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的反貪污腐敗的力度應該是有目共睹,但是這並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貪污和腐敗的現象,
現在人們發現,經過這樣的反貪、反腐,還是有很多官員不僅沒有因為腐敗受到懲處,反而邊腐邊升,那麼依靠貪腐獲得金錢,再以金錢開路去跑官、買官、要官的風氣就會越來越重。從中國整個政治生態看,受到污染的不是個別現象,官員個人難以獨善其身,這種風氣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的盛行有著深刻複雜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很多明規則被潛規則取代。當下,各種規章制度相對以往有點兒改進,這些「明規則」本應發揮凈化政治生態的功能,以及對污染政治生態的行為進行糾偏。然而,在現實中潛規則的盛行總能使明規則形同虛設。
下面,我們說說官場的六大怪象。
(一)清廉的不如腐敗的
清廉的被淘汰了,腐敗的反而步步高升。很多腐敗官員,依靠貪腐獲得大量灰色收入,並用於跑官、買官、要官,他們在升遷過程中,以金錢開路,用物質利益打通關係,這種人能得到提拔。而為官清廉的領導幹部,由於囊中羞澀,沒錢打點關係,往往遭到了冷落。根據中紀委官網公開的信息,最近,中央巡視組發現山東、廣東、河南等省份都存在程度不等的跑官賣官現象。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對於清廉的領導幹部是一種極大的不公平,而且極大地惡化了官場政治生態。
庸官昏官貪官平步青雲、受到重用,德才兼備的官員卻只能坐冷板凳,這種現象必然會導致優秀人才沒有施展空間,如果不能遏制這種現象,必然導致官員整體素質的下降。
(二)親民的不如霸道的
為民、親民、愛民是為官者理應樹立的政德,然而在基層,這樣的官員往往被貼上「沒魄力」、「沒能力」、「軟弱」、「搞不定事情」等標籤。一些霸道蠻橫、甚至無視百姓利益的官員,卻被上級視為能人,得到提拔。基層幹部本應耐心傾聽群眾訴求,然而做不同利益群體的調和者,必然耗時費力。在目前各地「大幹快上、只爭朝夕」的氛圍下,耐心做群眾工作的領導幹部往往顯得「不合時宜」,通過各種手段「擺平」、「搞定」,卻能贏得有魄力能幹事的好名聲。許多官員認為,得罪了百姓,百姓無可奈何;得罪了上級,上級隨時可以摘掉烏紗帽。
因此很多官員想辦法擺平群眾,迎合上級。民間諺語稱「為百姓著想的永遠留在了百姓中間,善於擺平百姓的卻步步高升」。這樣的現象,使得基層干群不是魚水關係,而是「油水關係」。
(三)幹事的不如會說的
有責任、有擔當、想幹事的困難重重;豪言壯語多、實際行動少的投機幹部卻升遷有道。當下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亟需勇於改革、大膽創新的幹部能夠直面矛盾、正視困難,敢於上陣、靠前指揮,奮發進取、衝破藩籬。但改革攻堅期的工作錯綜複雜,不僅難度係數較高,而且還有著失敗的風險。很多想幹事的幹部,要說「討人嫌」的話,干「得罪人」的事,由此會遭受到各種「明槍暗箭」的阻撓,最終「幹不成事」。於是,一些幹部就選擇了「另類」的發展之道。對於急難險重的任務,他們推脫躲閃、繞道走;但他們卻擅長坐而論道,說空話、假話、套話、大話等。他們往往是說得多、做得少、以說代干,因為喊起來容易,幹起來難。「說」只要動動嗓子、開開大會,就能報紙上有名,電視上有影;而「干」要到工作一線、生產一線,要甩開膀子、放下身段;「說」還能推卸責任,出頭露臉的事自己干,出了問題幹事的人擔;「干」得多的人,容易出現紕漏、出事故,由此出現了很多幹事的人被淘汰出局,會說的人平步青雲的情況。
(四)不站隊的不如站對隊的
