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道路.雜思錄 第八章 何去何從(3)

作者:笑看風月  於 2021-7-29 03: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思想雜談|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文化阻擊, 自由民主, 人性本質

8.7  自由民主遭遇不同文化阻擊
被視為普世價值的自由民主意識形態思想或一人一票的民主體制是否是所有國家與社會的方向或必然的歸宿,也即是所謂歷史的終結,對現有民主社會現實的檢視比思想理論的思辨無疑更具意義。西方社會特別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與地區無疑都是自由民主價值踐行的最佳範本。源自於古希臘文化思想,經由中世紀文藝復興人文思想的發展滋養,自由民主終於成為歐洲近代人文思想的主流,成為進步社會階層與群體凝聚社會力量與共識,抗擊封建主與舊貴族,以及宗教舊勢力的有力思想武器。自由民主的思想伴隨著社會工業化的步伐成熟與壯大,與西方工業化以及社會進步思想元素是相輔相成的,成為現代社會文化的思想基礎。然而自由民主普世價值在西方社會之外的國家與地區,效果卻不如人意,出現社會的動蕩紛爭,甚至國家的崩解,如中東地區顏色革命帶來的社會民主化的同時,也帶來社會的動蕩與不安,也沒有出現有成效的社會改革成果,經濟依然落後貧窮,而蘇聯卻由於民主改革帶來國家的裂解與崩毀。蘇聯與西方世界抗衡數十年,是美國難於應付力屈計窮的世界超強霸主,最終被自由民主的思想價值裂解,砰然倒下。以國際現實政治而言,一個強權的解體,使區域與世界和平帶來不可預測的變數,擺脫強權是解放,失去平衡是危機,陷於戰爭是悲劇,這些都發生了。然而就國家的民主改革與社會轉型而言,無疑是徹底的失敗,民主改革的失敗。簡而言之,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價值給不同的國家與地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甚至有些地區帶來悲劇性的災難,其背後有著必然的原因。
自由民主普世價值首先是一種文化思想。現實人類社會中,由於歷史與發展,以及區域環境,社會生產,族群,宗教等各種原因,也往往存在各種不同的社會文化思想,這些不同的社會文化思想有相容的,有矛盾的,甚至有相互衝突與敵對的,這些都是社會內部族群與階層衝突與矛盾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地區一直是世界的火藥桶。自由民主意識形態價值也是一種社會思想文化,也就必然與其他不同的社會文化思想產生相互影響與關聯,或相容,或矛盾,不可能隔絕於其他文化思想,不產生相互的碰撞與衝突。生命的本質就是利益,而社會文化思想所代表的本質同樣是對利益的追求,社會的與文化的衝突本質就是利益的衝突,文化思想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也必然是社會利益的衝突與矛盾。自由民主價值表面上是普惠的社會思想價值,然而作為新的社會文化思想,也必然代表著特定的社會群體利益,至少對不同的社會群體存在利益多寡得失的差異,這就使其產生過程或作為外來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社會,使不同社會群體在社會利益上發生矛盾,這些矛盾就決定了自由民主意識形態文化思想在社會實踐中遭遇挑戰,也決定社會自由民主改革的命運。
對西方社會而言,自由民主思想文化是源自於自身內部社會變革而衍生的文化,屬於社會原生文化,亦即隨著社會的物質生產與文化發展,產生於社會自身的文化思想。這種源於古希臘思想文化,再發軔於文藝復興的人文思想解放,伴隨著無數次文化思想,政治運動與社會革命,經幾百年的淬鍊而成長,既是思想文化的成果,也是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成果,成功的基礎是經過無數次社會衝突與鬥爭,也就在不斷的妥協中逐步積累起來的。現實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踐行自由民主價值的民主政體,都是相應社會各種文化思想的折衝與妥協的結果。通過暴力革命而達成的民主政體,由於在政治上徹底摧毀了舊利益群體,自由民主體制就愈徹底,而社會代價巨大,巨大的代價也往往會帶來社會動蕩與反覆,法國大革命就是例子。而通過政治的折衝談判與妥協產生的民主政體,舊體制或舊利益群體影響就愈明顯,社會的變革與過渡也相對平和平穩,社會代價也較小,君主立憲的民主政體就是例子。無論如何,西方社會自由民主文化思想踐行的成功是數百年社會文化思想與社會的變革,物質生產與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步積累而形成,並非一蹴而就。不論是君主立憲的英國還是社會革命頻發的法國其民主思想與政體都經歷長期的演化與成熟,不論是逐步漸進還是社會革命,西方民主體制的成功都具有幾百年踐行自由民主的基礎與根本,也使自由民主思想意識成為西方社會原生的,具有最廣泛社會基礎,像宗教信仰般堅實的社會文化思想。
