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 第一樂章

作者:lznl50709  於 2018-2-12 23: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品味經典|通用分類:音樂欣賞

貝多芬 第14鋼琴奏鳴曲 第一樂章

聆聽!聆聽!聆聽!

視譜聆聽!視譜聆聽!視譜聆聽!

 

貝多芬 第14鋼琴奏鳴曲 第一樂章
文章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特別說明:此文全部從網上複製摘抄編纂===

-----------------------------------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英語: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
作品27/2,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於1801年在匈牙利創作的獨奏鋼琴作品,
別稱「月光奏鳴曲」(英語:Moonlight Sonata、
德語:Mondscheinsonate)。
該作品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之一。


背景:
貝多芬將「月光奏鳴曲」
於1802年題獻給貝多芬的學生
裘莉塔·圭齊亞蒂(Giulietta Guicciardi),
據說貝多芬曾與她有過一段戀情。
但據稱,題獻給圭齊亞蒂
其實並非貝多芬的原意,
在該曲的創作過程中,
貝多芬並未考慮到圭齊亞蒂。
在亞歷山大·會德豐·泰勒
(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
所撰的《貝多芬的一生》(Life of Beethoven)
一書中表示,
貝多芬原本要題獻給圭齊亞蒂的作品
是《C大調輪舞曲 作品51/2》
(Rondo in G major, Op. 51, No. 2),
但該作品由於某些原因
已經題獻給里奇洛烏斯基(Lichnovský)伯爵夫人。
貝多芬於是在出版的最後一刻撰文,
將「月光奏鳴曲」改為題獻給圭齊亞蒂。


名字來源
該作品的首版被命名為「幻想曲式的奏鳴曲」
(義大利語: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
與貝多芬的前一首作品
《降E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 作品27/1》
(Piano Sonata No. 13 in E-flat major Op. 27, No. 1)

採用相同的標題。
而「月光」(英語:Moonlight Sonata)
一名來源於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
在1832年(貝多芬逝世5年後)
撰寫的一篇評論,
他將該曲第一樂章的朦朧氣氛
與琉森湖夜晚的月色相比。。
在此後十年間,
德國與英國出版物
普遍採用「月光奏鳴曲」作為該曲的標題。
該奏鳴曲在十九世紀後期
便以此標題聞名於世。
但許多批評家
對於「月光」標題所表達的浪漫性質表示反對。
他們認為「月光」這一標題很荒誕,
且會有將此作品誤導成葬禮進行曲之嫌。


據評論家費舍爾所說,
「月光」這個標題極具誤導性,
並非貝多芬本意。
他更指出貝多芬在手稿上
有對莫扎特《唐·喬望尼》的備註,
其中點明唐璜殺人後的音樂也是升C小調,
且與貝多芬作品的第一樂章有相近之處。


亦有人稱此樂曲
表達了對裘莉塔·圭齊亞蒂的愛意,
甚至稱後者即是所謂「不朽的愛人」。


而其他批評家
則表示接受「月光」這一稱呼,
認為這個名字令人回味,
而且與該曲自身所表達的含義相符。


後人根據「月光」的名字編纂出許多傳說,
其中一篇名為《月光曲》的文章
被收錄入中國大陸的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課本。


第一樂章的結構
貝多芬的手寫原稿還存在。

可是第一頁已不可考。
該作品由3個樂章組成:
1.遲延的柔板
2.小快板
3.激烈的急板
全長約20分鐘。


第一樂章
首樂章(遲延的柔板,Adagio sostenuto),
升c小調,二二拍,十分粗糙的奏鳴曲式
(其第二主題並非在屬調上,
而是在不相關的b小調上)。
樂章以左手的八度音和右手的三連音琶音開頭,
漸漸引入右手旋律;
同時,右手的三連音固定節奏型依然不停,
一直貫穿全曲。
力度非常弱,多標註有「pp(很弱)」,
最響處也不過是「mf(中強)」。
該樂章時長約6分鐘。
該樂章氣氛沉著、朦朧、有著靜想的意味,
令人印象深刻。


