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先生(1533-1606年),本名袁黃,字坤儀,浙江嘉善人(后也居於江蘇吳江)。明末舉人和進士,作過河北寶坻縣知縣,后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並任軍前贊畫(參謀長),和提督李如松入朝對日作戰,后罷職歸鄉嘉善。朝廷追述其征討日寇功績,贈封為「尚寶司少卿」官銜。袁黃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他對文學、禪學、水利、醫農、教育、軍事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是一位全才,著書三十餘部,其中幾部收入《四庫全書》。作者以其畢生學問和修養,融通儒釋道三家思想,用自己親身改造命運的經歷,寫給兒子這篇家書「戒子文」,改變了傳統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觀點。曾國藩將該書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胡適稱它為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了凡接著說:譬如,以前喜歡發怒,就應該想到:人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碰到他人短處的地方,按照情理,也應該要原諒他的短處;若是有人不講道理冒犯了我,那是錯在他,與我有什麼關係呢?本來就不值得自己發怒的!看到許多人為非作歹,這些人的父母、他的長輩不懂得仁義道德,沒有好好的教導他,所以,他才犯過,才做一些違背法紀的事情。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應當原諒他,不能夠責怪他。這樣,心才平和,心量才大。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豪傑,凡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這個人絕不是英雄豪傑。聖賢人的學問,絕不會引發一個人自私自利。因此,一個人做事處處不能稱心,我們要回過頭來反省,我們自己確實道德沒有修好,我們的真誠不夠,所以,我們的感化達不到。應該都要反過來自我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對不起他人的地方。怎樣修養自己的德行?別人毀謗我,反而成就我磨鍊自己,歡歡喜喜地接受別人給我的教訓、批評,一絲毫怨恨的心都不起,還有什麼怨恨呢?聽到別人惡意毀謗我,而能夠不生氣,儘管壞話說得很厲害,像火光薰天,也不過是空中燒火,虛空中本無物,而火終歸要熄滅的。
這一樁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我們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覺,萬萬不可被境界所轉,不然,我們的損失就大了。一次發脾氣,不論時間長短,即使是一分鐘這麼短,我們的心理、生理上的傷害,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夠恢復平靜。諸位想想:如果每天都發一頓脾氣,對你的健康損失太大了,這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如果我們聽到別人毀謗自己還會發脾氣,甚至極力為自己辯護,這是自尋煩惱。了凡先生在此舉了一個比喻,就像春天的蠶吐絲,把自己束縛住一樣;作繭自縛,自討苦吃。所以,生氣不但是無益處,並且還是有害的,實在沒有這個必要。因此,我們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滿,你就要記住,如何能在一生當中不發脾氣,這是修養功夫到家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種種的過失,種種的惡行,總得要想想道理,把這個道理想通。你只要把道理搞通達、搞明白,過失自然就消失了。這是改過第二個方法,這個方法比前面的殊勝多了。再看了凡先生講的第三個方法:從心上改過。人的過失太多了,有千萬種那麼多,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過失不必說是你造作,起心動念就是過失,過失就已經形成。試問問:我們一天當中,從早到晚起了多少個妄念,多少個自私自利的念頭,多少個損人利己的念頭?這些過失都是你心裡在起心動念。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只要自己不起心、不動念,那就叫禪定。所以,心不動,哪裡來的過失?凡讀書人,貪色、貪名、貪享受,或發脾氣,像這樣種種的過失,不必要一樁一樁去想,一樁一樁去改,那個多麻煩、多費事!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麼邪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了。這話說得好!只要我們自己把握住、保持住,「一心為善」。怎樣叫為善?念念都為了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一心為善。絕不要想利益自己,諸位要知道,如果夾雜著一個念頭利益自己,你的善就不純,善里夾雜著不善,這個道理要懂。自己的心純善,自己的行為當然純善,要做到純善,決定不能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們才能夠成就。
再看下文,下文從比喻上說:光天化日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這個道理是相同的。了凡先生做出結論:自古以來聖聖相傳,這是真傳。要知道過失全部是由心造的,因此,也應該從心上來改,這樣改才能改得究竟,才能改得徹底。正好像斬除毒樹一樣,這樹有毒,不是個好樹,我們要把它連根拔除。從根上把它斬斷,不必從枝枝葉葉上下手,尋枝摘葉多麻煩!