而在非西方社會,自由民主文化思想無疑是一種外來的植入思想意識,並不具有社會文化的基礎,是由於某種特殊的社會原因而強力施行,這就必然帶來兩個根本的社會矛盾。一個是自由民主所代表的社會利益與原有文化社會利益的矛盾,另一個是無論支持還是反對自由民主及民主改革的不同社會群體或利益階層,都普遍缺乏自由民主作為一種文化思想價值的文化素養。自由民主價值帶來的民主體制,無論是在西方社會作為內在文化的自發衍生,還是在非西方社會作為外來文化思想的植入,都是對社會具有主導作用的文化思想,不然就不會施行民主體制。然而主導文化思想不等於必然產生良好社會踐行效果,而社會思想文化都有一個發展與成熟的過程,對西方社會是長期社會磨合,社會各階層逐步接受,達成預想的社會效果。而非西方社會某些群體是被強迫接受,這些社會群體以及缺乏民主素養的社會大眾必然帶來施行社會民主的偏差。任何起主導作用的社會文化思想都依附於一定的社會規則,不按規則行事,依附於其上的文化思想就難於產生預想的社會效果。
簡而言之,非西方社會,作為一種外來文化思想價值,由於社會利益的衝突,自由民主意識形態受到原有社會文化思想極其所代表社會群體的挑戰,此外由於社會缺乏自由民主文化思想價值的素養,使自由民主作為主導文化思想缺乏相應社會環境的基礎,代表自由民主價值的社會體制改革在短期內難於達到社會的預期,甚至由於改革帶來的社會不適與失序,這也是非西方社會民主改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更有甚者,由於民主改革也往往致使原有社會秩序的鬆動,對於多民族國家而言,可能就是災難的開始。原有社會秩序的鬆動或失序,使各民族歷史文化與利益衝突遺留的民族矛盾與宿仇走向激化,最終爆發戰爭,導致國家分裂,社會付出慘痛代價,這都不乏現實的事例。
由西方與非西方社會的事例可以得出,西方社會的成功是一種原生思想文化的伴隨社會生產不斷進步的長期漸進式社會變革,而漸進就意味時間性,時間融合與消磨社會因改革帶來的不適。而非西方社會失敗是一種外來思想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失敗,或遭到舊文化的狙擊,舊的秩序被打破,而新秩序並未能建立,或者說,新秩序僅是制度硬體的建立,並不具備社會文化的基礎,不具備社會文化基礎的體制變革就是體制突變,突變的本質就是社會革命,社會難於在短時間內化解與消磨社會矛盾,最終自由民主新思想並未能帶來預期效果,甚至更糟。蘇聯解體就是社會體制突變的惡果。

8.8  意識形態與人性本質存在鴻溝
宗教與意識形態都是人類社會特定歷史時期的思想成果,多神教由於崇拜的神祈眾多,所以不可能產生一種凝聚社會力量從而改變社會的普遍的共識,而一神教與意識形態思想則不然,都具有以個體思想意識為基礎形成的社會共識,以社會共識為基礎追求一定的的社會形態,或者是某些具體的社會目標,以及共同的社會道德標準。這些具體社會目標或與其思想意識相關的文化基礎
都與產生這些思想的社會物質環境有著緊密關聯,也必然受時代與環境的局限。隨著社會物質環境的改變與文化的進步,社會如果沒有跨越所追求的社會目標,而產生這些思想意識的社會基礎與環境也已改變,或思想意識的社會基礎設定並不切合實際,一神教及意識形態思想也許會做出相應的改變以自圓其說。比如隨著科學的進步,宗教不得不對有關自然的認知做出相應修正,這些修正儘管無關基本教義的宏旨,卻關係與大眾普遍接受的科技常識的契合,也就關係宗教思想與其形象的嚴謹與完整。一個與相應社會常識存在諸多矛盾的宗教形象將傷害一個宗教的社會基礎。這裡要表達的是,社會大眾作為約定俗成的許多社會觀念會隨時間推移而改變,甚至淘汰,社會是如此,宗教也是如此,而意識形態思想也同樣如此。
而意識形態思想是近代人類歷史的產物,帶有明顯的抗擊專制權威與舊文化的時代特徵,有如一個要掙脫鎖鏈與牢籠的囚徒,任何手段與方式都是允許與可以接受的,這就使意識形態的思想意識可能包含暴力以及超脫社會現實與過於理想的的思想目標。在專制時代,社會現實的殘酷使作為回應的社會革命同樣是血腥與殘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用消滅肉體的手段來消滅一個社會群體,一種社會生產方式,甚至一種社會意識,只要是反抗暴政與舊體制,任何手段都是合理的。而某種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或關係,社會群體即可能是舊體制及暴政的社會基礎,也是相應社會物質生產的結果,這就是意識形態思想革命血腥鎮壓的思想根源與社會基礎,也產生暴力改變社會文化甚至生產的弊端。無論是以追求自由解放的法國大革命,還是要消滅資本剝削的無產階級革命都是如此。
