通款曲,於是乎海岸風雷,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就成了反覆觀摩的電影。到了文革後期,領袖又搭上了齊奧塞斯庫,於是乎多瑙河之波,巴布希卡歷險記,爆炸,甚至慣性到文革之後,黃玫瑰,最後一顆子彈,讓文化沙漠中的胡楊們,玩命灌輸著久旱的甘霖,誤以為那是電影藝術的頂峰。文革禁欲主義式的生活,讓一句「我把你丟在河裡去」的所謂調情言語,讓一眾老少爺們,大姨嬸子臉熱心跳,興奮莫名。觀影之後,還要反覆咀嚼,玩笑打鬧。在那個一切資源稀缺的社會,連討論男女情愛,也成了特權的一種,內參電影是根據級別獲得觀賞資格的。多瑙河之波,印象中那位船長大叔,冒險鳧水用身體阻擋磁力水雷。最後在激烈機槍掃射中中彈,有個和我一樣的小孩,老練的把一根煙舔舐之後點燃,大叔抽煙后死了。主題應該是非黨員群眾也有英雄,這種話當時中國人說,應該就是右派。
回復 玉米穗 2024-4-4 23:43
七把叉Archie: 玉米博好文,聲情並茂,栩栩如生,發黃的畫面,飛速閃回。當初,我們和霍察同志暗通款曲,於是乎海岸風雷,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就成了反覆觀摩的電影。到了文
謝謝七把叉博友。好回憶,好歸納。問好。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4 14: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