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書12: 1-24>

作者:霞步思  於 2025-4-18 18: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聖經分享|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書12: 1-24】【以色列人在約旦河外向日出之地擊殺二王,得他們的地,就是從亞嫩谷直到黑門山,並東邊的全亞拉巴之地……。】在約書亞記第十二章中記載了,神在約旦河兩岸賜給百姓的得勝,為十三至二十一章的分配地業作準備。本章首先講到摩西帶領百姓在約旦河東的得勝:【以色列人在約旦河外向日出之地擊殺二王,得他們的地,就是從亞嫩谷直到黑門山,並東邊的全亞拉巴之地。這二王,有住希實本、亞摩利人的王西宏。他所管之地是從亞嫩谷邊的亞羅珥和谷中的城,並基列一半,直到亞捫人的境界,雅博河與約旦河東邊的亞拉巴,直到基尼烈海,又到亞拉巴的海,就是鹽海,通伯·耶西末的路以及南方,直到毗斯迦的山根。又有巴珊王噩。他是利乏音人所剩下的,住在亞斯他錄和以得來。他所管之地是黑門山、撒迦、巴珊全地,直到基述人和瑪迦人的境界,並基列一半,直到希實本王西宏的境界。這二王是耶和華僕人摩西和以色列人所擊殺的;耶和華僕人摩西將他們的地賜給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為業。】「以色列人在約但河外向日出之地擊殺二王」,「約但河外」是指約但河東岸;「約旦河外向日出之地」就是約旦河東,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得到的那塊地。「二王」是指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得他們的地,就是從亞嫩谷直到黑門山,並東邊的全亞拉巴之地」,這就是那塊地的範圍。「亞嫩谷」是指亞嫩河谷,是東岸最南端與摩押人的邊界(民21:13);「黑門山」位於利巴嫩之南,是東岸最北端的界標;「全亞拉巴之地」是東岸佔領之地的總稱。「這二王,有住希實本、亞摩利人的王西宏」,「希實本」是亞摩利王西宏的京城(民21:26),故有時稱西宏為希實本王(申2:26)。「他所管之地是從亞嫩谷邊的亞羅珥和谷中的城,並基列一半,直到亞捫人的境界,雅博河」,「亞羅珥」位於死海中部東方約20公里處,亞嫩河北畔的一座城;「谷中的城」是指亞嫩河谷中的城。「基列」指約但河東以色列人所佔領之地。「亞捫人」是羅得小女兒的後裔(創19:38),住在基列的東面;「雅博河」是約但河的支流,下游東西向,上游南北向,此處指上游是與亞捫人的交界,亞捫人住在雅博河上游的東面。「與約但河東邊的亞拉巴,直到基尼烈海」,「基尼烈海」就是加利利海,約但河的上段流入加利利海,下段從加利利海流出直到死海。「又到亞拉巴的海,就是鹽海,通伯耶西末的路以及南方,直到毗斯迦的山根」,「亞拉巴的海,就是鹽海」也就是死海;「伯耶西末」位於死海的東北端;「毗斯迦」位於死海的東北角,也是摩西所登遠望迦南之山峰,在死海東邊摩押平原的尼波山上(申34:1);「山根」指山腳下。「又有巴珊王噩。他是利乏音人所剩下的,住在亞斯他錄和以得來」,「巴珊王噩」他的身量高大,是最後一個利乏音人(申3:11);「利乏音人」是巨人族(創14:5);「亞斯他錄」是巴珊地一城鎮,與以得來同為巴珊王噩的王城(申1:4);「以得來」是巴珊的副都,位於加利利海的東面約一百多公里。「他所管之地,是黑門山、撒迦、巴珊全地」,「撒迦」位於約但河東,巴珊地的南端;「巴珊」位於雅博河以北,黑門山以南的高原,境內牧草繁茂,盛產牛羊。「直到基述人和瑪迦人的境界,並基列一半,直到希實本王西宏的境界」。「基述人和瑪迦人」是指巴珊地的北面,加利利海東面的兩個小邦的人。「這二王是耶和華僕人摩西和以色列人所擊殺的」。記載在民數記21:21-35。「耶和華僕人摩西將他們的地賜給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為業」。民數記32:33說:【摩西將亞摩利王西宏的國和巴珊王噩的國,連那地和周圍的城邑,都給了迦得子孫和流便子孫,並約瑟的兒子瑪拿西半個支派。】神讓百姓在進入迦南之前,借著擊敗河東二王,使他們預先經歷了神的大能,使迦南人的「心都消化了」(2:9),為百姓進迦南地預備了道路。

接下來講到約書亞帶領百姓在約旦河西的得勝:【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在約旦河西擊殺了諸王。他們的地是從黎巴嫩平原的巴力迦得,直到上西珥的哈拉山。約書亞就將那地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分給他們為業,就是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山地、高原亞拉巴、山坡、曠野,和南地。】「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在約但河西擊殺了諸王」,「約但河西」是指迦南地全境。「他們的地是從利巴嫩平原的巴力迦得,直到上西珥的哈拉山」,「巴力迦得」在此代表迦南地的最北端;「上西珥」是在迦南地的南端;「哈拉山」位於別是巴以南四十九公里處,在此代表迦南地的最南端(11:17)。「約書亞就將那地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分給他們為業」,「支派的宗族」指各支派之下以宗族為單位,分配產業之地。
「就是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迦南七族(3:10-11)中,這裡共列了六族,少了革迦撒人。一種說法是革迦撒人早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前就被別的民族所滅,另一種說法是革迦撒人聽到以色列人要來的消息就集體遷移了。他們的「山地、高原亞拉巴、山坡、曠野和南地」,這是迦南地全境的各種地貌,包括南、中、北部的「山地」,「高原亞拉巴」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間的「山坡」,亞拉巴東南部不毛之地的「曠野」,以及南部山地以南,直至與尋的曠野接壤的一片貧瘠乾地,稱為「南地」。

