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國華人參政者自述:華裔參與投票熱情不高

作者:紐約代偉  於 2015-8-15 18: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美國華人政治萬象|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美國華人參政者自述:華裔參與投票熱情不高

【紐約代偉】整理/轉發


      作者簡介:龔小夏,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碩士,哈佛大學社會學系博士。作者長期在美國從事教學、研究、媒體工作,熟悉美國政府各個部門以及民間機構的運作,並多次親身參加各級政治競選活動,對美國選舉政治的具體操作有深入的了解。現居美國首都華盛頓。2009年11月初剛剛參加完弗吉尼亞州議會議員的選舉,寫了這篇引人深思的文章。。。


      中國網2009年11月16日訊 在奧巴馬當選之後,華人參政這個話題在國內和海外的中文媒體中一時間忽然熱門起來。兩位華裔入閣,趙美心在特別選舉中當選國會議員,都被認為是華人參政熱情高漲的表現。


  我剛剛從弗吉尼亞州議會的選舉中敗陣下來,對少數族裔參政的狀況頗有一些親身的體會。我所在的是本州第四十六選區,歷來被認為是所謂「八十:二十選區」,也就是百分之八十的民主黨,百分之二十的共和黨。作為共和黨在這裡選舉幾乎沒有獲勝的希望。去年總統大選,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在本區內只獲得了二十七個百分點。今年我獲得了超過百分之三十六,是共和黨人自里根時代以來就沒有見過的戰績。


  從選票分析上看,我獲得的額外票數,主要來自於移民,特別是非洲裔的移民——來自於衣索比亞、蘇丹、索馬利亞、迦納等國。原來以為會因為我的亞裔身份而更多投入的亞裔移民特別是華裔移民的投票率並沒有很大的增加。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在美國,一個群體或者族裔參政能力的體現,首先在於其投票率,其次才在於有多少屬於該群體的成員當選或者得到政府任命。後者往往只是前者的結果。一個族裔再人多勢眾,如果到了投票的時候不出來,那麼民選官員就不覺得自己有義務去傾聽這個族裔的聲音,所以美國人都知道「民主制度就是投票時要到場」這句話。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要做到卻非常不容易。大多數人對總統選舉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投票時也會到場,但是對於形形色色的地方選舉就會摸不著頭腦。比如我所在的弗吉尼亞州菲爾法克斯郡(Fairfax Co.),從總統到議員到校董會,一共有八十個人需要選民投票通過,而且年年都會有不止一次的選舉。有許多選舉——尤其是突然舉行的特別選舉——投票率往往只有百分之三至五的樣子。


  其實對於選民個人的利益來說,地方選舉的重要性往往要大於聯邦選舉。地方選舉的結果會決定房地產的稅收、其它地方稅率、學校教育的質量、道路維修狀況等等。投票率低的少數族裔的聲音在這些決定里得不到反映,結果經常是利益受到損害。比如我們附近在加寬一條高速公路,道路兩旁有富裕的白人區和貧窮的少數族裔居住區。白人的街區組織了強大的反對力量,最後地方政府將道路劃到了貧窮的區域裡面。受到影響的屋主都必須搬家。

  相比有長期組織傳統的白人和黑人社區,華裔對地方政治的參與非常少。除了「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習慣之外,華裔社區也分成了許多互不往來的小團體。大陸人、台灣人、香港人、老華僑,各自有自己的社團,許多人儘管加入了美國籍多年,也受過良好的美國教育,還自認為首先是中國人,其次才是美國人。這不僅導致華裔難以凝成一股左右政治的力量,也使得政壇人物即使有心要傾聽華裔的聲音,也不知道從何開始。一不小心,還要得罪了其他華裔群體的選民。


  華裔要在美國政治中發揮影響,首先必須採取積極的介入態度。各個華裔團體應該相互協調,求同存異,找出自己最重要的共同利益,之後以財力和人力去支持自己的候選人——無論這個候選人屬於什麼種族。這種情況,最近幾年在華裔集中的地區已經開始出現。候選人到華裔社區去訪問、去募捐的情況也日益普遍。然而,與許多少數族裔比較,華裔的參與率依然太低,這實在是令人比較遺憾的現象。(龔力)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8 22: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