因此,改過最上最高的方法,還是修心。修心,可使心立刻清凈。因為犯過失,都是心裡動念頭。能修心,那麼念頭一動,立刻就覺察到;一覺察到,這個念頭就息。第二個念頭就是正念,這是最好的方法。假如你做不到,最上的做不到,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次是什麼?明理。道理清楚了,道理明白了,自然把惡念、邪思離開了。這個也辦不到,辦不到,怎麼樣?那就只好在枝枝葉葉上下功夫,碰到犯過時,用勉強壓住的方法,來禁止不犯。雖然是從心上改起,從起心動念處改起,也決定不能疏忽事相上的過失。如果執著在這些事相上,但是不明理,也不懂得從心上去改過,這樣改法就很笨拙,不是個聰明辦法。所以,改過要有三種心,有三種不同的功夫。
但凡發願改過,需要有幫助,明處要有真正好朋友,時時刻刻提醒你。暗處要有鬼神替你證明。所以,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晝夜都不能夠間斷。經過七天、十四天,乃至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如果真的能夠鍥而不捨,就有感應。我在從前,心裡總是不開心,總是鬱悶不樂,現在心胸開闊,常常歡喜;從前處事待人接物總覺得自己很糊塗,沒有智慧。現在,經過這一段斷惡改過,這一段修持之後,覺得自己現在有智慧,處事待人接物不迷惑了,很清楚、很明白;從前事務繁忙,自己感覺很累、很疲倦,提不起精神,處處有障礙。現在,經過這樣修持之後,處理這些繁雜事情,覺得一切都很順利,再煩的事、再忙的事,都感覺有頭緒、有條理,輕而易舉;冤家對頭,在從前看到他,就討厭他、恨他,總要罵他幾句。現在,看到這些冤家對頭,不但不會罵他,還跟他行禮,以善心、以禮節來對待。這都是好的吉兆,另外,在夢中,夢到吐出黑色的東西,這是邪念邪思積成的一種穢氣,夢裡吐了出來;或是夢到古時候的聖賢來提拔我,幫助我,教導我;或是作夢的時候飛了起來,在空中飛行,騰雲駕霧;夢到了天宮。這都是非常好的勝事,這些殊勝之事預兆:自己以前的罪業消除了。但是,這些好的現象現前,也不能自以為了不得,自以為比別人高,更不能不再往前進了,這就可惜了。
了凡先生說了上面這一大段之後,下面舉古人改過的例子,勉勵他的兒子:春秋時代,衛國的賢大夫蘧伯玉改過自新很有效果,在歷史上留給後人作典範。這個人也是聖賢之人,二十歲,很年輕,他就知道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的重要,就非常認真努力去做。雖然天天在改,認真努力在改,改了一年,到了二十一歲的時候,覺得過去這一年改得不徹底,改得不究竟。到了二十二歲,再回憶二十一歲時,還像在夢中一般。這樣,年復一年,一年一年地逐步改過;到自己五十歲,回過頭來仔細想想,過去四十九年所做的,還是錯了。古人對於改過的學問講究就是像這個樣的。
我們身為凡夫,過失、惡業太多太多了。就像刺蝟這個刺一樣,聚集在一起。我們想想過去,常常好像沒有覺察到自己有什麼過錯。這是什麼原因?心太粗了。心眼昏聵,見不到自己的過失。但是,一個人的過失,惡業深重的時候,也有證據可以看出來。一定有不好的兆頭。我們仔細觀察周邊那些人物,有時候能發現。這個人沒有記性、糊塗、昏庸,跟他說什麼事情,很快他就忘掉了;沒有事情的時候,沒有人招惹的時候,他自生煩惱;怕見正人君子,見到正人君子,自己好像很難為情;聽到人家講正經話不喜歡,很不樂意接受;我們以禮物送給人,他人接受之後不但不感激,還怨恨你;或晚上作惡夢;甚至精神提不起來,語無倫次。像這些都是不好的相。如果我們自己反省,像上面所舉的例子,自己有個一條、兩條,我們就要警覺到,過失、惡業一定相當嚴重了。要警覺到,趕快回頭,立即奮發,要改過自新,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第二篇改過之法就到此。
第三篇是積善之方。上一篇講改過的種種方法,能夠把今生的過失改掉,自然好命就不會變成壞命了;但是,還不能把壞命轉變成好命。因為,這一生雖然沒有犯過失、造罪孽,但前世有沒有犯過失、造罪孽,卻不知道。若是前世已經犯了,這一世雖然不再犯,但前世所犯的罪過,還是要受報應。那麼要怎麼樣做才能使壞命轉成好命呢?這不但要改過,還要積善、積德,才可以把前世所造的罪孽消去。善事積多了,自然能夠轉壞命成好命,下面就可以證明它的效驗!
文字一開端,了凡先生引用《易經》上的兩句話,說:凡是過於憨厚、積善的人家,他的後代往往會發達。縱然沒有大的發達,也能夠保住平安過日子,不至於招惹一些凶災。這兩句話,可以用歷史來作證,了凡先生舉下面的例子說:從前,顏氏要將他的女兒許配給叔梁紇,就向上一代一代去述說叔梁紇的祖宗,都是積德的。這個人家是積善之家,預料他們家的子孫將來一定有興旺的。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孔子的外公預料這家裡將來一定會興旺,就把他的女兒許配給叔梁紇,以後就生了孔子。他是怎麼看的?他看到孔子的祖先代代都積善,所以,他們家裡會出大聖人。這是一樁事情,講積善的。第二樁,中國人講孝道,首先要推尊大舜,這個人是盡孝的模範,他以真誠心、愛心奉侍父母兄弟。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所以,孔子稱讚他,稱讚舜的孝,是不平凡的孝順,孔子說:像舜這樣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並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孫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會敗落。春秋時代的陳國,就是舜傳下來的子孫,足以證明舜的後代興發得相當長久。這是非常確實的說法啊!
