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一個老戰士心中永遠的痛:抗美援朝白馬山戰役

作者:2744367848  於 2014-12-1 07: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3評論

  
   上個星期五是我叔公(我爺爺的四弟)去世2周年的忌日,他是一名老志願軍戰士,在生前他最喜歡和我說起在朝鮮戰場上的事情,尤其是他在朝鮮打的唯一的一次敗仗:白馬山戰役。

   當時是在上甘嶺戰役的前夕,我叔公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就是赫赫有名的「萬歲軍」)114師的一名營長。白馬山位於鐵原西北10公里的葯山洞地區,由西北走向東南,長約3公里,由一群以394.8高地為主的山嶺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與第三十八軍項里北山陣地相對峙(白馬山的地理位置我是在網上查到的,我叔公沒有告訴我)。那裡當時駐紮的是韓國軍隊最精銳的第九師(也就是後來的韓軍「首都師」或者「白馬師」),這個師擁有1萬餘人。白馬山易守難攻,在51年的時候我42軍曾經和聯合國軍在這裡反覆拼殺還是沒有佔領。當時上級指示要攻下白馬山,並且把這個任務交給我我叔公所在的114師,軍首長還把38軍所有的大炮全部給了114師(全師也是一萬餘人),當時志願軍的裝備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38軍擁有各種類型的火炮近250餘門,其中有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15門,要知道一門這種火箭炮的威力就比當時10門普通火炮的威力還要大!另外步兵的裝備也全部是蘇式武器,給養充足,士氣旺盛,對勝利充滿了強大的自信。

   可是就在戰鬥開始的時候就有一個不和諧的因素出現,我38軍內部有一個文職人員叛變了,把我軍的所有進攻的情況全部告訴給了韓國人。可是就在114師以為作戰計劃要改變的時候,卻突然接到按原計劃進攻的命令,軍令如山,來不得半點猶豫。在出現叛徒的時候,江軍長也曾經要求部隊暫時先不打,請示上級,志願軍總部首長讓38軍首長自己考慮決定,而38軍所屬兵團的司令員王近山卻命令38軍按原計劃進攻,當時王近山對江擁輝說:「你拿那麼大一把牛刀殺只雞幹嗎還哆嗦?媽那個×,跑個把漢奸算個毬!躦!」這就是王近山的原話!!(真是王瘋子!)

  在我軍猛烈的炮火的掩護下,攻擊開始了,我叔公的那個營還有另外一個營一共6個連將近800餘人是前鋒突擊隊。白馬山確實是很難打,他的部隊損失很大,從山底衝到山上佔領陣地,他們營共傷亡了72名戰士。其中包括他的通信員--一個來自湖南省才18歲的小夥子,也犧牲了。攻上陣地以後就轉入防禦作戰,這個時候我軍的炮火發揮了巨大的威力,把一批又一批韓軍士兵打死在陣地前沿,可是韓國人似乎永遠也打不完似的,他們的兵員源源不斷,到處都是那些長頭髮的韓國人(志願軍士兵一般是剃光頭的)從遠處增援而來,韓軍僅僅在陣地面前留下的屍體就超過了7000多具,我軍傷亡同樣十分的慘重(達到了6700餘人),最後不得不撤出白馬山。

   後來才知道為了這次戰鬥的勝利,當時的韓國總統李承晚不斷地從後方調來後備部隊,據後來聯合國軍的資料,在這次戰鬥中韓軍一共先後投入了將近9萬人(在名義上還是只有第九師參戰而已),而我軍居然一點都沒有察覺!!!,自始自終就只有114師的兩個團和其他兩個師的各一個團共四個團一萬多人參戰!!!!!!其實在戰鬥過程中我軍也有察覺了,就從敵人的屍體的數量就可以分析了:如果敵人一個師僅僅遺屍就達到了7000具,那一個師就那麼一萬來人,這麼巨大的傷亡還會有戰鬥力嗎?可是當時作為前線的指揮官,我叔公竟然沒有注意到,而且他還在一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后命令部隊追擊,導致了他們營在追擊過程中遭到了韓國人的重兵圍困,在十倍於他們的敵人面前,戰士們打得十分的勇猛,先是用槍打,子彈沒有就用刺刀、槍托、拳頭和牙齒。很多戰士在臨死前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等突圍出來的時候全營400多人只剩下100多人了,而且就是這100多人還有一半是帶著傷(包括叔公自己)!就為這我叔公感到這些優秀的戰士犧牲全是他的錯,他不應該冒失地叫士兵追擊,所以一到每年的這個時候,他總是會去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和默哀,有時甚至下跪。他還千方百計地去湖南和在廣西(他們營的士兵中湖南人和廣西人大概各佔一半)找他們營那些犧牲的家屬,去看望他們,去向他們賠罪。

   當時志願軍實在也抽不出多少兵力來增援,當時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雖然在朝鮮有百萬左右人馬,但是由於我們沒有強大的海軍,所以我們為了防止朝鮮人民軍被美軍仁川登陸的教訓,大半的部隊都放在東西兩海岸,而在中部的部隊不算多,就像在上甘嶺戰役,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可以一開始沒多久就出動6萬多人馬,但是我們的部隊很長時間就是15軍45師那1萬多人,一直到戰鬥中和最後快反攻的時候才陸陸續續投入15軍29師和12軍的部隊,但是也才4萬多人,比當面的敵軍人數還是要少。這一切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強大的海軍的後果。

