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下18: 1-33】【大衛數點跟隨他的人,立千夫長、百夫長率領他們……。】在撒母耳記下第十八章中記載了,押沙龍的軍隊與大衛將士作戰的經過,以及押沙龍悲慘的結局;之後亞希瑪斯和古示人跑去報信給大衛;大衛為押沙龍哀哭。本章首先說到:【大衛數點跟隨他的人,立千夫長、百夫長率領他們。】「大衛數點跟隨他的人」就是集結並檢閱能打仗的人。「立千夫長、百夫長率領他們」。就是將他們整編並建立指揮系統。大衛並沒有主動與押沙龍爭戰,但因為押沙龍迅速追擊過河(17:24)。所以大衛不得不「數點跟隨他的人」,重新集結軍隊、抵抗叛軍。【大衛打發軍兵出戰,分為三隊:一隊在約押手下,一隊在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兄弟亞比篩手下,一隊在迦特人以太手下。大衛對軍兵說:』我必與你們一同出戰。『軍兵卻說:『你不可出戰。若是我們逃跑,敵人必不介意;我們陣亡一半,敵人也不介意。因為你一人強似我們萬人,你不如在城裡預備幫助我們。』王向他們說:『你們以為怎樣好,我就怎樣行。』於是王站在城門旁,軍兵或百或千地挨次出去了。】「大衛打發軍兵出戰,分為三隊」,當時大衛手下可以打仗的軍兵大約有三、四千人,故「分為三隊」即每隊約有一千多人。「一隊在約押手下,一隊在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兄弟亞比篩手下,一隊在迦特人以太手下」。「約押」原是大衛的元帥,此時他一面是隊長,一面也是最高司令。「亞比篩」是約押的弟弟。「迦特人以太」是從迦特城來的雇傭軍,是大衛近身侍衛的外邦人首領(15:18-22)。「大衛對軍兵說:『我必與你們一同出戰』」。大衛此時年屆六十,已經不適合親自上陣,但為了鼓舞士氣,他卻堅決要與軍兵一同出戰。「軍兵卻說:『你不可出戰。若是我們逃跑,敵人必不介意;我們陣亡一半,敵人也不介意」。因大衛是叛軍的主要目標,如果大衛被殺,戰爭就結束了。「因為你一人強似我們萬人,你不如在城裡預備幫助我們』」。「強似我們萬人」是指在敵我雙方的眼中看來,大衛存活的重要性,大過萬條性命。「王向他們說:『你們以為怎樣好,我就怎樣行』」。大衛接受屬下的建議,留在城裡穩定民心。「於是王站在城門旁,軍兵或百或千地挨次出去了」。「挨次出去」就是有秩有序的前赴戰場。【王囑咐約押、亞比篩、以太說:『你們要為我的緣故寬待那少年人押沙龍。』王為押沙龍囑咐眾將的話,兵都聽見了。】「王囑咐約押、亞比篩、以太說:『你們要為我的緣故寬待那少年人押沙龍』」。「為我的緣故寬待」就是請看在我情面上,饒過他一命。「王為押沙龍囑咐眾將的話,兵都聽見了」。這表示大衛故意大聲說話,這樣士兵都不敢擅自殺害押沙龍。押沙龍不只是篡位,更是抵擋神,使神的國度受損,至少導致兩萬神的百姓喪命,因此絕對不可「寬待」。但大衛還不能完全地脫離肉體的感情,所以在開戰前故意大聲說了這番話,卻加強了約押徹底剷除押沙龍的決心,成就神救拔大衛徹底脫離肉體感情的旨意。
【兵就出到田野迎著以色列人,在以法蓮樹林里交戰。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那日陣亡的甚多,共有二萬人。因為在那裡四面打仗,死於樹林的比死於刀劍的更多。】「兵就出到田野迎著以色列人,在以法蓮樹林里交戰」。「以法蓮樹林」,大概位於約但河以東。在樹林里不適合大規模展開作戰陣勢,對於跟隨大衛的常備兵而言,顯得較為有利。「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那日陣亡的甚多,共有二萬人」。「以色列人」大多數是為著追捕大衛而臨時徵召的士兵,不是老練的軍人。