再以過去這些積善之家,你看看他後人的發達,了凡下面舉了十個例:第一位楊榮,官做到少師,少師在古代是帝王的老師。帝王老師有太師、少師,大多數少師是太子的老師,皇帝的老師稱太師。所以,老師的稱呼有太師、太傅、太保。楊少師,建寧人,現在福建建甌。他們的先祖,世世代代都是以擺渡船為生的,由此可知,生活也過得非常艱苦。遇到長期下雨,河水漲了,淹沒了鄉村民居,也淹死了很多人,溺死者順流而下。當然,划船的人很,一般人划著船都去撈取貨物,都去撈取財物,不顧淹在水裡的人。只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專門去救水裡漂來的災民,而財物一件都不撈,鄉人都偷笑他們是傻瓜。他們不要財物,完全救人,這是積德。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后,家道也漸漸的寬裕了。有一位神仙化作道士的模樣,向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父和父親,都積了許多陰德,所以,子孫應該發達。有一塊風水很好的墓地,可以把你的祖上葬在那地方。楊榮的父親,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這個處所,就是現在所說的「白兔墳」。後來,楊榮出世了,二十歲就考取進士,官一直做到三公,少師是屬於三公之一。皇帝對他非常感激,追封他的曾祖、祖父、父親,與少師一樣的官位。子孫貴盛,一直到了明朝的時候,他們家裡頭還是很多的賢人,代代都有賢人,祖宗之積德。
第二位是現在的浙江寧波,古時候稱為鄞縣,有一位楊自懲先生。起初在縣衙當文書,他心地仁厚,守法公平。當時,這個縣官非常嚴厲方正,有一次偶然打了一個囚犯,這個囚犯被打得遍身流血,縣官這個怒還沒有消。楊自懲跪在地下幫這個囚犯求情。這個縣官就說:本來沒有什麼不能寬容的,但是這個囚犯,不守法律,違背道理,不能不叫人生氣啊!楊自懲一邊叩頭一邊說:「上失其道」,這句話說得很好,很不容易說出來,從這個地方看,他的確是存心仁厚,不怕自己丟掉差事,他講真話。現在朝廷本身有過失,政治一片黑暗,人民對朝廷信心喪失。百姓犯法,過在哪裡?過在沒有人教導他。誰負責教導?儒家教學講,地方的官員,縣市長、知縣,古時候稱「父母官」,你是這個地方人民的父母,你是人民的老師,你是人民的領導,儒家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那個「之」是人民。地方上的首長,你的子弟為非作歹,是你沒有把他教好。楊自懲說:你在審問案件,審出了實情,應該替他們傷心,可憐他們不明事理,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壞事,應該要判重刑,你要憐憫他,不能因為審出了案情,就高興了,既然歡喜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發火呢?縣官也不錯,聽了楊自懲的話,不再發怒了。楊自懲家裡貧寒。他能夠幫助窮人,特別是這些囚犯,他有憐憫心,常常幫助他們。人家有一些送禮,來託人情的,他一概不接受,大公無私,憑良心辦事,絕不受賄賂。有的時候,囚犯缺乏糧食的時候。他多方想方法來幫助他們,找一些能夠行善的人家捐助,來幫這些囚犯,讓他們能夠吃飽。有一天。新來的囚犯,有幾個人沒有吃的。他自己家裡米也不多,如果把家裡的米給了囚犯,自己家裡的人就沒飯吃。想想囚犯非常可憐,就跟他太太商量,他太太問:「囚犯從哪裡來?」,「從杭州來的,一路上忍著饑寒,臉色都很難看,面黃肌瘦。」於是,他把自己家的米分一半給了囚犯,自己家裡煮稀飯吃。以後,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侍郎,就是現在的副部長。長孫是做到刑部侍郎,次孫作了四川按察使,也稱欽差大臣。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賢德大臣。那時有兩個名人楚亭、德政,這兩個人也是楊自懲的後代。
這是在縣衙里一個小文書。由此可知,積功累德,不論我們自己現前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可以做。機會太多太多了,只要存心利益社會、利益人民,就是積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報,這個功德就更大;不求果報,必定有更殊勝的果報。積的善大,積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報。像了凡先生就是個例子,與了凡同時代的俞凈意先生也是個例子,晚年就享受果報,果報一直綿延到他的子孫,代代不絕。
根據凈空法師講解增刪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