   這次戰役的失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對韓國軍隊戰鬥力估計不足,在朝鮮戰爭的大部分時期韓國軍隊幾乎都是那些一打就潰不成軍的爛軍隊,我叔公曾經說他們曾經以一個連100多人把1000多韓國人追得滿山亂跑,最後把他們全部俘虜。可是韓軍中的除了第9師外還有3個師是韓軍的精銳,它們比韓軍其它的部隊戰鬥力要高一大截,他們主要是以前二戰時的日軍中的韓國籍官兵組成,不同於其它大部分的部隊,其它的部隊都是那些沒有摸過多少回槍的學生、農民、地痞流氓組成的部隊,這些部隊根本就沒有戰鬥力,面對志願軍幾乎是一觸即潰,所以在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僅僅用不到一個師的兵力7千多人就把韓軍第二軍一共2萬多人打得落花流水。


   而白馬山戰役韓軍這最精銳的4個師就有2個被先後派到了上面,還有美軍的第三步兵師也準備投入戰鬥,所以我們不得不撤出戰鬥。白馬山戰役我軍傷亡6700餘人,其中大部分是很有作戰經驗的老兵,根據聯合國軍後來的戰報:韓國軍隊在這次戰鬥中共傷亡2萬5千餘人(韓國人最多只承認他們傷亡1萬人左右,而我軍後來說的殲敵數目也以韓軍公布的這個傷亡數字為參考)。

  朝鮮戰場上傷亡數字:

  聯合國在1953年第一時間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26萬左右
  韓國軍隊傷亡114萬左右
  中國軍隊傷亡65萬左右
  北朝鮮軍隊傷亡40萬左右

  中國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39萬餘人
  韓軍傷亡70萬餘人
  中國軍隊傷亡36萬多人
  北朝鮮軍隊傷亡30萬餘人

  韓國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30萬
  韓軍傷亡98萬多
  中國軍隊傷亡70萬
  北朝鮮傷亡50萬

  美國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16萬,其中陣亡5萬多
  韓軍傷亡148萬,其中陣亡60餘萬
  中國軍隊傷亡75萬,其中陣亡35萬多
  北朝鮮軍隊傷亡65萬,其中陣亡40餘萬

   我叔公曾經說過,當時那些韓國人幾乎都不想打了,因為看見他們都是在督戰官的強逼下進攻的,可是畢竟他們的人多是啊!黑壓壓的都是那些留著長頭髮的韓國兵(我們的戰士都是光頭或者平頭的,因為這樣做在頭部受傷的時候可以方便作手術,而韓國人卻不知道這點,從這也可以說明韓國兵都沒有什麼戰場基本常識,這樣的軍隊有戰鬥力嗎?),當時哪怕就是再加一個團的兵力我們都有把握守住陣地,而不用後撤主動放棄陣地的,當時師長說是因為美軍的2個機械化師也準備向這裡進攻了,這樣我們正面的敵人就可能達到15萬,數量是我們的整整15倍,所以才下令撤退的,後來才知道美軍的目標並不是白馬山,而是白馬山旁邊的上甘嶺。

  其實白馬山易守難攻,我們的陣地很穩固,開始雖然韓國人的兵力是我們的數倍,但是我們除了前沿幾個小陣地有過反覆外,幾個主陣地毫髮無損,美軍儘管沒有參加戰鬥,但是他們的炮火始終在轟擊白馬山,但是這些都沒起什麼作用,所以我叔公認為就是這兩個美軍師進攻也有把握守住,因為我們的炮火比他們的猛烈,我們的彈藥、糧食也十分充足,所以當時叫撤退下來的時候很多戰士都不願意撤退,當然這有點事後諸葛亮的味道了!!

  另外說一下,其實我們的陣亡數字也不大。

  總共傷亡的這6700多人中,陣亡的不到2000人,很多受傷的戰士仍然能戰鬥,這就是為什麼我叔公很多戰友總是說其實他們完全可以打勝的,因為我們真實的失去戰鬥力的人員(陣亡和重傷的)不多。

  當然話說回來,我們的參加戰鬥的部隊一共是1個師外加一個團一共1萬3千人左右,僅僅陣亡就有2000多,估計重傷也有1000人吧,那也就是損失了四分之一的人員,也算是很慘重的損失了。再加上輕傷的3000多近4000千人,確實我們也是傷亡過半了,撤退也是合理的,但是很多參加過這次戰鬥的老兵都堅決不承認這是敗仗,就傷亡數字來說確實不是敗仗,但是我們畢竟丟掉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白馬山,假設當時白馬山在我們手裡,現在的朝鮮人民軍僅僅在山上架普通的大炮就完全可以打到並摧毀韓國首都漢城。

  也就是因為這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韓國人就是立志要把血本拼光也要奪回白馬山。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1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香瓜子 2014-12-1 09:47
喜歡看看歷史
回復 天涯看客 2014-12-1 11:01
一場不該參與的戰爭,為此付出幾十萬人的生命!當然了,最大的成果是美軍把毛二世炸死了,否則中國也像北朝鮮一樣該到毛三世了。。
回復 寇一仁 2014-12-1 21:08
螳臂當車呀!歷史還是會有自己本來的面目的!可惜了那些人生父母養的二百五倒霉孩子,到死都不知道給人當了炮灰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6: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