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感悟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感悟第三

作者:蘇小白  於 2016-12-26 04: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感悟<黃帝內經>》|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黃帝內經

生氣通天論  感悟第三

 

 

經曰: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能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坐痤痱。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這一節順承上節,進一步言說傷損陽氣導致的病患。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 陽氣者,五臟皆有。據張景岳講「五臟皆有陰虛,五臟皆有陽搏」,五臟則必皆有陽氣。「煩」者,煩惱,代指過極的情志;「勞」,勞作,代指勞累;「張」同「脹」膨脹,鼓脹,陽搏所致,必定傷陽損陽也。「精絕」,陽氣,精也;陰氣,神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體五臟內的陽氣,會因一切情志變化或勞累而起搏動,正常的情志與勞作不傷及它,若過極了,必定要傷陽損陽,損失到一定程度,會引起精氣竭絕。

 

「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辟積」者何?「辟」者,同「襞」,指衣裙之褶,引申為輕微傷損;「積」者,積累。「於」,到,在之意。「辟積於夏」是說(陽氣)小的輕微的傷損若不加註意,使其發展日積月累下去,到了夏天,「使人煎厥」。「煎厥」者何?此乃古時一證名也。「厥」者,昏厥,突然暈倒;「厥」者,還可解為四肢厥冷,總之是一種突然暈厥,不省人事,四肢冰冷之證。「煎」者,為病因,為熬煎意。也就是說,這種厥是因為陽氣亢奮,煎熬陰液,陰精陽氣突然喪失導致的。另據《脈解》云:「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末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不過依筆者意,《脈解》之所更像薄厥,薄厥是因大怒引起的;而煎厥則是由於煩勞、陽氣亢奮引起的。二者病因,病機不同。煎厥是亢陽外張,煎熬陰精,陰精竭絕而致,屬於本虛標實之證;薄厥是肝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逆亂,鬱積於上而致,屬於實證。煎厥治療當以滋陰回陽,救逆而醒神為法。主要是通過補益陰精氣血、回陽救逆並提高氣的統攝能力,不可妄用辛香開竅之品;薄厥則治以黃芪湯。《普濟方·薄厥》:「黃芪湯。治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血菀胸中,使人薄厥,甚則嘔血、煩悶者。」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能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以上四句,是言煎厥之癥狀表現。

 

「目盲不可以視」。因陽氣亢奮,煎失陰液;陰液既喪,肝血必定不足,肝血養目,肝開竅於目,今血不足,故致目盲不可視。

 

「耳閉不可能聽」。陽氣亢奮,鼓涌損失,腎主一身之陽氣,腎陽損傷,腎主耳,腎開竅於耳,今腎陽不足,耳必閉塞不能聽。

 

「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這二句是形容句,以形象的比喻來言及煎厥之「目盲」「耳閉」之癥狀。「潰潰乎」,崩潰的樣子。「都」,城郭。「壞」,坍塌。「汩汩乎」,纏綿不絕的樣子,此處指病勢病情。這二句之意為,煎厥之證就像陡然坍塌之城郭,稀哩嘩啦,好好的人突然倒下,人事不省,四肢冰冷了。纏綿的病勢呀不可停息。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這一句,是言薄厥。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病因:「大怒」;大怒則陽氣上升,血隨氣涌,氣血奔並。癥狀,形氣絕。「形」,言肉體;「氣」,說精神。「絕」衰竭之意。「形氣絕」,就是說身體突然仆地,不省人事了。

 

「而血菀於上」。「而」,連接詞,作「因而」講。「菀」,同「郁」,指血液鬱積。此句,是接大怒后。大怒,氣血奔並於上,血液鬱結於上。「上」,心胸,頭部也。若血菀於心胸,《舉痛論》有「怒則氣逆,甚則嘔血」;若血菀於頭,《靈樞經》有「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傷志既言神志不清,「使人薄厥」,就使人得了「薄厥」之病證了。我們再來認識一下薄厥:病證名,乃厥證之一,多是由於大怒,陽氣急亢,血隨氣逆,致使血液鬱積頭部,卒然昏仆,精志不清之病症。上邊,咱們說過了此證的治法,當用黃芪湯。

