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要忘記甲午戰爭的教訓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很長時間無法平息。不得已,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政府給予援助,而日本獲悉這一消息后,格外積極鼓勵中國政府向朝鮮派兵。
中國政府沒有意識到日本的用意,或者說中國政府沒有惡意猜測日本人的目的。中國政府自認為只是在履行宗主國責任向朝鮮派兵平息動蕩,不料這個簡單的行動中了日本的奸計。
當中國軍隊抵達朝鮮時,日本參照十年前伊藤博文與李鴻章的約定,也向朝鮮派兵,而且規模巨大,持續不斷。中國方面發現苗頭不對,動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但是日本有備而來,根本不再理睬中國的動議。日本政府此時的目標就是要借這個機會大打出手,一舉驅除中國在朝鮮的勢力。
東學黨起義平息后,日本軍隊並沒有在朝鮮繼續留駐的理由。但是日本人此時節外生枝,向中國政府提議兩國攜手,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日本的目標就是不撤兵,他們很清楚中國政府不會答應這樣的要求,但他們可以借著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騙國際社會,擺脫自己在國際上的困境,以「改革朝鮮內政」獲取國際社會的認同。
日本「中日兩國共改朝政」動議畢竟在道義上略高一籌。因此,日本政府根本不擔心國際社會壓力,更不擔心中國政府。6月22日,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向中國駐日公使汪鳳藻提交一份備忘錄,對中方拒絕「共改朝政」深表遺憾,表示日本不會因為中國的拒絕而放棄這項動議,在朝鮮內政改革完成前,更不會撤退駐紮在朝鮮的軍隊。這份外交照會後來被稱為「第一次對華絕交書」。中日兩國在朝鮮問題上各行其是,衝突幾率越來越高。
既然對華絕交了,日方當然不再顧及中方態度,日本開始向朝鮮大規模用兵,並著手單方面制定「朝鮮內政改革方案」。朝鮮事務主導權因這個細微變動漸漸向日本方面傾斜。
日本的挑釁激起中國內部相當不滿。一些力主向日本強硬的人不斷向朝廷施加壓力,請求強硬以對。6月25日,朝廷告訴李鴻章,口舌之爭無濟於事,日本大規模向朝鮮用兵,使半島形勢日趨惡化。究應如何處置,還望儘早拿出辦法。
根據指示,李鴻章有一詳細稟報。他仔細分析中日軍事實力,以為海上交鋒恐非勝算, 陸地上的軍事行動,如果沒有大規模用兵的計劃也很難成功。即便大舉用兵可以扭轉局面,但李鴻章依然認為不應輕啟釁端。他詳細列舉北洋海軍裝備,強調堪備海戰的戰艦隻有八艘,其餘船艦隻能供運輸、練習而已。最近數年,部議停購船械,未能續添,而日本每年必添鐵快新船一二艘,海上交鋒北洋絕對處於劣勢,並無勝算。
至於陸路,李鴻章說,沿海各軍將領久經戰陣,器械精利,操演純熟。然合計不過兩萬人,分佈直隸、山東、奉天三省海口扼守炮台,兵力本不為厚。如果讓他們出境援朝抗倭, 必須抽調大規模主力,而大規模主力一經抽調,則處處空虛,轉慮為敵所乘,有妨大局。
李鴻章建議從兩個方面準備:一、如果一定要在朝鮮問題上懲處日本,那麼就應該認真準備,假以時日,籌集足夠經費,添置必備裝備,大規模擴充軍力,戰則必勝,不打無把握之仗。二、建議朝廷還是謹慎考慮,不要輕啟邊釁,否則後患無窮。
避免衝突是理性的,只是不管是朝廷內部,還是前線軍人,似乎都還死守傳統宗藩理論,依然將朝鮮想象為中國的藩國,以為日本對朝鮮的干預就是對大清的蔑視。他們不知道時移勢易,大清不再是過去的大清,日本不再是過去的倭寇,朝鮮也不再是過去的藩國。然而他們保護藩國的呼籲非常誘人。7月12日,御史張仲炘等聯名上疏,從檢討中法戰爭失誤始,歸結為必須與日本在朝鮮一決勝負,因為朝鮮與東三省壤地相接,為我國家必爭之地,日本窺伺,俄國垂涎,英國虎視。今日「我大清」不粉碎日本野心,東北亞亂局勢必給「我大清」帶來無窮後患。
愛國主義、國家利益是最好的說辭,日本大規模用兵也給中國留下了這樣的機會。其實,日本本來就期待中國同樣向朝鮮用兵,只有這樣才能為日本找到軍事行動的正當理由。
日本大規模軍事行動嚴重刺激了中國。7月14日,朝廷指示李鴻章改變原來思路,積極籌備,向朝鮮發兵。李鴻章根據指示,調整布局,抽調精兵開赴朝鮮。
成歡驛之戰,清軍損失兩百多人,並不算多。但這一戰卻使清軍問題暴露無遺,失敗主義情緒此後一直在清軍中瀰漫。相反,日軍卻通過牛刀小試,贏得了先機,振奮了軍心
7月21日下午,滿載清軍和武器彈藥的「愛仁」號從天津大沽開行。第二天傍晚,「飛瓊」號離港。第三天,也就是7月23日晚,「高升」號從大沽啟程。北洋海軍副將方伯謙率「濟遠」、「廣乙」、「威遠」三艦護航。25日,日本不宣而戰,襲擊「濟遠」、「廣乙」,悍然擊沉「高升」號運兵船,一千多名清軍官兵命喪大海。
「高升」號沉沒,標誌著甲午戰爭爆發。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發布宣戰詔書,相互指責。
