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律師業衡量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國律師總數連續7年增加10%

作者:testycp  於 2015-8-20 16: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律師業衡量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國律師總數連續7年增加10%
健全的法治社會,需要律師的保駕護航。198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國律師制度得到恢復重建。35年過去,中國律師事業與改革開放同步,見證著中國走向繁榮昌盛的歷史進程,切合了建設法治中國的時代呼喚。
健全法律法規,優化執業環境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深入推進,十幾年來,我國律師總人數從2002年的13.7萬發展到如今的27萬,連續7年以10%的速度增長。
作為中國特色主義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律師制度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依法治國的有力保障。從專職律師到兼職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法律援助律師、軍隊律師等多種類型律師,從一般律師事務所到金融、房地產、知識產權等專業化律師事務所和執業律師上千人的規模化、國際化律師事務所,律師業務在不斷細分,規模在不斷發展。
2007年,律師法在實施11年後首次修訂,從律師執業許可、律師執業權利和義務、執業監督管理及法律責任等諸多方面,對我國律師制度做出了進一步完善。
《律師執業管理辦法》《律師和律師事務所違法行為處罰辦法》《律師執業行為規範》……2008年以來,司法部和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先後制定出台了30多件覆蓋律師業務各領域、執業活動各環節的部頒規章、規範性文件和行業規範,標誌著一個以律師法為核心,相關規章文件為配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律師法律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中國律師邁入法制化、規範化的快車道。
為破解「會見難」「閱卷難」「調查取證難」等刑事辯護「三難」問題,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法機關密集發聲保障律師執業權利:
——最高法「四五改革綱要」提出,落實律師在庭審中發問、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針對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
——公安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框架意見提出,完善偵查階段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工作制度;
——2013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刑事訴訟法規定,除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等三類案件,偵查期間律師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查機關許可外,其他案件律師只要持律師執業證書等「三證」就能會見。
推動公平正義,護航法治建設
公平正義的法治社會,必定擁有人人尊法尚法的法治氛圍。而司法的公信力,建立在一個個具體的司法實踐之中。
2008年9月,呼格吉勒圖案再審代理律師苗立向最高人民法院書面建議儘快提審或者委託異地法院再審此案。2014年12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高院作出再審判決,宣告蒙冤19年的原審被告人呼格吉勒圖無罪。
廣大律師不僅通過訴訟活動保證司法公正,更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立法,直接推動社會的法治進程。
2011年5月,為推動「醉駕入刑」而奔走兩年的四川律師施傑欣慰地看到,他1年前向全國政協提交的《關於增加危險駕駛罪的建議》提案,在本月實施的刑法修正案(八)中終於成為現實。
「醉駕入刑」之前,我國刑法僅有處罰偏輕的「交通肇事罪」,醉駕、超速駕駛等行為不構成犯罪。2009年,施傑在代理一起醉駕致死案件中發現這個法律漏洞后,經過大量調查,於2010年「兩會」期間向全國政協提交了該提案。
「醉駕入刑」形成了強大威懾力。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刑法修正案(八)實施半年後,全國酒駕下降近五成。「作為一名律師,當法律規定和現實需求存在差異時,必須努力推動法律的進程。」當選為2011年法治人物的施傑說。
勞動合同法、物權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近年來,多部法律法規的立法、修訂,都凝結著律師界的專業意見和建議。2006年,全國律協刑事專業委員會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了30多萬字的《〈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律師建議稿與論證》。
服務國家戰略,助力經濟發展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的中國掀起一股「創業熱」。而素有「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之稱的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早在4年前便在北京律協主導下成立了法律服務團,致力於為中關村示範區建設營造優良的法治環境。服務團一方面為中關村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合同管理及「新三板」上市等法律服務,一方面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法律建議、法律諮詢。2013年,法律服務團調研形成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建設方案》被列入海淀區委區政府重點工作任務。
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讓中國企業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各地律師積極行動起來,有的在沿線國家開設分支機構,有的成立「一帶一路戰略關注組」,還有的致力於沿線國家地區的法律合作,為戰略的實施保駕護航。廣西律協陸續與越南、柬埔寨簽訂框架合作協議,並協助在東南亞投資的企業處理涉外法律糾紛;新疆律協以第四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及西部律師論壇為契機,引導律師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法律服務。
「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隨時面臨著國際規則的考驗。許多中國律師憑藉對世貿組織規則的深刻理解和過硬的國際法律功底,在「雙反」領域據理力爭,突破了許多國家的「貿易壁壘」,成功為中國企業挽回了巨額損失。
強化法律援助,創新社會管理
「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論述,為進一步深化律師在全面依法治國的作用指明了前景。
2004年,《法律援助條例》頒布實施,法律援助覆蓋面迅速擴大,許多農民工欠薪、殘疾人就業、老年人養老問題藉助法律援助得以成功解決。
「沒花一分錢律師就把案情分析清楚了,還給我指了條法律認可的明路,我心裡敞亮多了!」2015年5月,一位在北京市民政局信訪大廳接受了律師義務諮詢服務的上訪人高興地對記者說。
針對上訪群眾普遍「信訪不信法」的問題,2013年,北京市民政局讓律師進入信訪大廳「坐堂接訪」,幫助信訪者剖析訴求是否合法、合理,引導信訪群眾通過法律渠道依法處理相關問題,取得良好效果。
近年來,北京律協共組織3000餘名律師在新農村建設、拆遷改造等重點工作提供法律服務;7000餘名律師參與到基層人民調解組織之中;3000餘名律師參與涉法涉訴調處工作,為化解社會矛盾起到積極作用。
公平的社會離不開均等的公共服務。2009年起,司法部、全國律協等部門啟動「1+1」法律援助志願者和「同心·律師服務團」行動,選派優秀律師到中西部到律師資源嚴重不足的地區提供服務。截至2014年6月初,全國174個縣無律師問題已全部解決。
「律師既熟悉現行法律法規、司法程序、司法實踐,又廣泛紮根於社會生活,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職業優勢。」司法部副部長趙大程如是說。
律師業是一個國家法治程度的縮影,衡量著社會的文明進步。35年來,廣大中國律師身體力行地傳播法律,實踐法律,讓法治的種子在中國遍地生根。有理由相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下,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要力量的中國律師業將迎來發展黃金期,為實現公平正義的法治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更大影響力。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10: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