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日本首相安倍領著84家日企、兜里揣著300億美元親自跑去非洲辦了「第六屆非洲開發會議(TICAD)」,準備和非洲談生意。主持會議的肯亞總統肯亞塔卻沒給安倍面子,口誤將「日本」說成了「中國」,安倍只能尷尬地笑笑說「沒關係」(內心估計是:完了,這錢算是白花了……)
肯亞總統:什麼,這錢不是中國來的呀?世界上居然還有跟中國一樣喜歡援助我們的國家?(說習慣了,不好意思啊)
或許肯亞是在暗示日本:去年中國在南非給了600億,你覺得300億夠了嗎?
也許人家只是預見了日本立省的未來呢(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肯亞很貫徹落實)。
建議懂日語的網友去日本網上發言:本國經濟已如此糟糕,政府怎麼還花這麼多錢投資非洲,為什麼不投資教育?為什麼不投資養老保險?不考慮北海道的孩子……
最有可能的也許是:肯亞分不太清亞洲人的長相……
肯亞:你們亞洲人看起來都差不多樣子。
安倍:沒關係,你們也是。
比如臉盲的秘魯民眾,常年把日裔女總統候選人藤井慶子叫做「中國人」(都是黑頭髮黃皮膚,傻傻分不清楚)。
可是民眾分不清就算了,領導人說錯就有點說不過去了。2013年6月,法國總統奧朗德訪問日本,在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時出現口誤,本來希望就2013年1月發生的阿爾及利亞人質事件向10名日本受害者家屬和日本民眾表示同情,卻說成了:「法國人民向中國人民表示慰問」(這是稿子忘了改國名了吧,現在都沒有崗前培訓了嗎?)。
不過安倍自己也曾口誤過,應該可以理解肯亞總統的心情。2012年,剛剛贏得日本眾議院選舉的安倍和奧巴馬舉行電話會談,兩人一致強調要繼續強化日美同盟。不料這邊奧巴馬剛放下電話,那邊安倍就說,我剛剛和「布希總統」通話……
可能因為此前安倍擔任日本首相的時候,美國總統還是小布希,再次當選后還沒適應變化。
(喂,爸爸你都不認識了嗎?)
也許是日本人英語太差,當年菅直人擔任日本首相期間也出過岔子。2010年在加拿大G8峰會上,菅直人把李明博和梅德韋傑夫的名字都叫錯了,與印度即印度尼西亞領導人會談時,還把「emerging country」(新興國),卻吐出「emergency company」(緊急公司)。這英語,估計是體育老師教的吧……
不過當年出席峰會的那屆領導人好像不太行,但是奧巴馬一看就是老戲骨,在記者會上叫不出菅直人的姓名發音(Kan Naodo),直接用「新首相」稱呼菅直人(不愧是靠演講贏得選舉的男人)。
誰叫你們當時首相換得這麼勤,名字還都這麼難記。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就算奧巴馬經驗再豐富還是有失誤的時候。2012年,奧巴馬出訪緬甸並會見了民盟領導人昂山素季和總統吳登盛,可惜奧巴馬從頭到尾都沒把他們的名字叫對過,一直稱呼「昂山素季」為「昂揚素季」,稱「吳登盛」為「盛總統」。
與昂山素季會晤結束后,奧巴馬臨走前擁抱並親吻了昂山素季,舉動過分親昵好像讓昂山素季有點尷尬。
2013年,奧巴馬又在G8峰會上三次叫錯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的名字。目睹全過程的路人表示,這位財政大臣「看上去似乎受到強烈打擊」,臉都紅了。
畢竟被叫錯一次已經夠糟糕了,叫錯三次簡直不可思議。
要說口誤,小布希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因為老是說錯話,美國人甚至還給小布希造了一個新詞:Bushism(布希體),諷刺他在公開講話中頻繁出現的非常規單次、短語、用詞不當、表述錯誤、語法錯誤(這,當初怎麼考上大學的……)
比如2004年8月30日,小布希參加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今日秀」節目:
記者:總統先生,我們能打贏這場(反恐)戰爭嗎?
小布希:嗯,我覺得贏不了。
意識到錯誤后,小布希第二天趕緊澄清:我們能贏,能贏,放心。
還比如:「這並非鑒於美國和美洲之間的密切關係。」(澹難道美國不是美洲的嗎?自己和自己哪兒來的密切關係?)
不過布希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自己(不然呢?),甚至自嘲道:「有人覺得,我母親參加文學慈善事業,是出於沒教好我的愧疚感。」
不過這些口誤和希拉里比起來,都不算什麼。今年8月5日,希拉里在華盛頓演講時,竟然把川普說成了「我的丈夫」:「 我希望你們把我提出的執政綱領同我的丈夫……我的對手談論的內容進行對比」,現場記者露出了默契的笑容(一不小心,柯林頓就綠了。)
川普:我老婆那麼漂亮,你占我便宜!
根據弗洛伊德理論,一切口誤都是潛意識的反應。
以一頭亂髮和口無遮攔的大嘴聞名的鮑里斯・約翰遜,今年剛當上外交大臣就犯了重要口誤:把剛剛發生未遂軍事政變的土耳其說成了埃及(看來在歐美人眼裡,除了西方以外的地方,還真的都長得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