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七十年後評論湯恩伯指揮的上海防守戰打得像個樣子

作者:bobzhou  於 2022-6-18 21: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七十年後評論湯恩伯指揮的上海防守戰打得像個樣子

19493月解放軍進行的渡江戰役,大多數國軍部隊都是不戰而敗退。

4月上旬,解放軍已經佔領江蘇、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區,上海周邊的城市,蘇州、杭州、崑山,嘉興,國軍都已經失守。

上海從一個城市來看,國軍的軍事態勢是三面被包圍,一面臨海。

上海戰役全局來看,國軍的戰略地位是三面圍海,一面臨湖(太湖)。

從軍事上看,上海戰役對國軍來說,已經處於『背水一戰』。

三年的內戰,國軍堅守的城市,幾乎都是一戰而潰,地方守軍的防守戰很少能夠堅持幾天的。從濟南戰役開始,解放軍已經有比較完善的攻城武力配置,而且往往是以幾倍以上的兵力發起進攻。一個一個城市的失陷,國軍的大多數部隊已經軍心不穩失去鬥志。

 

在這樣的形勢下,湯恩伯受命堅守上海六個月。

4月初,國防部召開上海戰役命令執行第一次討論會,由顧祝同主持,會上由國防部作戰廳廳長蔡某帶頭反對25國軍堅守上海,會議不歡而散,湯恩伯表示,不願意守上海的將領都請自便,湯某一人承擔堅守責任。

 

現在上海戰役已經是過去七十年的歷史,現在回過頭來看湯恩伯指揮的防守戰到底打得如何。

 

可以先看一看一些參加上海戰役的解放軍指戰員的回憶和評論。

這是紀念上海解放70周年專門出版的書中,解放軍指戰員描寫的上海戰役中的戰況。這是實實在在,確確切切的上海戰役戰況。

外圍戰的十二天,解放軍是確確實實沒有能夠突破國軍的防線,而傷亡慘重。

 



 

為什麼湯恩伯指揮的防守戰卻實是打得像個樣子。

首先,執行命令是軍人的最根本的職責。現在回過頭來看,上海戰役參戰的國軍是堅決執行了上級指揮的命令。從湯恩伯執行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的命令,以下將領是一級一級不折不扣的執行了命令,並將命令執行到底。

19494月,還有多少國軍的部隊能夠忠心耿耿執行上級的命令,但是上海戰役參戰的國軍是堅決執行了命令,這是上海戰役參戰的國軍能夠打出個樣子的根本原因。

 

1949 4 月末5月初,蔣介石在上海復興島連續三批召集團長以上軍官的講話中說得很明白。他說:「問題是國際同題,不是我們一國所能解決的,要解決必須依靠整個國際力量。但目前盟國關國要求我們給他一個準備時間,這個時間也不會太長,只希望我們在遠東戰場打一年。因此我要求你們在上海打6 個月,就算你們完成了任務,那時我們二線兵團建成了,就可以把你們換下去休息。」

 

幾天後,湯恩伯對交警講話說:「總裁指示我們要決心堅守上海6個月,上海是個國際都市,非常重要,只要我們能把上海保住半年,美國就會直接來援助我們,那時如果第蘭次世界大戰起來,就可整個解決國際的問題,中國的問題也就可以一起解決了。」

 

看來,蔣介石、湯恩伯自己也不相信這些話是有確實的根據。

但是在當時的形勢下,為了爭取時間轉移物資到台灣,必須堅守上海一段時間。尤其重要的是,為了爭取國際上的,尤其是美國的支持和同情,只有堅守上海一段時間以觀後效。

 

李宗仁作為代總統,在這方面與蔣介石是難得有的相同看法,李宗仁在4月上旬在「作戰訓練班」講話時說:「守上海與抗日戰爭比較,優勢在我們這一邊,大家回憶一下,八一三戰爭爆發后,日本以其海空軍優勢,傾其全力,想在很短的時間內佔領上海,迫我們訂城下之盟,結果我們守了三個月,日本損兵折將,沒有達到目的。今天的情況和那時相反,我們有海空軍,從這個事實看來,我們要在上海守6個月到1 年是不成問題的。大家應該記得,當時,八十八師的一個副團長謝晉元帶一營人守四行倉庫,僅僅一個據點,日本人就對他沒有辦法,我希望你們都像謝晉元。」

 

很清楚,上海戰役要求參戰的國軍能夠『堅守上海6個月』。

 

