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我還以為是我們昨天哭的不夠勁呢。」夏翊和冬梅都笑了,原來冬梅聽管家說哭出淚水就有賞錢,心想他喪事要辦七天,我們不粘親帶故的,哪能天天都流出眼淚來啊!想起小時圍著媽媽鍋台轉,一次不小心將辣椒水抹進了眼裡,那個淚水可是止不住的流,所以就找了塊布,預先用辣椒水浸泡一下帶進了成家。見有客人來弔祭,用那濕布往眼睛一擦,火辣辣的雙眼就流眼淚啦。哭靈時翊兒等男孩排在成家男孩之後,而冬梅、秋鳴排在成家女孩之後,冬梅的動作引起成家女孩的注意,休息時一詢問明了就裡,就給她父母講了,成家老爺正為哭喪因時間拉長,人人都哭乾眼淚沒了悲慟的感覺,不夠勁,顯不出孝心在發愁,這下可找到門道啦,給每個哭喪的人都發了一塊手帕,美其名曰哭帕。所以當中正派的人來時,整個靈堂里的大人小孩都是淚花橫流的悲慟情景,這齣戲演的太好、太逼真啦,成家老爺因此舉為孝廉,那可是當官的敲門磚啊,魏武帝曹操當官也就是從當孝廉后才開始的嘛,要不成家老爺會多給錢?
第三天,眾人一進成家大門又感覺到氣氛不一樣了,從上到下都緊繃著臉,就像欠了他們錢似的。翊兒讓冬梅向成家那姑娘打聽是怎麼回事,昨日臨走還高高興興的,怎麼一夜氣氛就變了呢?冬梅與那女孩很投緣、年齡也差不多,所以很快就知道了原因。原來今年推舉孝廉的名額只有一個,成家老爺被推舉上去后,還有好多在推舉之列的人便沒了希望,這些人便槍打出頭鳥挑起了成老爺的毛病。有的說成家祖父是被成老爺給氣死的,事緣成家祖父年紀大不能出外掙錢,呆在家裡又坐不住,就自己動手在後院搬石頭修路。殊不知成老爺擔心父親干這事累壞身體或砸了碰了,好事沒幹成反給全家添累贅,就派人跟著他不準干。一個要干、一個不讓干,雙方自免不了一些口舌。
後來他祖父似乎聽了話,白天呆在家裡閑著、睡著,直到一天晚上祖父不知何故倒斃在後院他修的石路上,大家才發現他是白天休息夜晚去幹活,他想臨走之前為家人做點好事作紀念的想法和行動根本就沒變過。
舉報的人說的有根有據,中正不得不信,便又將舉薦成家老爺為孝廉的事給撤了下來。成家老爺唉聲嘆氣,只說自己是出於好心孝敬父親,不讓他累倒了,沒想得出這個結果。還有什麼辦法呢?撤就撤了吧,作兒子把剩下的喪事辦好,要有子孫能在靈堂念念孝經,請祖父在天之靈能體察子孫孝敬的真情實意、保佑後代平平安安就好啦。
老爺要念孝經,可惜他的一子一女才跟翊兒、冬梅般大小,哪學過啊,就是老爺自己成天忙生意、忙管理郊外的田地,也沒認真念過幾句呀!老爺的女兒跟冬梅說,旁邊的秋鳴全聽著啦,秋鳴突然想起翊哥哥教大家認字的百家被,那裡面講的都是孝呵,天天念,人人都背得滾瓜爛熟啦。不知是不是他們說的孝經。於是就在那女孩面前念了起來:「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秋鳴旁若無人的背著,那成家女孩可聽傻啦,這比我小的妹妹還會念孝經呀!於是幾步跑去告訴她父母,成家老爺夫婦聞訊都來到靈堂,聽秋鳴背楊彥祖父寫在被上的文章。「啊,小妹妹,你從那裡學的這孝經啊?不簡單、不簡單,等會有人來,你就這樣背好嗎?」「這就是你們說的孝經呀!我們都會背啦!」馬隆聽了趕緊插嘴道。「真的?」成家老爺夫婦還有些不相信的注視著冬梅,冬梅點了點頭道:「我們全都會,都是跟我夏哥哥學的。」
成家上下聽此一說全都服啦,成老爺高興得雙手舉起仰天呼道:「老天有眼還我公道,謝謝父親的保佑,讓我們得到這群小孩的幫助。」從此一連五天成家兒女改排在翊兒、冬梅等人的後面,由翊兒領頭,一有人來弔唁,便在靈堂里背誦起孝經來。此事經人傳布,整個左鄰右舍都大為感動,人們議論道,說成老爺不孝,這可能嗎?連小娃娃都會背孝經啊。那中正聽聞后還有些不信,親自化妝前來查看。
聽著一群娃娃正念道:「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始終,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他看秋鳴才幾歲啊,怎也會背,就問道:「小姑娘幾歲啦?」秋鳴答:「三歲。」「哦!這麼小哇,你跟誰學的呀?」「跟我哥哥。」「誰是你哥哥呀?」「他就是。」中正順其所指來到翊兒面前問道:「小兄弟幾歲啦?」「九歲半。」「哦!也不大嘛,你是跟誰學的呀?」「跟爺爺。」中正信了,成家以孝治家,可是從他父親傳下來的遺風啊,說這樣的人家不孝,太說不過去啦。這中正哪知道翊兒說的爺爺可是指楊彥的祖父啊!
成家的喪事辦得別開生面,喪事辦完又傳來中正重新舉薦老爺為孝廉的好消息。成老爺子一高興,不但賞了好多吃的,每人還給了一兩銀子,把他們哭喪期間穿戴的那一身行頭,頭巾、孝衣、孝鞋等也送了給他們,而翊兒他們有了這些行頭又多了一條掙錢的渠道,幫人舉喪。回窩棚的路上,大家都稱讚秋鳴人小聰明,讓大家抓住機會掙了一筆大大的外快。秋鳴自然高興啦,因為她認自己同冬梅姐姐一樣,也成了有用的人啦。
洛陽城南門外有條人工開鑿的水渠,設計者很聰明,它既可用來灌溉、又可用來作洛陽的護城河,而沿著南門的渠道,還是當時洛陽城聞名的農貿集市,逢初一和十五兩場大集連開三天,四面八方的鄉民,賣菜賣蛋、賣雞賣鴨、賣豬賣羊,還賣各種山貨、乾貨、糧食、腌肉、農具、鍋瓢碗勺,真可謂五花八門,是城裡住戶採購農副產品的主要場地。翊兒一幫人靠著趕集幫工一路走來,自然不放過這個掙錢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