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善
佛經多處講到: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那麼何為善?
我們每個人都有對善的理解和認識,善也有語文詞義上的定義,各種宗教對善也有不同的解釋和認證。從佛教的角度來解讀,此善非彼善也。
用比較概括的話來說,佛教說的善的根本義,是有益於一切眾生的心和行。是廣含一切的、不分別取捨的平等心,慈悲行,也叫做菩薩行。這裡面不包括一個「能行善」的「我」,即無我相的平等心、慈悲行,是究竟無染的善。
就像太陽普照一切,太陽自己不會去選擇給誰不給誰光明,是普照的、平等的。你信不信太陽,她都會給你送來光明,你要藏到地窖里,掩埋自己不接受,那是自己的選擇。再比如虛空,含藏一切,而不取捨接受誰不接受誰在虛空之內。
無緣大慈給與眾生安樂,同體大悲拔度眾生之苦,不擇幽、明、人、非人,即眾生即我,我即眾生,與眾生同一體性。這是佛教的善的粗略概括。
誰能做到,誰就是菩薩,做圓滿無缺了,就是佛。佛菩薩不是有限的官位,是對智慧德行的詮釋,眾生個個都可以成佛,最終都會成佛。這是平等義。
具體來說,善可以劃分不同的層次。
佛教的善的根本義是無我的、圓滿無缺的善,沒有絲毫的取捨、親仇、公私等雜染瑕疵。是應該追求的目標,因為「一切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佛祖證道后的第一句話)」,所以一切眾生都有能力做到。
從善的形相來說, 雖沒有樣貌形象可以指陳,但根據善所受益的範圍,時間長短,受者眾寡,也可以分為大善,小善。
大善是無形的,長久而受益者廣,小善則從點滴瑣碎中行。若計量其數,大善無邊,小善無量,所以佛說「眾善奉行」。善行也可以說是布施。
然而性上說,眾善也是一善,一善即是眾善,善無大小,大海是點滴積水而成,滴水與大海同一體性。只要是從真實內心所湧現出來的,不計較分別,不求回報,不著我(一個能做善事的主體)他(一個被施而接受的體),小善勝於計較分別的大善。
《金剛經》云: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盡可以把「布施」一詞換成「善」,來理解善在佛教中的真實含義。
善的關鍵在於心,不僅僅在於外人能看到的行。換句話說,善的功德大小,在於行善心的量的大小。比如一個只有一塊錢的乞者,他遇到機緣,絲毫不考慮自己的狀況,而布施給需要的人,看到別人歡喜了,比自己當成百萬富豪還歡喜,這種善的功德,比萬億富翁,拿出9999億布施天下,但想著我必須給自己留一點,要不以後怎麼活,這樣的布施功德個更大,前者功德是後者的百千萬億倍、不可計量的大。因為心量不一樣。
故決定善大小的關鍵不僅僅在於量,而在於無法計量的善心。量比量有大小之別,但即使再大的量,相比之於無法用量來衡量的心性,還是無法比較的。所以,佛教的關鍵在於起心動念的出發點,身份和財富不是善不善,善大善小的基礎。
從這裡也可以窺見佛教的真實面貌。
因有利於自我而施善利他的,也是善,不過格局小,是小善;必須有利於我才去做的,看起來是善的,已經踩在善的最邊緣地帶了;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謀求自己(不僅限於個人,可以是家族、團體黨派、組織、宗教、宗族、國家、種類比如分人畜等)更大更長遠自私利益不惜他人代價的「善」,是偽善,雖一時看不出是惡,實質是惡披上了善的外衣。
佛把善給我們細分成十個方面 ,在佛教中成為十善業道,形成一種基本修行方法: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綺語、
不兩舌、
不惡口、
不貪慾、
不嗔恚、
不邪見
所謂身三、口四、意三,不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善業;不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為口四善業;餘下的是意(心)三善業。
依此修行,成就純熟,圓滿無缺,即成佛道。
惡有同樣的、不同於世俗和其它宗教「惡」的含義。下次再詳述。
(個人資質拙劣,無修無證,只是亂想亂解,為了拋磚引玉,不代表佛教的全面、圓滿的意義。有意求實者,請以佛典和祖師大德的說法為準)
註: 善、惡在佛教語境中,只是為了讓眾生能夠深入理解掌握佛的教化,而依世間的法暫時設立的方便說法,在大乘佛教層面,又是個更直接圓滿的含義,這裡先不展開解釋,以免初了解佛教的仁者們有所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