 

以上句,言陽氣損傷致使的煎厥與薄厥二重證急證。下邊句,言陽氣受損傷后導致的其它病證。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有」,作「有的」講。「傷於筋」,是言陽氣受損,傷動筋絡。「縱」,縱緩意。「容」,音容,相貌也。「不容」,就是沒有好的音容相貌,指動作遲緩,佝僂,若不維持的樣子。這句是講,陽氣受損,筋脈失去陽氣滋養,筋絡縱緩無力,酸、困、痛皆有,走路站立就不利索,病厭厭的樣子。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為血之液。陽氣搏擊,汗出不斷。「偏」,半邊,指身體或左或右,意為不是周身,只半個身子。「沮」,壞,或低濕的地方。此句意為,汗出半邊。「使人偏枯。」「枯」,枯槁講,「偏枯」,即半身不遂。王冰解此句為,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濕潤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遂。鄧鐵濤主編《中醫大辭典》云:「偏沮(ju句):證名。指汗出偏於半身(左側或右側)。即半身有汗,半身無汗。多由氣血不能暢流周身所致。」筆者隨鄧鐵濤先生意。

 

「汗出見濕,乃坐痤痱。」

 

「汗出」,動陽則陽氣發散,陽氣發散則汗出;「見濕」,汗出即為濕,此為平人表現;若是虛人,汗出之時受風寒之邪侵擾,濕郁皮里,「乃坐痤痱」。「坐」者,乘、搭,意為隨之而來。「痤」,痤癤;「痱」,痱子。此句意為,煩勞若動了陽氣,陽氣發散則汗出,若遇寒,就會出現輕者痱子,重者痤癤之病證了。此處的關健是「見濕」。一般的出汗,不為濕;見濕,必為見到濕症,即虛人出汗時受風寒侵襲所致。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高」者,膏也;肥肉;「梁」者,糧也,細糧。「變」,變化,此處指消化變成營養。「足」,足夠,多也,滿也。「丁」,疔瘡;「受」,接受,承受;「持虛」,拿著虛空的器物。這一句意思為,膏梁厚味吃得太多,過剩,就容易身生疔瘡,身子虛得像拿著的空虛的器物。王冰解此句為:「不忍之人,汗了淋洗,則結為痤痱;膏梁之人,內多滯熱,皮厚肉密,故內變為丁矣。外濕既侵,中熱相感,如持虛器,受此邪毒,故曰受如持虛。所以丁生於足者,四支為諸陽之本也。以其甚費於下,邪毒襲虛故爾。」也可當作一家言。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勞」者,勞動;操勞活動。「當」,受也。「風」,風邪,此處代指外邪,風、寒、濕等。「寒薄」,為薄寒意,就是微受風寒;「皶」同「齇」(zhā)鼻子上的小紅皰,即俗稱「酒糟鼻」。「郁」,鬱積。「痤」,痤瘡,一種皮膚病,俗稱「粉剌」;別解為「癰」,即「癰疽」。這句意為,勞動出汗受了風后,微受風寒者易得酒糟鼻;邪氣鬱積易致癰疽或長粉剌。王冰解此句云:「時月寒涼,形勞汗發,凄風外薄,膚腠居寒,脂液遂凝,積於玄府,依空滲涸,皶剌長於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久者上黑,長一分,余色白黃而瘦於玄府中,俗曰粉剌,解表已。玄府,謂汗空也。痤謂色赤真憤,內蘊血膿,形小而大如酸棗,或如豌豆,此皆陽氣內郁所為,待軟而攻之,大甚焫出之」。(註:「焫」音ruò 中醫指用火燒針以刺激體表穴位,「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

 

 

2016/12/25,磨硯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3: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