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回國前,顯然沒有估計過國內的就業形勢。在北師大讀博期間,她有兩年時間作為交換生,到英國學習。學業成績出色,也有國外學習經歷,小雪對自己的就業充滿信心。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5541756.htm 「就業確實比想象中的難。」小雪說。她在網上投了很多簡歷,都沒有迴音。有時候去面試,發現一個崗位應聘者中居然有十幾個博士。這讓她不得不改正自己原有的觀念:不是讀了博士找工作就高枕無憂了。 小雪學的是法學專業,十幾年前的熱門專業,到現在已是到哪兒應聘都是「一堆一堆的法學畢業生」。「擴招后,法學專業的學生更多了。以前本科不是學法律的學生可以考法律碩士研究生(非法本法碩),而本科學法律的學生只能考法學碩士研究生。現在都能考法律碩士研究生了。」 小雪說。 根據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1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最高的專業是工學,最低的是法學,文科類專業普遍在就業率中殿後。「所有的學校都開辦相同的專業,不少專業在全國有上百所大學在同時招生,造成了人才的浪費。有的學校根本不具備招生的條件,也上文科的新專業,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業務素質差,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周石教授如是說。 小雪沒有想過放棄專業改行。從本科到博士,學了近十年的專業,丟掉太可惜。如果不放棄,除了和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競爭,還得面對「女性」的性別難題。最終小雪選擇回父親的公司幫忙打理生意。 然而,並不是所有文科生都像小雪一樣幸運,如果沒有一個「土豪」爸爸作後盾,他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 文科男的三不孝 早在2010年,復旦大學發布的《2010復旦就業行業報告》中顯示,依據近幾年各院系畢業生就業實際流向的統計分析數據,文科畢業生的職業選擇與專業相關性越來越低,尤其在人文類基礎學科如文史哲等專業上,畢業后,從事與專業對口職業的學生甚至不到一半。 「隨著國家基礎建設的力度加大,經濟增長點拉動主要集中在高科技、機械加工製造等產業,理工科特別是工科人才的需求量比文科大一些。文科專業有些是為社會長期和諧發展服務,屬於基礎學科,這樣的人才需求量比較少。」周石教授說。 不少文科類本科畢業生選擇用讀研來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加分,但事實上,文科生考研相對理科生困難許多,因為如果想跨專業考研,讀就業好的專業,需要參加數學統考。而文科生在大學四年,數學最多只上過基礎課。畢業生張昊說,「除了自學數學,還要另外自學理工類專業課,跨專業考研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我們班一些『文科男』聚在一起時常開玩笑說,現在大學里流傳著新『三不孝』:學文讀研沒女友,他們『文科男』三個全占。」就讀于吉林師範大學的王思佳說:「『學文』、『讀研』就不用說了,我們女孩子們都知道,『文科男』以後收入較低,沒人願意和他們交朋友。就連我們自己文科專業的女同學也不會輕易選擇他們的。」 擴招,罪魁禍首? 「文科生沒有自己的專業,大學讀的所謂專業,其實都是理論知識,專業大多也不是『不可替代』的,以後在公司的發展也有局限,無法從事其他類別的崗位。加上有的文科生有些輕狂,眼高手低,所以我們不願意要文科生,也不可能給他們開出較高薪水。」在一家從事外貿進出口業務的公司負責人力資源工作的吳先生告訴記者。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高校文科類專業目前擴招嚴重,許多學院為了升格成大學,瘋狂增設文科專業。「如果增設理工科專業,需要大量資金建實驗室,購置器材,花錢引進專業課教師等先期投入。但增設文科專業就不用這麼麻煩了,不用實驗室,教室也是現成的,老師可以從基礎課老師那裡調整過來。」而這樣的擴招模式,也導致文科專業教學陷入理論化和空殼化的局面,與實踐嚴重脫節,影響學生未來就業。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字顯示,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共有理工類本科畢業生393442人,文科類本科畢業生144807人。而2010年時,全國普通高校理工類本科畢業生為1293114人,文科類本科畢業生總數為751918人。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文學類,畢業生總數在2010年為487520人。不難看出,就業最為困難的文科專業,恰恰是學生增長幅度最高的專業。 文科類專業學生數量飛速增加,而就業市場卻難以消化。相關專家建議,應當對新增文科類專業加強審核力度,同時減少文科類專業在本科階段的招生。因為很多文科類專業和工作,需要較為豐富的知識背景和必要的人生閱歷才能更好地學習和從事。 「在國外,剛畢業的學生就業不一定很理想,前兩三年可能會比較難熬,但是經過兩三年的緩衝期之後,找工作會比較順利。」從英國留學歸國的郭亮說,「學校可以提供與社會相結合的培訓,主要幫助學生認識社會,調整預期,也可以幫學生做一些心理輔導,避免學生找工作太迷茫。上世紀90年代以前,大學都是培養精英人才,現在的大學已經成為普通的大眾化教育,社會應該放低對大學生就業的期望,大學生可以適應一兩年再融入社會。」 尋找遺失的家園 在無數文科生憂慮和彷徨的背後,是社會對理科生的熱捧。隨著就業市場的需求,理科生成了搶手貨。可以說每當一大批理科生走進社會的時候,也必然有另一批學生開始步入理科的學習生活中。於是理科生的隊伍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走入社會,並成為社會精英的理科生,也開始憑藉著自己在自然科學領域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成為了學弟、學妹眼中了不起的人物。 理科生之所以了不起,還在於如今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理科生代表著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而先進科學的發展將直接影響著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競爭力。因此國家近些年來頒發的各種政策都旨在推動理工科的發展,而國家每年頒發的理工類科研資金也遠遠大於文科的研究資金。這就進一步促進了理工科發展的強勢走向,從而形成了重理輕文的尷尬現象。 在短時間內對這種理科生了不起的崇拜還將持續下去,這是中國發展的需要,重理輕文現象一時半刻也不會發生多大的改變。但是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這樣學術理科化的一枝獨秀也有其有效期。畢竟中國想要走在世界前列,必須要實現百家爭鳴的,理科與文科的共同發展,在解決完中國科技落後的主要矛盾后,其人文發展必定會再度被提上日程。 社會發展到今天,毒奶粉、毒食品、偽劣產品的不斷出現,足以說明我們的科學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因為沒有一定的科技能力,沒有對自然科學的絕對掌握,是不可能造出這樣一些毒害中國人的產品。這是什麼造成的?是人們的道德意識、責任意識沒有發展的結果,歸根到底是重理輕文的後果! 高科技再怎麼發展,只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繽紛,卻不能改變社會的現狀,找回漸漸遺失的精神家園。因此在發展科技的時候,必須要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文科與塑造人的心性、為人處世緊密相連,與學生今後所處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緊密相關。如果說理科是推動火箭正常發射的燃料,文科就是這個火箭的主要骨架,只有它才能指導人生的發展以及國家的未來,使他們不走入錯誤的軌道。而現代社會上逐漸增多的孔子學院、哲學學院,也在進一步地將文科教育拉入中國教育的重要進程。其目的就是更好地培養一批有才能的人,有道德的人。 因此中國教育的未來發展,不能再重理輕文,要讓文科與理科共同發展。因此未來社會中最了不起的人,不是理科生,也不是文科生,而是德才兼備,既能掌握自然科學,又有厚重的道德修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