中國已進入朝鮮境內的軍隊主要駐紮在牙山一帶,有兩千多人,指揮官為葉志超、聶士成。當他們發現牙山可能將成為日軍進攻對象時,突然感到牙山其實為「軍事絕地」,易攻難守,不宜久留。於是他們主動調整部署,由聶士成將主力撤至成歡驛。
對於清軍的行動,日軍密切跟蹤,悄然完成對成歡驛的包圍。28日拂曉,日軍突然發動進攻。經幾個小時激戰,日軍佔領成歡驛,聶士成率眾突圍,向平壤集結。
成歡驛之戰,清軍損失兩百多人,並不算多。但這一戰卻使清軍問題暴露無遺,失敗主義情緒此後一直在清軍中瀰漫。相反,日軍卻通過牛刀小試,贏得了先機,振奮了軍心。
進入9月,日軍分批進逼平壤,逐步完成對平壤的包圍,切斷清軍退路。9月12日,日軍分東西兩路向平壤發動大規模進攻,清軍將領馬玉崑、左寶貴、衛汝貴等率部奮力抵抗,戰鬥至15日,雙方互有死傷。
平壤戰役是甲午戰爭中近乎惟一的亮點,但終因日軍死死圍困,清軍有全軍覆滅之虞。平壤戰地最高統帥葉志超與諸軍統領商量,決定放棄平壤,保存實力。結果,兵潰如山倒,後撤的清軍猶如驚弓之鳥,一潰千里,聞風而逃,退守中國境內,整個朝鮮隨之成為日人囊中之物,甲午戰爭陸路部分就此結束。剩下的,就是海軍。
兩天後,9月17日上午十時,中日海軍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水域狹路相逢。
十二時五十分,兩國艦隊相距差不多五千米時,日艦第一游擊隊突然左轉,直奔北洋艦隊右翼。猶豫片刻,北洋旗艦「定遠」艦終於發出黃海海戰第一炮。三分鐘后,日本聯合艦隊「松島」號發炮還擊,旗艦「定遠」主桅中彈,信號索具被摧毀,整個北洋艦隊指揮系統在第一時間陷入癱瘓,海軍提督丁汝昌身負重傷,指揮系統徹底失靈,此後各戰艦基本上各自為戰,激戰五個小時,至下午五時許,「經遠」艦被擊沉,北洋主力損失殆盡,戰鬥結束。
是役,為甲午戰爭轉折點。北洋海軍「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五艘軍艦或被擊沉,或被擊毀。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艦受重傷。清軍死傷千餘,日軍死傷六百。此後,北洋戰艦退守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不再出戰,黃海制海權,以及中國門戶,均落入日軍手中。
此後,日軍乘勝追擊,大本營分兵南北兩路登陸作戰,試圖劍指北京,威逼清政府簽訂城下之盟。中國軍隊雖然也有頑強抵抗,但始終無法有效遏制日軍強勢進攻,轉敗為勝的希望越來越渺茫。1895年2月11日夜,被圍困在劉公島很長時間的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吞食鴉片自殺。劉步蟾、張文宣等將領也在此前後自盡身亡。
丁汝昌自殺后,美籍洋員浩威提議守島將士借用丁汝昌的名義投降。2月14日下午,雙方將領簽署投降書。17日,日軍開進威海港,清政府傾三十年國家財力營建的北洋海軍,一度號稱「亞洲第一」,甚至世界第六或第八,至此全軍覆沒,成為歷史陳跡。
山東半島淪陷,使京畿門戶洞開,日軍長驅直入進逼京師的危險大增,這是清廷建政中原兩百多年以來最擔心的事情。因而威海之戰是甲午戰爭巨大轉折點,先前的清廷即便在朝鮮陸地、大東溝海戰連續失敗,但只要本土防線不被突破,日軍不大規模登陸作戰,京師不受戰爭影響,戰爭總能支撐下去。現在,京師門戶洞開,清廷終於在現實面前醒悟,終於知道李鴻章為什麼在戰前反覆告誡不要輕啟戰端的理由了。隨後,清政府的選擇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求和,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凱「帝制自為」, 在二十年時間裡中國走過了西方國家諸如法國差不多兩百年的歷史。這種欲速則不達的惶惑感、毀滅感、緊迫感,其實都來自甲午戰爭。
一場甲午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讓之前三十多年中國的和平發展走向終結,也讓因「同光中興」而恢復的自信經這場戰爭的打擊而喪失殆盡。中國走向何處?又一次擺在了中國人的面前。此後,中國在維新、新政、革命、共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變化越來越快。孫中山、嚴復、康有為、梁啟超、袁世凱、張謇等一大批政治新秀相繼出場,稍後的中國,由他們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歷史大劇,循序漸進的洋務新政就此終止,近代中國的政治激進主義漸漸成為思想主流,一浪高過一浪。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凱「帝制自為」, 在二十年時間裡中國走過了西方國家諸如法國差不多兩百年的歷史。這種欲速則不達的惶惑感、毀滅感、緊迫感,其實都來自甲午戰爭。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