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愛嗎?
也有也沒有。
因為愛這個詞,以世俗和其它宗教之義,在佛教語境中則是代表一種根本煩惱、纏縛。一切煩惱、苦、生死的根源來源於不清凈的愛心,愛行。佛在闡明世界眾生的起源和存在、流轉的實相時,說了十二因緣法(也叫緣起法),其中愛是世界生命起源的直接起點。
十二緣起法則的簡潔基本定義是:
「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這個,那個才有了)
此起故彼起(這個生起了所以才有那個生起)
此滅故彼不生(這個滅除了,那個就不會再產生了)
(鬍子淺解:因果是相通一體不可分割的宇宙人生的底層邏輯、法則,用佛法過去無始點、現在無定點、未來無終點的三世時空觀,有因必然導致其相應的果。凡是人類所觸及以及更廣大深層的現世界、十方世界,乃至虛空法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逃離因果法則二獨立,也就是說都建立在因果法則上,所以菩薩畏因,最透徹了解因果法則,所以不犯惡的因,就把惡的果受消除了;而眾生反其道畏果不畏因,對災難苦難困難病苦等等畏懼,怨天尤人 ,而不知道是自己作的前因導致的,繼續肆無忌憚種惡因,不計可長可短的未來必然的苦果。十二因緣法是解釋世界由來和流轉的根本原理)
比較,詳細的定義是:
無明緣生起識(可以簡單理解為心意識,但比心意識含義深廣的多)
識緣生起名色(色、受、想、行、識)
名色緣生起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即眾生的感受器官)
六入處緣生起觸
觸緣生起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受緣生起起愛(欲愛、欲求)
愛緣生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取緣生起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有緣生起生(延生、獲得五陰、獲輪迴主體生)
生緣生起了老、病、死,及一切苦樂
因為有愛了,有慾望了,慾望得到填滿了,世界生命就達以成就了。時空和生命感知力的成就,一切煩惱、苦樂、生死與之俱生,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世界和人生的相狀和體受。
這種愛是束縛智慧和解脫的的根源,因為這種愛是具有分別性的、有取有舍的。既有愛就同時產生了不愛的情感。愛這個就這麼辦,不愛就那麼辦,爭鬥殺戮也從此而生。沒有平等一如心的愛,把一切變得複雜難解難分,糾纏不清,生死死生,生生死死,無有窮盡,形成了生死苦海。
所以一般所說的愛,不是說不是愛,而是極有局限的,受惠面小的愛,是私愛,而這愛卻是一切苦痛生死的根源,要想解脫生死,跳出苦海,得到生命的終極解脫,必須捨棄這種不圓滿不清凈的愛情和愛心,把私愛小愛轉換成清凈無染、平等無我的大愛—-慈悲。
有人會說你做得到嗎?我沒做到,你沒做到,不等於沒人做得到,佛菩薩祖師大德都做到了,修道的人在努力去做,這輩子做不到下輩子,總有做到的時候,那時候你就成就了,就跳出生死苦海,得到生命自由,智慧通達無有極限。
慈悲是佛說的愛,慈悲是平等、布施、悲憫、拔苦、施樂、智慧、空性、無量、圓滿、無我……等無遮、無任何前提條件、無任何私圈範圍的大愛,不染著絲毫私情瑕意。沒有任何時空、範圍、情感的局限。所以就有了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地藏菩薩誓願度盡地獄眾生都成佛后,自己才成佛的不可思議的大願力,大善。
所以,佛教有愛嗎?答案應該就是:不同於其它宗教的愛,也不同於世俗的愛,佛教的愛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又是一個佛教術語)。
關於慈悲可以另起一篇,本篇不詳述。請參考前一篇:鬍子蠡測2 https://big5.backchina.com/blog/347638/article-405915.html
從十二緣起法,您能不能看出來佛教是佛陀教育,而不是宗教,是講事項的真實面目,完全不同於宗教的「必須信不容置疑」的本質區別?佛教是可以從信入手,但更重要的是從疑入門,因為有疑問,想搞清楚才看佛到底怎麼說的,有沒有道理?所謂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可能不會悟。你的疑問越大,研究透了以後得到的悟性智慧收穫就越大,大到自己成佛成菩薩,為什麼?他們能成我也能成,這叫做真正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不依賴別人外力。這是佛教的實際面貌
(個人資質拙劣,無修無證,只是亂想亂解,為了拋磚引玉,不代表佛教的全面、圓滿的意義。有意求實者,請以佛典和祖師大德的說法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