為了守住上海,蔣介石調整加強了作戰指揮機構和防守力量。19493月,以湯恩伯為總司令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由南京遷至上海,直接指揮淞滬防務。4月,成立了由石覺任司令的淞滬防衛司令部,負責淞滬守備指揮。原淞滬警備司令部,仍由陳大慶任司令,負責市區警備。上海的守備兵力有:原駐守上海的第三十七軍、五十二軍、七十五軍,憲兵1個團,工兵2個團,裝甲兵3個團,炮兵7個團,輜重兵2個團,通訊兵2個團,交警7個總隊,保警2個總隊;從江陰東西地段江防撤至上海的第二十一軍、一二三軍、五十一軍、五十四軍和第九十九師,以及從浙東調至上海的第十二軍。此外,海軍第一軍區有各種艦艇30余艘,空軍4個大隊,飛機130余架。也就是說,在上海擔任防禦作戰的國民黨軍隊共8個軍20余萬人。

 

湯恩伯根據蔣介石防守上海的意圖,確定的守備方針是:以陸、海、空軍協同作戰,堅守市郊,屏障市區,鞏固吳淞,確保海上退路,機動使用江灣、龍華機場,維護空中通道。

 

其實從當年的1月份開始,國軍就將上海地區多年經營的防禦體系作了進一步的完善。

國軍趕築了外圍陣地、主陣地、市區核心陣地3道防禦工事。

外圍陣地國軍建築鋼筋水泥碉堡4000余座,連同各種碉堡合計萬餘座之多,互相呼應。同時,碉堡周圍還有蛛網式外壕、鐵絲網、電網、布雷場、鹿砦等副防禦設施7道至10道之多。

其外圍陣地在浦西以瀏河、嘉定、南翔、華漕、七寶、華涇為一線;浦東以川沙、北蔡為一線。

主陣地浦西方面,北起獅子林,向南經羅店、綠楊橋、北新涇、虹橋、龍華至黃浦江邊;浦東方面,北起高橋向南經高行、慶寧寺、洋涇、塘橋、楊思至黃浦江邊。

核心陣地則利用堅固高大的建築結合街道碉堡工事分別構成抵抗據點,蘇州河南有國際飯店、滙豐銀行、海關大樓、永安公司、大新公司、市府大樓等,蘇州河北有百老匯大廈、北站大樓、國防醫院、四行倉庫、提籃橋監獄、原警備司令部大廈等,共32處,並以國際飯店和百老匯大廈分別作為蘇州河南北兩個指揮中心。所有這些陣地既有綿密的火力網,又有縱橫的交通網;既有完整的防禦面,又有較大的防禦縱深。

為了嚴密控制部隊,湯恩伯在南京解放的第二天發布了戰令:

一、為救世救人自救救國而戰。二、為民族獨立、政治民主、生活自由而戰。三、確守淞滬復興基地是我們的神聖任務。四、發揮鐵的意志、正義的力量粉碎暴力。五、堅決完成任務,放棄陣地者處死。六、確實掌握部隊,混亂作戰秩序者處死。七、確守戰鬥崗位,擅離職守者處死。入、隨時保證行動之迅速準確,遲疑畏縮者處死。九、確守愛民軍紀,擾害人民者處死。十、絕對服從命令,自由行動者處死。十一、忠黨愛國堅定信心,造謠惑眾者處死。

 

我們從軍事上看上海戰役國軍防守戰是有可圈可點處。

 

渡江戰役的勝利,解放軍指戰員都認為國軍已經不堪一擊,都認為以後只是走路追擊逃跑的國軍了。

上海戰役的解放軍先頭部隊萬萬沒有想到,國軍會有如此強烈的陣地阻擊戰。

當時解放軍面對遍布上海外圍的3,000個美式碉堡、4,000個鋼筋水泥永備工事、一萬多野戰衛星工事及兩萬多顆地雷,可以說是『硬骨頭難啃』了。

解放軍對國軍的外圍陣地戰,整整打了七天也沒有突破。

 

過去一直宣傳的說法是;『上海戰役一開始,第三野戰軍總指揮粟裕指揮下轄第九、第十兵團共42萬人採用了雙層鉗形攻擊的方法合圍國軍,第三野戰軍採取各種策略,將市區的守軍調到了外圍,從而逐步殲滅,隨後,解放軍採取多路「快速躍進、勇猛穿插、迂迴包圍」的戰術,從西、南兩側,向市區突進,將國軍分割包圍在街巷之中。』