每當黨委、政府換屆、部門輪崗、幹部調動時,總會出現「誰是誰的人,哪個是哪個圈子的」傳聞,而一旦出現腐敗案件,特別是串案、窩案,有關「官場站隊」的官場傳聞也會得到證實。比如,備受關注的「周永康」腐敗案件,僅從其六任秘書、多名下屬、多名近遠親屬違法犯罪事實來看,就可以看出在其「隊伍」里藏著不少的「同道中人」。緣何官員愛「站隊」,其中的奧妙在於,「隊伍」中的人往往能從中獲得好處。在這樣的「圈子」中,是非不分,難辦的事變得好辦,不能辦的事變得能辦。只要是「圈中人」,有了問題甚至錯誤,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沒有成績可以幫你造出成績,小成績可以幫你吹成大成績;由此「圈中人」一榮俱榮、共同升遷;如此必然擠佔了默默無聞、「不站隊」幹部的發展空間。
(五)眼睛向下的不如眼睛向上的
眼睛能否向下看,是檢驗幹部是否勤政愛民的一桿標尺。現在需要的正是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造福群眾的「眼睛向下」的幹部。但一些幹部,要麼長期不下基層,不接地氣,不通下情,與群眾越來越疏遠隔離;要麼對群眾呼聲聽而不聞,對百姓疾苦視而不見;要麼把主觀意願強加到百姓身上,「惠民舉措」、「民心工程」等名不副實,招致怨聲一片,如此幹部,實屬官場「害群之馬」,理應儘快清除出幹部隊伍。但是,這些幹部雖不願眼睛向下,卻深諳眼睛向上之道,他們遇到困難「繞道走」,遇到領導「跪著走」,使出渾身解數,諂媚上級、溜須拍馬、曲意逢迎。當下,不乏這樣的「眼睛向上」的幹部得到賞識與重用,而真正幹事、眼睛向下的官員卻被淘汰出局之怪象。
(六)實幹的不如做秀的
官員升遷要靠政績,但「政績」與「政績工程」是兩個概念,絕對不能混淆。一些官員實實在在幹事,為百姓謀福利,但政績卻不容易被看到,缺乏可以炫耀的政治資本。很多官員擅長「花拳繡腿」的功夫,這種所謂的政績「看的見、摸得著」,頗能裝點門面,但卻勞民傷財、對百姓無益。事實上,廣大百姓是能輕易分辨出哪些政績是實實在在的,哪些形象工程是水分十足的。但由於官員升遷往往是要靠上級提拔,那些「大氣魄、大手筆」的形象工程,往往很具說服力,而事關百姓利益的具體事難以被上級發現,所以往往作秀的升了上去,踏實幹事的卻原地踏步。這種逆淘汰,不僅惡化了官場風氣,更造成了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使百姓對政府的完全失去了信任。
當前,在一些地方和個別部門幹部任用中,存在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會來事的擠走會幹事的,會鑽營的取代善經營的,才疏學淺的淘汰德才兼備的,這種選人用人上的反向淘汰現象,如不加以有效抵制和遏制,會給國家帶來致命的危害。
反向淘汰,在幹部選拔使用上表現很多,如在選人範圍上,喜歡看來頭、看背景,在自己視野內和接觸的圈子裡選人;在用人標準上,不是任人唯賢,而是划圈子,定框框,任人唯親,唯利是圖,誰跟自己走得近就用誰,誰「跑要送」就關照誰;在用人程序上,表面上按規矩辦,實際上把標準搞成某個人的「私人訂製」,把規矩變為潛規則的「漂白劑」。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在這種環境中,所謂的「伯樂相馬」規則,實則是某些人以好惡選人用人。這就極易出現人身依附,結果只能『劣』勝『良』。
幹部任用中的反向淘汰現象一旦出現,會產生很壞的發酵效應,假若「不跑不送,原地不動;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成為常態,又有誰肯再去扎紮實實、任勞任怨、敬業奉獻呢?幹部作風不漂浮才怪呢。如果「進了圈子跑步前進,不進圈子原地稍息」成慣例,形成「圈子文化」,又有誰還願汗珠子摔八瓣拚命干,還不削著腦袋尖往裡鑽?這自然就會大量出現「不看群眾滿意不滿意,就看領導注意不注意」「只唯上,不唯實」,頻繁「作秀」討領導喜歡的「鬧劇」,那些真正幹事創業者就被邊緣化了。投機鑽營者受推崇,兢兢業業者受冷落,豈能不形成吏治上的黑白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