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中醫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來看看范英志老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他眼裡,什麼才是一個好的中醫大夫。
一個好的中醫大夫,首先看他有沒有『中道』思想,然後看他是否可以通過『五行生剋』的方法論,以及通過『舌脈症』的診斷方式,去把『中道』思想落地。
1
什麼是體系?
范英志說,體系是臨床的思路模式,既包括形而上的「中道」體系,也包括接地氣的「舌脈症」診斷方式。
一個好的中醫大夫,首先看他有沒有「中道」思想,然後看他是否可以通過「五行生剋」的方法論,以及通過「舌脈症」的診斷方式,去把「中道」思想落地。
這才是好的中醫思維模式,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2
中醫的終極問題是什麼?
范英志說,中醫哲學,是從萬物抽象出來規律,去尋找和表達「中道」。「中道」這個詞太過抽象,儒釋道三家幾千年來都在不斷試圖表述什麼是「中道」。
但其實《黃帝內經》里講過,從一到九這九個數字,被稱作「至數」(至數指終極的意思),高度概括了「天地人」的三者關係,也蘊藏了對「中道」的終極解釋。本質上,這九個數字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
在九個數字里,「六」代表的是「律」。「五」代表的就是「中道」。
再具體點講。中醫講的陰陽,是表達一種客觀狀態,陰是「不及」,陽是「太過」, 陰陽其實就是「六律」。「六律」是客觀規律,比如在人體,有生理的規律,有病理的規律;在自然界,有太過的規律,有不及的規律。但是這些客觀規律是怎麼流動起來,形成這個世界變化,形成我們人體的健康與否的狀態呢?
是通過「五行生剋」的方法論,去實現這個流動,去找到陰陽平衡的狀態。
這個陰陽平衡的狀態,就是「中道」。
范英志在學習日本經方家的理論過程中, 慢慢地認識到他們的局限。日本的經方家不用「五行生剋」的方法論去指導臨床,僅僅是從「方證相應」里不斷總結癥狀,以及通過腹診佐證(腹部按壓診斷),醫生的思路,很容易走偏。
比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方子, 既包括治寒,也包括治熱。如果醫生腦子裡不能抽象出來一個中道,就沒有辦法做出判斷。厚朴麻黃湯、澤漆湯、梔子豉湯、白虎湯、百合地黃湯、小柴胡湯,等等,其實都可以治療溫病。怎麼去使用這些方子,大夫的思路應該是看生病的人,而不是病的癥狀。
范英志覺得,中醫本質上要關注的, 是病人怎麼才能回到陰陽平衡的「中道」狀態,而不是怎麼消除癥狀。人活著要「合道」,去追求陰陽平衡的狀態。《黃帝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存內的意思就是,正氣在「中道」里。這就是「中道」思想對臨床思路的指導作用。
3
怎麼理解五行生剋的方法論?
范英志說,「中道」要從「五行生剋」的方法論中求解到。
想運用「五行生剋」,首先要了解每個人的個人體質。《黃帝內經》里有陰陽二十五型人,這其實是對人們不同體質的表述。面對不同體質,中醫怎麼去運用「五行生剋」治療呢?
比如針灸里「五腧穴」的配伍原理,就是一個典型的對生克關係的判斷,從而求得平衡狀態。
五腧穴,指人體的穴位,是可以按照「木火土金水」來歸類的。比如說,「木生火」「這個五行關係 ,如果火不足,中醫針灸大夫會選用木穴來補火」,所謂的「虛則補其母」。如果火太過,中醫針灸大夫會選用土穴去瀉火,所謂的「實則瀉其子」。
具體放到人體體質來說,比如肝木太過的體質, 遇到陌生而黑暗的環境,這個人可能心中比較容易恐懼和疑惑,易做惡夢。這樣的體質,要用五行中屬「火」的穴位來平衡,比如選擇腳上的「行間穴」。火一進來,對太過的肝木,就可以有個疏泄的出口,與此同時,被肝木克的脾土,就能「虛則補其母」,得到補益。
經典的《金匱要略》和《輔行決》,也都生動地運用了五行生剋的思想。《金匱要略》里說 「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這就是木克土。「見肺之病,知肺傳肝」,這是指金氣之邪克傳肝木。
《金匱要略》「咳嗽篇」部分,張仲景用了那麼多次麻黃,怎麼去看待他選取這味葯呢?麻黃是青龍湯的主葯,是肝木的象,張仲景一定考慮到肝陽內郁化火是咳嗽的一個致病因素。
同樣的,《金匱要略 水飲篇》中,可以看到很多見心之病,知心傳肺的運用。這是對火邪克傳肺金原理的運用。
這個火克金的原理,在《金匱要略 胸痹篇》中,能看到張仲景就用了很多清肺化痰濁的葯,因為胸痹同時包括了心和肺,包括了這個生克關係。
再舉例來說,《金匱要略 婦人病篇》里,你會發現張仲景的思路上,用了很多疏肝的葯去處理婦人月經的問題。婦人排卵期是春生的木之象,而婦人的月經期相當於秋收的金之象。
見金之病,知肺傳肝,所以首當疏肝。所以治月經病,首要考慮疏肝。
這就是用五行生剋的思路去分析和判斷。
咱們接著說「舌脈症」。
在中醫診斷里,舌、脈是提供情報的間諜。如果只看症,醫生的判斷就容易走偏。
這些年來,范英志一邊總結「中道」體系,一邊在臨床中,越來越重視舌脈症三者關係。
在英國時候,他覺得自己辨證還是不夠細緻,依然沒有脫離開方症相應的思路。
他舉了個例子。
比如都是手腳冰涼的癥狀,中醫大夫可以判斷是陽氣內郁造成,也可能判斷是虛寒造成。如果是虛寒,就使用溫陽的葯;如果是少陽的陽氣內郁,仲景的經方四逆散(柴胡、枳實、炙甘草、白芍),四味葯沒有一味是溫陽的葯,卻也能使鬱結的氣打開,解決這個手腳冰涼的問題。
4
大夫怎麼才能找到正確的病機?
范英志說,中醫有句話叫「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侯」(指病機的本質為「虛」, 但表現出某些「實」的臨床假象)。如果只是根據癥狀做判斷,葯可能就會開錯。
范英志又拿《孫子兵法》做比喻。
當年廉頗和秦將白起打仗的時候,廉頗守城三年雙方還是膠著狀態, 趙王精神上扛不住了。這時候秦兵的間諜開始散布謠言,說廉頗這麼爛, 秦兵就怕趙王把廉頗換成趙括。謠言傳到趙王耳朵里,正合了趙王的心思,果然把廉頗換成趙括。趙括這個人天性驕傲,犯了輕敵的錯誤 ,一上陣40萬趙兵被屠,趙國亡國。
范英志說,戰場上日費千金,難定勝負。這個時候,如果有間諜,給出真實的情報,攻守勝負就更容易看得清楚。在中醫里,舌、脈就是提供情報的間諜。這就是舌、脈、症三者合參的重要意義。
中道,五行生剋,舌脈症,一個都不能少。范英志說。
選自大象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