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從「習馬會」看習大大5種思維方式

作者:tianqihao  於 2015-11-11 07: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讀懂一國,需讀懂一黨。讀懂一黨,需(至少)讀懂一人。讀懂一人,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讀懂他的思維方式。

 

  117日,「習馬會」在新加坡舉行。二人此一跨越66年的歷史性會面,可謂雙手緊握、四目相對、兩岸沸騰、世界聚焦。很多人琢磨習馬的表情、手勢,講話長短,文風區別,意見和主張的內涵與外延,互送禮物、領帶顏色的意涵,等等。

 

  學習小組(微信號:xuexixiaozu)則想藉此機會,談談習近平的思維方式。正如開頭所言,懂其思維方式,利於懂他,懂中共,懂國家。至少能更懂這次會面。

 

  據小組分析觀察並汲取《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平天下》等書智慧發現,習近平最常用思維方式,主要5種:創新思維、歷史思維、底線思維、辯證思維、戰略思維。

 

  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其思維方式往往歷經千錘百鍊,內化於心,外化於言行。而「習馬會」本身及習總的致辭和講話(4點意見),無疑是其思維方式的一次集大成體現。

 

  [1

 

  首先談「創新思維」。

 

  習馬會,兩岸領導人會面,互稱「先生」,這種事,以前沒人做過。或有人想過,總覺很難,掣肘因素多,終未能成。習近平不拘一格,見,「會面」,與「馬英九先生」,在新加坡。消息先從台灣媒體傳出,很快國台辦證實,輿論頓有「驚奇驚喜之感」。正如,此前「九三閱兵」講話,習總「突然」提出「裁軍30萬」承諾,一言既出,四方嘆為觀止,日本的「中國借閱兵秀肌肉」說辭不攻自破。

 

  習總的創新思維,絕非憑空而思,常是「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兩岸領導人會面,民心所向,情理之中;裁軍30萬,治軍大方略需要,情理之中。

 

中國外交也一樣。2013年,習奧安納伯格莊園會晤,雖非正式訪美,效果卻出奇好;後來「點穴外交」(訪韓、訪英等),讓世界耳目一新,嘆而服之;中國與其他國關係,也新意迭出,到新加坡,兩國關係提升為「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到英國,中英關係則升級為「面向二十一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各有新意和特點。

 

2

 

再談「歷史思維」。

 

考察一人一事,一要放到具體環境結構,二要觀之於歷史長河。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習常引此句),義即在此。習馬會上,習總致辭,不到700字,6次提「歷史」。寒暄完問候語,開篇第一句就談歷史,「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兩岸領導人見面,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歷史將會記住今天」。繼而,他回溯過往,展望未來,所謀所思,皆放在歷史長河之中。習總所謀之歷史,皆有現實依託,有具體指針和政策,「為兩岸同胞多謀福祉」。

 

閉門會上,習總提4點意見,最後一條壓軸,「第四,堅持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回溯中華民族延綿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以及「近代以來卻屢遭列強欺凌」、「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等歷史風雲變幻,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

 

中共對歷史思維的重視,抬眼可見。十八大以來,提出「兩個一百年」、「中國夢」等政治辭彙,本身即建立在歷史思維之上。習總傳信金正恩,出訪越南,所談之語,強調傳統友誼。「一帶一路」構想,則是從古代絲綢之路中汲取智慧和精華。今日之事,不忘過往,面向未來。

 

3

 

三談「底線思維」。

 

習馬會是「兩岸領導人」見面,對此,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首,習總無疑做出了讓步。固然如此,底線卻極為清晰。這次見面,基礎、道路、方向,此三者必須堅持、堅定。如他在致辭結尾所言,兩岸要「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保持兩岸關係發展正確方向」。

 

閉門會習總提4條意見,第一條即為「底線」——「第一,堅持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不動搖」。他將雙方確立的——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稱為「定海神針」。強調,「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雖然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他強調,「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志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

 

意即,「一個中國」,始終沒變,誰也別想分裂,這是底線。

 

治國理政,常用底線思維。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裡面的「負面清單」不能碰,一碰底線就要處分。黨員領導幹部能上能下,劃清底線,碰著必然「要下」。八項規定、三嚴三實等,也是底線。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也是給執政黨設底線。外交之中,中日關係問題,可以談,但「中日四點原則共識」是底線,東海問題、南海問題等,都可以談,關鍵是必須看清中國底線。

 

4

 

   四是「辯證思維」。

 

對立統一即辯證。習總所考慮所強調,詞詞句句是為「兩岸」,而非「一邊」。對於對岸的訴求,習總強調要辯證地看。

 

一方面,「我們了解台灣同胞對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想法和感受,重視並推動解決了許多與之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他說,「只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兩岸雙方可以通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即,「重視並推動」,但要「不能造成「兩國中國」、「一中一台」」。

 

談及未來,習總說「我們願意首先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但顯然不能光靠大陸主動,「兩岸可以加強宏觀政策溝通」,理應「發揮好各自優勢」,從而拓展經濟合作空間,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兩岸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

 

留意的話,你會發現,在習總致辭和會面新聞通稿中,沒有「中國夢」一詞,習總使用了其內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來概括,很見藝術性和周全考慮。「中國夢」在台灣一方,很容易被視為「大陸政治語彙」,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景,想必兩岸所有人是共同期望的。

 

習總講話中,常有「既要,也要」語句,彰顯辯證精神。「四個全面」時代,中國改革既強調頂層設計,也鼓勵發揮地方積極性、積極試點,最典型莫過於上海自貿區試點。既強調改革要「抓緊」,又強調要「抓實」,增強民眾「獲得感」。既要有「部署」,也要有檢查督促。既要全局發力,也要有單點突破,等等。

 

「是雖常是,有時而不用;非雖常非,有時而必行」。外交中,辯證思維不可或缺。沒錯,對於周邊國家,要「親、誠、惠、容」,但也分情況,該划底線時,必須划。不可能你欺負到我家門口,我還無動於衷、毫無反應,那並非真正的「親、誠、惠、容」。世異時移,變化宜矣。英國首相卡梅倫接待過達賴,觸犯我核心利益,那對不起,得冷落你一陣子;後來英態度變化,中英關係也慢慢轉圜,英國在西方大國中首先加入亞投行,中英關係也開啟黃金時代。辯證思想蘊含其中。

 

[五]

 

五是「戰略思維」。

 

所謂戰略,即方向和布局。其中有大局,有大勢,有大事。習馬會,本身即為戰略性一著。「面對新形勢」,「站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新起點上」,習總認為,「兩岸雙方應該胸懷民族整體利益、緊跟時代前進步伐,攜手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格局,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胸懷民族與時代,著眼偉大復興,戰略眼光可見一斑。習總的4條意見,「第一,堅持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不動搖」,「第二,堅持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第三,堅持為兩岸同胞多謀福祉」,「第四,堅持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不考慮的是戰略、全局與未來。

 

梳理習總系列講話,不難發現,治國理政、外交活動,他總是善於從「全局角度」、以「長遠眼光」看問題,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發展趨勢和方向「,體現出恢宏的戰略思維。日前,他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對《十三五規劃建議》作說明時,強調,「特別是要以新的發展理念推動發展,提出一些具有標誌性的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舉措」。

 

看清大局,觀大勢、謀大事,把握工作主動權,自然能增強戰略定力,「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在外交中,201310月,中央首次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即是從戰略上謀划中國外交,尤其周邊外交。「一帶一路」倡議,倡建亞投行,更是戰略思維。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 18: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