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漲知識 | 寺、廟、祠、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18-4-27 00: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轉載|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2018-04-26 釋明心

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這些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為宗教建築,這是錯誤的。又比如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也是錯的,和尚並不是住在廟裡。那麼,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別呢?

寺,在古代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大理寺」,大理寺是幹什麼的呢?大理寺在古代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此後歷代王朝都沿用其制,直至清朝。

「寺」在古代漢語里還有「持續,相續」的意思。意思是說,皇帝設立的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性的機構,不是臨時性的機構,是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的。

因此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並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洛陽的白馬寺是中國的第一座佛寺,因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文人武士,如孔子廟、關羽廟……隨著佛教的傳入,後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漸增多。

《釋名》有云:「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台」。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此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相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道教從道家「天人合一」、「身國同治」的思維模式出發,認為了解天象有助於求道證道,得道成仙。所以稱為「觀」,取觀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於山頂。

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教比丘尼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轉自《鳳凰華人佛教)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5: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