「大衛的僕人」他們多是訓練有素的老練軍人;「二萬人」這表示押沙龍帶領的軍隊可能多達三、四萬人,亦即在數量上乃是壓倒多數,卻發揮不了作用。「因為在那裡四面打仗」,是指大衛的軍隊在樹林里從四面八方展開奇襲,造成押沙龍的軍隊四面受敵。「死於樹林的,比死於刀劍的更多」。就是因不熟悉地形地勢而中伏被殺的,比正式交鋒而死的更多,這正是神的手干預的結果。【押沙龍偶然遇見大衛的僕人。押沙龍騎著騾子,從大橡樹密枝底下經過,他的頭髮被樹枝繞住,就懸挂起來,所騎的騾子便離他去了。】「押沙龍偶然遇見大衛的僕人,押沙龍騎著騾子,從大橡樹密枝底下經過」,是指押沙龍因為倉皇逃避大衛的軍兵,騎著騾子疾走,沒有注意頭上茂密交錯的樹枝。「他的頭髮被樹枝繞住,就懸挂起來,所騎的騾子便離他去了」。他向來引以為榮的一頭濃髮,反而害了他,也成為他的羞恥和絕望。
【有個人看見,就告訴約押說:『我看見押沙龍掛在橡樹上了。』約押對報信的人說:『你既看見他,為什麼不將他打死落在地上呢?你若打死他,我就賞你十舍客勒銀子,一條帶子。』那人對約押說:『我就是得你一千舍客勒銀子,我也不敢伸手害王的兒子;因為我們聽見王囑咐你和亞比篩並以太說:』你們要謹慎,不可害那少年人押沙龍。『我若妄為害了他的性命,就是你自己也必與我為敵(原來,無論何事都瞞不過王。)』約押說:『我不能與你留連。』約押手拿三桿短槍,趁押沙龍在橡樹上還活著,就刺透他的心。給約押拿兵器的十個少年人圍繞押沙龍,將他殺死。】「有個人看見,就告訴約押說:『我看見押沙龍掛在橡樹上了」,押沙龍被樹枝繞被懸挂起來,被約押手下的軍兵發現了。「約押對報信的人說:『你既看見他,為什麼不將他打死落在地上呢?你若打死他,我就賞你十舍客勒銀子,一條帶子』」。「十舍客勒銀子」相當於當時傭兵一年的薪水;「一條腰帶」綉上華麗圖案的飾帶,是一種提升身份的獎賞。「那人對約押說:『我就是得你一千舍客勒銀子,我也不敢伸手害王的兒子」。就是不敢違背王的意旨。「因為我們聽見王囑咐你和亞比篩並以太說:『你們要謹慎,不可害那少年人押沙龍」,「聽見王囑咐」表示王命至上。「我若妄為害了他的性命,就是你自己也必與我為敵。原來無論何事,都瞞不過王』」。是指到時王必會知道是誰殺害押沙龍的,那時你為了推卸責任便會反過來對付我。「約押說:『我不能與你留連』」。就是時間緊迫,我不能繼續再跟你講了。「約押手拿三桿短槍,趁押沙龍在橡樹上還活著,就刺透他的心」。「三桿短槍」就是三根先端尖銳的短棍棒;「刺透他的心」就是用三根棍棒猛插在他的胸口部位上,把他從樹上打下來。「給約押拿兵器的十個少年人圍繞押沙龍,將他殺死」。「十個少年人」是約押的親信隨從;「將他殺死」他們了解主帥的心意,所以立刻代替他執行死刑。約押果斷殺死押沙龍,這也是因為神定意要除去押沙龍。
【約押吹角,攔阻眾人,他們就回來,不再追趕以色列人。他們將押沙龍丟在林中一個大坑裡,上頭堆起一大堆石頭。以色列眾人都逃跑,各回各家去了。」押沙龍活著的時候,在王谷立了一根石柱,因他說:「我沒有兒子為我留名。」他就以自己的名稱那石柱叫押沙龍柱,直到今日。】「約押吹角,攔阻眾人,他們就回來,不再追趕以色列人」。「吹角」是收兵的信號;「不再追趕」押沙龍一死,就沒有必要再追殺以色列軍兵。「他們將押沙龍丟在林中一個大坑裡,上頭堆起一大堆石頭」。「上頭堆起一大堆石頭」,含有憎惡、羞辱的意思。「以色列眾人都逃跑,各回各家去了」。「以色列眾人」就是跟從押沙龍的軍兵。「押沙龍活著的時候,在王谷立了一根石柱,因他說:『我沒有兒子為我留名』」。「王谷」指耶路撒冷郊外的某處溪谷。「我沒有兒子」押沙龍生有三個兒子(14:27),大概都已夭折。「他就以自己的名稱那石柱叫押沙龍柱,直到今日」。「押沙龍柱」是自我炫耀的紀念碑;「今日」是指《撒母耳記上下》成書之日。