柏遼茲評論說:
「這是人類語言所不能描述的詩篇。」
他亦將右手的旋律稱為「追悼」,
這與「月光」的解讀大相徑庭。
即便在貝多芬的時代,該樂章也享有盛名,
甚至到了令貝多芬煩惱的地步——
他對自己的學生卡爾·車爾尼說:
「我絕對寫過更好的東西。」
=======特別說明:此文全部從網上複製摘抄編纂===
===============================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1. Adagio sostenuto)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
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
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
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
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
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
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
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
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
樂曲一開始,

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
四小節后,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
它細緻而沉靜,略帶些憂鬱。
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
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
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

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
隨後,進入第三段,
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
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
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
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
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
「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
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
以及湖面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以後,
出版社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
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
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
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
第一次戀愛失敗后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
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
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
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
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
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
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
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
但到1802年初,
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
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
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繫起來,
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
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鬱、哀訴和痛哭。
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
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
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圭查蒂熱戀的時候,
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
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
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

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
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
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
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
「……從遠處、遠處,
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
有一些聲音是憂鬱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
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特別說明:此文全部從網上複製摘抄編纂===

《月光曲》
義務教育課程試驗標準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

課本第二十六課《月光曲》一文,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月光曲」為標題

杜撰的一個動人「故事」。
有一年秋天,
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
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
一天夜晚,
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
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
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
屋子裡有人在談話。
一個姑娘說∶
「這首曲子多難彈啊!
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
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一個男的說∶
「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
姑娘說∶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裡,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
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

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
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
「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
貝多芬說∶
「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
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
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
「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
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
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
他好像面對著大海,
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
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
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
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
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
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
課文賞析:
開始部分只是敘述一件事,
同時表現貝多芬悠閑的心情,讀起來語氣平和;
而後面部分,
寫的則是一種優美的意境和兄妹倆的想像,
其情景由靜而動,語氣、語速自然隨之發生很大變化。
用具體句子來說,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
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
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這幾句話,表現的是那種朦朧的美,
再想像一下當時人物的心情應該很平和,
讀起來,聲音輕柔,語速稍慢,語氣變化不大。
讀到「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驟然加速,語調起伏變化很大,

突出海面上波濤洶湧的樣子,
而至「她彷彿也看到了,

看到了她從沒看到過的景象,
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大海。」
語速又再次減慢,

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後面要停頓,
「波濤洶湧的大海」速度更慢,
但每個字都極其有力,
以表現出兄妹倆陶醉在樂曲中的心情。


直到現在,
仍有許多人把上面這個優美感人的傳說
與事實本身等同起來,
實際上,據音樂史學家研究,
貝多芬從未有此經歷。
他的《#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標題,
是由於音樂評論家萊爾施塔伯認為,
此曲的開頭讓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
精明的出版社
即以「月光曲」為標題
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
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
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因此,在第一樂章中,
那支嘆息的主題融人了他的憂鬱的思緒。
有人曾藉助想象力解釋了這個樂章說:
「第一樂章猶如月之初升,充滿希望,
但被浮雲所掩,萬影俱逝,令人悲從中來」。
===========================
第二樂章是個小快板。
作為過渡性樂章,
音樂情緒趨於柔和溫馨,
像是回憶昔日的甜夢,
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
樂章中的兩個音樂主題彷彿是撫慰著創傷的心靈。
舒緩的過渡樂章會使人產生平靜的月夜之感受。
不過,這皓月般的恬靜
不過是貝多芬洶湧的心海中的短暫的憩息。

第三樂章如潮湧來,
猛獅般的貝多芬又躍現在急馳奔突的黑白琴鍵之上。
如果說,第二樂章正如李斯特評淪的那樣:
「它是兩座懸崖中的一朵小花」,
那麼,終曲樂章就是從萬丈懸崖上狂瀉直下的洪水。
激動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勢如暴風驟雨,融進了憤懣、申訴與抗爭。
坎坷的際遇給以貝多芬的,不是嘆息和屈從,而是搏擊與爭鬥。
這個樂章有兩個對比性主題,
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構成向;
上衝擊的樂句,顯示了堅強的力;
後者旋律優美,音調清麗,充滿了對信念的憧憬與希冀。
兩個主題或交織、或對比、或發展、或重現,
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濤洶湧,難以止息。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
其時正是古鋼琴向現代鋼琴發展轉變時期,
由於此曲第一樂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鋼琴所能企及,
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適用於鋼琴演奏的作品。


===特別說明:此文全部從網上複製摘抄編纂===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誌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0: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