 

第三野戰軍採取各種策略,將市區的守軍調到了外圍,從而逐步殲滅』,這個『將市區的守軍調到了外圍』,不知道是怎麼調的,而『從而逐步殲滅』,這就是打了七天的原因了。

 

解放軍的回憶中,是這樣描寫的;『三天的激戰,我軍傷亡8000餘人。接報后,三野於16日下達了《淞滬作戰的戰術指示》,要求各部加強戰場偵察,特彆強調要糾正集團進攻的方式,善用小群攻擊戰術,用炸藥來軟化敵人的鋼筋水泥工事,以錐形隊形力求打開口子,由缺口楔入敵之縱深。前線指戰員也及時總結經驗,群策群力,改進戰術戰法。有個戰士「身上穿著麻袋包背心,裡面裝的都是手榴彈……遇到碉堡就扔顆手榴彈」。』

『三十軍神速抵達川沙地境,直接威脅到了國民黨軍浦東防禦體系的核心高橋,湯恩伯從城裡調兵增援進行反撲。擔任第二梯隊的三十一軍接到命令后,出發掃清了高橋的外圍之敵,率先通過了周浦。23日清晨,敵高橋援軍瘋狂反撲,一度突破我軍前沿,當時雙方傷亡都很大。據原三十一軍二七五團一營營長劉金文回憶,他們「這個營在戰鬥前是滿員,六百多人,到23日打完撤出戰鬥時,只剩下百把人,幹部傷亡特別大,連、排幹部幾乎都傷亡了』

 

根據可靠資料,湯恩伯指揮外圍戰的原則是,以地划塊,以塊為牢,拚死抵抗,不允許後退。明確沒有援軍,情況危急寧可打光為止。

七天的戰況也確實如此。

不過,最後是解放軍採取大迂迴包抄國軍後路,最後被圍國軍大部分被俘虜。還有一點要說明,外圍戰,解放軍的傷亡較大,而國軍傷亡較少,因為國軍憑藉了鋼筋水泥永備工事。

 

上海戰役情況的突變是在521日,蔣介石突然做出決定,放棄上海保留國軍實力。

事情是起因是宋美齡在20日報告蔣介石,她在美國的外交活動完全失敗,蔣介石知道美國人不會再插手,這堅守上海已經毫無意義。

湯恩伯接受命令,立即部署國軍五個軍的撤退。

湯恩伯下達的撤退命令,好像是違反了一般的軍事原則,湯恩伯的命令是離開碼頭最遠的外圍部隊五十四軍、五十二軍,通過其他部隊的防區,首先撤退,然後依次從遠及近逐步上船。

一般軍事原則是外圍的軍隊負責掩護其餘部隊的撤退,最後往往是作為犧牲品。湯恩伯為了保留一切可以保留的軍隊,所以冒險採取這樣的撤退步驟。

 

解放軍得到國軍撤退的信息,因此在21日向國軍撤退必經之路高橋地區發起攻擊,打到25日戰鬥才結束,拿下高橋。

從另一個角度看,國軍的『以地划塊,以塊為牢,拚死抵抗,不允許後退』確實是讓一些部隊堅持到最後,因為這個最重要的高橋地區是堅守到撤退的最後時刻。

看解放軍的記錄;『25日晚,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攻克高橋守軍,至26日完全肅清浦東之國軍。第二十七軍、第二十三軍及第二十軍一部佔領蘇州河以北地區。27日下午3時,第二十七軍在楊樹浦受降最後一批國軍,佔領上海。第十兵團第二十六軍佔領紀家港、沈家橋等地,並向綠楊橋、塘橋攻擊前進。同日,湯恩伯等登艦出海,在吳淞口外指揮退卻,國軍第75軍從高橋第6師抽調至吳淞,掩護撤退。蘇州河以北國軍主力向吳淞口收縮,蘇州河以南交警北撤。共軍各部立即發起追擊,阻截國軍。26日,第二十六軍攻佔大場、江灣,第二十九軍攻佔寶山,第二十五軍一部攻至吳淞江邊碼頭,另一部攻佔吳淞要塞,第二十八軍、第三十三軍攻佔楊行、吳淞等地。』

 

以上記錄是準確無誤地說明,湯恩伯的防守戰是堅持到命令撤退的最後時刻。

 

 (轉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2: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