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日,賈充入大將軍府見司馬昭,將那勞軍之事詳細奏明。昭聞諸葛誕果然小覷自己,不由恨恨的道:「這廝居功自傲,以老賣老,我豈能留此心中大患讓其坐大。」充道:「這諸葛誕不知天高地厚,不但自比是魏之諸葛亮,且時以小恩小惠施與屬下兵士,至兩淮軍民,只知諸葛大將軍、而不知司馬大將軍,長此以往,軍心、民心均為其收買,到時想不讓其坐大怕也難了。」「如此說來,長痛不如短痛,非得趁其羽毛未豐將其除去不可。只是吾剛就大將軍不久,舉國上下極待安撫整治,尚驟然間又興兵開戰,是否有違民意啊?」「大將軍的擔心不無道理,可這又是上天給你的機會啊。你想想,當今天下庶民對皇室與大將軍的態度,無非分為三種。一是對大將軍忠心耿耿之臣民、二是仍死忠於魏皇帝室之人、三是在大將軍與皇室間舉棋未定之人。大將軍若能一舉蕩平心懷不貳之逆臣,在國人面前,盡顯大將軍指揮若定、將兵御帥的才能,出生入死、震懾敵膽的威風,令出如山、獎功罰過的誠信。那些觀望猶豫之人豈不望風歸順、心悅臣服?就是那些只忠皇室不忠大將軍之人,怕也只能心驚膽顛、苟且偷生、不敢再興風作浪了吧。大將軍,剷除諸葛誕不但去了國之大患,還能一舉樹威立德於國之庶民,這可是一舉兩得之事,不要輕易放棄啊!」
「好,聽汝之言,我心定矣。咱們不妨再按吾兄殺夏侯玄的謀略行事,你看如何?」「大將軍明斷,無需臣下再多言。我們不妨延宕一、二個月左右,待諸葛誕警惕之心鬆懈不備時,再一舉伺機發難。在這一、二個月里正好將兵馬、糧草等籌集而謀定待勢,不發則矣、一發必勝,是為萬全之策。」
兩個月後,司馬昭假皇帝詔令,曰諸葛誕鎮守兩淮功勛卓著是為國之棟樑,著升司空,即刻入京就職。兩淮軍事暫由揚州刺史樂綝代管云云。諸葛誕可比毋丘儉聰明多了,接得詔書,自知賈充禍起,豈能學夏侯玄投網自縛。思及毋丘儉起事腹背受敵是以失敗的前車之鑒,於是乾脆背魏投吳,學夏侯霸自求活路。
是夜,即帶兵來揚州會樂綝,自認上次救他一命,這次不會為司馬昭挑唆互斗罷。那知到了揚州,這樂綝是見也不好、不見也不好,最後採取高拽弔橋、關閉城門、置諸不理的態度。任那諸葛誕在城外呼喊連天,就是不朝面。心想,你就叫吧,不幾日司馬昭大軍一到,甚麼都解決了。誕候至夜晚氣的不行,趁著夜色,派了幾個心腹驍將,捨馬偷渡護城河,爬上牆頭殺了守城士兵,開城門大進,直衝樂綝官衙。樂綝突見諸葛誕進來,未及說話便被誕揮劍殺了。
兩淮兵變的消息不幾日便傳來,洛陽上下隨之噪動。司馬昭便在大將軍府會集群臣商議平叛之道。聽說要再次平叛,前來議事的文臣武將,個個都莫明興奮。在上次剿滅毋丘儉的戰事中,立功而獲升遷之人,嘗到過甜頭,這可是再升一步的機會。而上次沒分參與的人,見沾邊的都陞官,這次說甚麼也要往裡鑽。於是一片倒的即刻發兵兩淮平逆的聲音,便在大堂中嗡嗡。只有幾個像太尉司馬孚之類的幾朝元老,站在一旁唉聲嘆氣,這蜀吳未滅,內部骨肉自相殘殺,殺了一次不夠,還要殺兩次,這都中了什麼邪啊。隨著值日軍校一聲「大將軍到!」的口令,眾人才安靜下來。
只見司馬昭在世子司馬炎的陪同下,從後堂大步跨進,來到大將軍座前,威嚴地掃視群臣后,坐下道:「各位想已知悉諸葛誕罔顧朝廷恩典,擁兵叛亂投吳,今又得項城安東將軍陳騫快馬奏報,諸葛誕為打通十萬吳兵入淮道路,已夜襲揚州殺我揚州刺史樂綝。並連日驅使兩淮十萬屯民入壽春服役,賊焰囂熾、形勢危急。據此,吾已決定率軍親征,各位有何平叛良策妙計,可一一奏來。吾將秉承父兄遺風,立功者獎、有過者罰而決不食言。」昭剛言罷,一人便出班叫道:「諸葛誕狂妄自大,敢於投吳謀反,不過憑著一些小聰明而已,不才願領屬下軍馬,為大將軍先鋒,保證旗開得勝、讓其聞風喪膽。」眾人看時,卻是新升鎮南將軍的王基。王基話落,另一人又站了出來,「報大將軍,末將不才,也願率手下兗州兵馬為先鋒,為大將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包教逆賊死無葬身之地。」此人是新升兗州刺史的州泰。
堂下群臣一看,呵嗬!兩人上次平毋丘儉立功陞官還嫌不夠,這次又搶著再上啊!昭見狀笑道:「二位將軍勇氣可嘉,此次平叛,定教你二人再立功是了。」二人聽完喜孜孜退回班列。黃門侍郎鍾會出列奏道:「諸葛誕今次敢挾兩淮之兵與大將軍對抗,不外乎自持是魏之三朝重臣,在朝野素享清譽,故能以魏之忠臣,而矇騙兩淮忠於我魏國之屯民舉事。臣以為,大將軍掛帥親征,雖能挫其威而盡復兩淮失地,還不如讓皇上、太后也隨軍親征,令其魏之忠臣的謊言不攻自破,讓那些受騙、被裹脅之兩淮軍民,望風驚醒、棄賊歸順,豈不更收那事半功倍之效,望大將軍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