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與兵法(15)
《孫子兵法》云: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仲景先師遣葯組方,可謂盡得孫子之妙哉。筆者不揣謹以《傷寒論》中論「虛煩證」一節,佐以明之。
所謂「虛煩證」,即為太陽表證失治誤治之後,餘熱留於胸膈,鬱熱擾心之證。此證輕者,餘熱擾心,心煩不得眠;重者,反覆顛倒,心中懊惱。若熱盛成火,則火鬱氣機,胸中窒;氣鬱及血,血絡不和,心中結痛。因為,此證為外邪入里化熱,形成熱邪之後,沒有與胸中有形邪氣互結,跟與有形邪氣相結的熱實結胸證相比,故稱為「虛煩證」。
因為,「虛煩證」餘熱邪氣所犯部位不同,也會導致各各癥狀不一,即《孫子兵法》中之所云「敵變化」,仲景先師則根據這種種變化,對症用藥,組成方子,證有所變,方也必變,真可謂「應形於無窮」也。試看《傷寒論》——
第76條:「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爲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若是虛煩主證,即虛煩不得眠,劇者反覆顛倒,心中懊惱,便用桅子豉湯主之。若熱鬱氣機,造成氣短,則加補氣葯甘草;若餘熱傷胃,造成嘔者,則加治嘔聖葯生薑。
第79條:「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主證還是虛煩證的癥狀了,只是餘熱下擾腹部,造成心煩腹滿,卧起不寧,便加行氣葯枳實厚朴,行氣寬中消滿。
第80條:「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此條中所謂「丸藥」,據考證,乃是兩漢時期以甘遂或巴豆為主的成藥,若以甘遂為主,則為治腹水;若以巴豆為主,則為消寒積,但不管二者為何,總之是下法。因「大下之」,陽氣必虛,身熱不去,微煩者便為餘熱擾心還有脾陽虛,則用桅子去上焦熱、生薑補中焦陽氣,真可謂,招來招往,戰勝不復,應形無窮也。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爲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生薑五兩,切 香豉四合,綿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厚朴四兩,炙,去皮 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乾薑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2015/12/5,磨硯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