【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說:『容我跑去,將耶和華向仇敵給王報仇的信息報與王知。』約押對他說:『你今日不可去報信,改日可以報信;因為今日王的兒子死了,所以你不可去報信。』約押對古示人說:『你去將你所看見的告訴王。』古示人在約押面前下拜,就跑去了。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又對約押說:『無論怎樣,求你容我隨著古示人跑去。』約押說:『我兒,你報這信息,既不得賞賜,何必要跑去呢?』他又說:『無論怎樣,我要跑去。』約押說:『你跑去吧!』亞希瑪斯就從平原往前跑,跑過古示人去了。】「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說:『容我跑去,將耶和華向仇敵給王報仇的信息報與王知』」。「容我跑去」很可能他素以擅長跑步。「給王報仇的信息」在他的心目中,可能以打敗以色列追兵,眾人都四散逃回家為佳音,特要將此報給王知道。「約押對他說:『你今日不可去報信,改日可以報信」,約押熟知王的心意僅在他兒子的安危,對於打仗得勝與否,似乎不太關心,「因為今日王的兒子死了,所以你不可去報信」。「王的兒子死了」,表示亞希瑪斯並沒有目睹押沙龍被殺,所以他不適合擔任報信的人。「約押對古示人說:』你去將你所看見的告訴王『」。「古示人」可能是古實黑人,約押希望由地位比較低的古示人報信,以免大衛的反應過於激烈。「你所看見的」就是看見押沙龍被殺。「古示人在約押面前下拜,就跑去了」。「下拜」是對統帥的敬意,也是謝領差使。「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又對約押說:』無論怎樣,求你容我隨著古示人跑去『」。「求你容我」顯示他的熱忱。「約押說:』我兒,你報這信息,既不得賞賜,何必要跑去呢?『」約押熟知王的心意,僅僅關心兒子的安危,一旦知道兒子已死,就會失魂落魄,顧不得其他。「他又說:』無論怎樣,我要跑去。『約押說:』你跑去吧『」。亞希瑪斯志不在得賞,乃在報大好信息。「亞希瑪斯就從平原往前跑,跑過古示人去了」。「從平原往前跑」不是沿山丘跑捷徑,而是繞道而跑,但因平地可以放開腳步,所以速度較快,他就「跑過古示人」。然而他沒想到自己所認為的好消息,卻是大衛心中的壞消息。
【大衛正坐在城瓮里。守望的人上城門樓的頂上,舉目觀看,見有一個人獨自跑來。守望的人就大聲告訴王。王說:『他若獨自來,必是報口信的。』那人跑得漸漸近了。守望的人又見一人跑來,就對守城門的人說:『又有一人獨自跑來。』王說:『這也必是報信的。』守望的人說:『我看前頭人的跑法,好像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的跑法一樣。』王說:『他是個好人,必是報好信息。『】「大衛正坐在城瓮里。守望的人上城門樓的頂上,舉目觀看,見有一個人獨自跑來」。「城瓮」是指由外城門至內城門之間的通道;「一個人獨自跑來」,那人就是跑得較快的亞希瑪斯。「守望的人就大聲告訴王。王說:『他若獨自來,必是報口信的。那人跑得漸漸近了』」。因為許多人分散跑來,是打敗仗逃跑的表現,若是單獨一個人在跑,那就是來報喜信的。「守望的人又見一人跑來,就對守城門的人說:『又有一人獨自跑來。』王說:『這也必是報信的。『守望的人說:『我看前頭人的跑法好像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的跑法一樣』」。「亞希瑪斯的跑法」可能指步伐比常人快速,或者跑姿特別。「王說:『他是個好人,必是報好信息』」。「好人」是指他不是在戰場上膽怯逃跑的人,因此他的嘴裡必然有他們期待的捷報。【亞希瑪斯向王呼叫說:『平安了!』就在王面前臉伏於地叩拜,說:『耶和華你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祂已將那舉手攻擊我主我王的人交給王了。』