接著講到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所打敗的王:【他們的王:一個是耶利哥王,一個是靠近伯特利的艾城王,一個是耶路撒冷王,一個是希伯侖王,一個是耶末王,一個是拉吉王,一個是伊磯倫王,一個是基色王,一個是底璧王,一個是基德王,一個是何珥瑪王,一個是亞拉得王,一個是立拿王,一個是亞杜蘭王,一個是瑪基大王,一個是伯特利王。一個是他普亞王,一個是希弗王,一個是亞弗王,一個是拉沙侖王,一個是瑪頓王,一個是夏瑣王,一個是伸侖·米侖王,一個是押煞王,一個是他納王,一個是米吉多王,一個是基低斯王,一個是靠近迦密的約念王,一個是多珥山崗的多珥王,一個是吉甲的戈印王,一個是得撒王;共計三十一個王。】「他們的王:一個是耶利哥王,一個是靠近伯特利的艾城王」,「耶利哥」位於約但河西岸,迦南地的中部。「伯特利」是舊約中一個重要城市,位於耶路撒冷北面約十七公里(7:2);「艾城」位於伯特利東南方僅約四公里的一座小城。「一個是耶路撒冷王,一個是希伯侖王」,「耶路撒冷」又名耶布斯(15:8),位於伯特利南方約十七公里,城內居民多為耶布斯人。「希伯侖」位於耶路撒冷西南方三十公里。「一個是耶末王,一個是拉吉王」,「耶末」位於耶路撒冷西二十六公里(10:3);「拉吉」位於希伯侖西方二十三公里(10:3)。「一個是伊磯倫王,一個是基色王」,「伊磯倫」位於拉吉西方十公里(10:3);「基色」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二十九公里(10:33)。「一個是底璧王,一個是基德王」,「底璧」位於希伯侖西南方十八公里(10:38);「基德」南部山區中的一座城。「一個是何珥瑪王,一個是亞拉得王」,「何珥瑪」位於別是巴(15:28)的東面約八公里(申1:44);「亞拉得」位於別是巴的東北面約三十公里(民21:1)。「一個是立拿王,一個是亞杜蘭王」,「立拿」位於拉吉的東北面僅數公里處(10:29);「亞杜蘭」位於拉吉和希伯侖之間偏北。「一個是瑪基大王,一個是伯特利王」,「瑪基大」位於伯利恆西方約24公里;「伯特利」是舊約中一個重要城市,位於耶路撒冷北面約十七公里(7:2)。「一個是他普亞王,一個是希弗王」,「他普亞」位於伯特利正北面約二十餘公里的一座城。「希弗」位於多珥(11:2)。
 「一個是亞弗王,一個是拉沙侖王」,「亞弗」位於約帕的東北東方約18公里。「拉沙侖」位於迦密山以南的沙侖平原中。「一個是瑪頓王,一個是夏瑣王」,「瑪頓」位於加利利海西面約8公里(11:1);「夏瑣」是迦南北部一座防守堅固的大城,位於加利利海以北16公里。「一個是伸侖米侖王,一個是押煞王」,「伸侖米侖」位於米吉多北面約13公里。「押煞」位於伸侖的西方約16公里,靠近地中海海岸(11:1)。「一個是他納王,一個是米吉多王」,「他納」位於米吉多東南面約8公里;「米吉多」位於約念東南約12公里。「一個是基低斯王,一個是靠近迦密的約念王」,「基低斯」位於夏瑣以北約11公里;「迦密」主峰為迦密山的山脈,從亞柯灣的南岸起,延伸至多坍附近,全長約40公里;「約念」位於基順河的南岸。「一個是多珥山崗的多珥王,一個是吉甲的戈印王」,「多珥山崗」位於迦密山西麓的海邊,米吉多西面約25公里;「吉甲」與約書亞的總部所在地吉甲不同地點,此處的吉甲位於約帕的東北面約20公里。「一個是得撒王。共計三十一個王」。「得撒」位於示劍的東北面約11公里;這「三十一個王」,是約書亞帶領百姓在河西所擊殺的。表面上,河東的爭戰是在摩西的帶領下,河西的爭戰是在約書亞的帶領下,約書亞完成了摩西所開始的工作。但實際上,摩西是神的僕人,約書亞也是神的僕人,真正為百姓爭戰的乃是神自己。因摩西、約書亞和百姓完全順服神,才能經歷得勝、承受應許。同樣,神的百姓只有順服神、遵守聖約,才能長久享用神在聖約里的應許。為此,願我們今天也都要順服神、遵行神的話,我們就能得著、承受神在聖經里的應許!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5 17: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