王問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亞希瑪斯回答說:『約押打發王的僕人,那時僕人聽見眾民大聲喧嘩,卻不知道是什麼事。』王說:『你退去,站在旁邊。』他就退去,站在旁邊。】「亞希瑪斯向王呼叫說:『平安了!就在王面前臉伏於地叩拜說」,「平安」是指戰鬥得勝,得以脫離敵手。「耶和華你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已將那舉手攻擊我主我王的人交給王了』」。是指勝利應當歸功於王,使敵人不能再舉手攻擊王了。「王問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這顯示王所關心的只是自己兒子的生死,而沒有問軍兵的情況如何。「亞希瑪斯回答說:『約押打發王的僕人,那時僕人聽見眾民大聲喧嘩,卻不知道是什麼事」。「眾民大聲喧嘩」是指勝利的喝采聲;「卻不知道是什麼事」,其實他已經從約押的口得知「王的兒子死了」,他卻沒有勇氣實話直說,就推託「不知道」。「王說:』你退去,站在旁邊。他就退去,站在旁邊『」。因彼此所關心的截然不同,只好退居一旁。
【古示人也來到,說:『有信息報給我主我王!耶和華今日向一切興起攻擊你的人給你報仇了。』王問古示人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古示人回答說:『願我主我王的仇敵,和一切興起要殺害你的人,都與那少年人一樣。』王就心裡傷慟,上城門樓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古示人也來到,說:『有信息報給我主我王」,這是通報信息的開場白。「耶和華今日向一切興起攻擊你的人給你報仇了』」。「一切興起攻擊你的人」雖沒有明指押沙龍,但已經將他包括在內;「給你報仇」表示他已經被殺。「王問古示人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大衛此刻心急如焚,似乎失去聽話的能力,只想知道他的兒子是死、是活。「古示人回答說:『願我主我王的仇敵,和一切興起要殺害你的人,都與那少年人一樣』」。古示人含蓄的指出押沙龍的死訊,其實約押已經授權給他:「你去將你所看見的告訴王」。「王就心裡傷慟,上城門樓去哀哭」。「心裡傷慟」指悲傷至極,甚至因不能自制而身體抖動;「城門樓」指城門頂上、位於外層與內層城牆之間,建有一些房間作為衛所和議事廳。「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大衛得知兒子死訊后,果然如約押所料,不但沒有高興,反而高呼押沙龍的名字,大聲哭號,他情願替押沙龍死。大衛沒有為自己得平安而感恩,他也不因動亂平息能重掌王權而高興,只為押沙龍難過。大衛也不顧神的百姓、不顧神的國度,更不顧神永遠的計劃,只顧哭喊「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的死,故然是他罪有應得,同樣也受到大衛犯罪的連累。先知拿單說,因為他殺死烏利亞,【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耶和華如此說:『我必從你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你…。『】(撒下12:10-11)。大衛因自己的罪不得不面對失去兒子的悲局。另外大衛對背叛他的押沙龍,所流露出的父愛,缺少公義在其中。但願我們都要引以為鑒!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