除了時代環境的局限或誘導,意識形態理論還存在兩個可能的誤區,一個是大眾傳播有意無意造成的思想誤區,一個是過於理想化的誤區。意識形態理論都有完整的理論系統,並以一定的哲學思想作為其思想理論的基礎,自由民主思想理論也不例外。以哲學思想作為社會規則或改造社會的思想基礎或理論依據是西方社會的普遍文化現象,這也是中國傳統社會所不具備的,或者由於缺乏不同的哲學思想譜系,中國傳統社會文化思想相對單一與狹隘,社會文化停滯不前,不具備不同思想的比較與對比,也就不存在思想改變帶來社會改變的可能性。就個人自由權力而言,毋庸置疑,所有經典的關於自由的理論,對任何自由都有一定的條件或但書,也即是自由是與一定的社會責任相關聯的。自由是屬於與適用於社會所有個體的權力,然而個體的自由並非無條件的,在人類群體與社會中絕不存在無條件的自由權力,自由主義思想理論家們也絕不認可無條件的自由,或沒有社會責任的自由。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引用康德的話,『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服從任何人,只服從法律,那麼,他就是自由的。』。此處的法律也是對社會所有個體的,社會法律就是自由的但書與條件。
自由是個體權力與社會責任的平衡,守法是自由最基本的要求。離開符合社會法律的條件,自由就走向極端。然而社會法律僅是自由必須遵守與不可逾越的硬性規範,而社會道德是自由應該遵守的軟性規範。以工作為例,工作是每個社會個體應有的倫理道德,而當代民主社會法律不能強迫一個人工作,對社會大眾而言,不工作就會失去生活來源,而社會有責任救濟需要救濟的個體,對於有能力工作,有意逃避工作,又要求社會救濟或享有相應社會福利的個體,就是一個權力與道德責任的問題。同樣,受教育是一種權力,然而受教育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作為現代社會個體,受教育與接受法律,以及道德的約束都是現代人行為的基本準則。然而在一些民主國家缺乏足夠或適當的教育,已成為許多社會個體不能適應環境,甚至有意抗拒社會的原因。社會也難於奢望缺乏適當教育的個體能夠恰當的行使法律賦予的個體自由權力,或社會民主的權力。失去適當教育的個體在民主社會絕非個別現象,而是形成一種社會群體,以自由的權力拒絕社會的道德柔性規則,享有自由權力的同時拒絕自由的社會責任,而政治正確與民粹就是這一類行為群體的道德庇護所。這一類行為就有如吃社會的免費午餐,而免費午餐的始作俑者就是自由民主價值的大眾傳播,大眾傳播僅注重自由民主的權力,忽略自由民主權力應負擔的的社會責任,而作為社會大眾或自由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擇其所好,棄其所惡,隨意解釋理解社會權利,忽略相應責任,這也完全符合人與生命趨利避害的本性,權力儘可能無限放大,而責任儘可能縮小,而自由的社會責任,如受教育與守法,對社會大眾而言,是一種柔性的,不受監督或難於被監督的社會責任,猶如不存在。這與社會主義的公有與計劃體制下,缺乏具體的個體監督,違背人性本質的激勵機制,以及同工同酬的利益分配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可以作為意識形態思想價值在傳播過程,由於人性自私造成的曲意理解,也是人性自私本質造成的必然行為偏差。也即是說,意識形態理論在社會大眾的傳播過程由於人性的自私,造成不可避免地有意無意的曲解與行為偏差,證明意識形態理論出於理論分析對理論基礎的理想設定,包括對社會環境與人性的理想理性設定,都是意識形態理論所設想的理想社會與人性之間不可逾越的現實鴻溝。如同民主必然走向民粹,大眾對自由的認知也必然走向無原則的即不連帶責任的權力,沒有任何責任與義務的權力,這成為民粹的社會基礎與表現。
自由成為只有權力沒有社會責任的免費午餐,民主是保護自由的手段,為了保有這份免費午餐,民主成為大眾多數蠻橫維護私利的手段,這種私利往往以社會利益為代價,結果只能是短利,為短利犧牲社會長遠利益是民粹最具體的表現。而公有制與計劃經濟則因平均平等而造成生產效率低效,最後落入共同貧窮,這也是自由行使權力的必然結果。或許,對自由成為免費午餐可以通過教育與宣導假於時日而糾正,也許也未必,而民粹與公有制,以及計劃經濟則是涉及人性的本質,是意識形態理論迴避也是無法糾正的社會現實基礎。意識形態的基礎設定,普遍同質與理性的人並不存在,這也決定了意識形態理想不可能實現,或將隨在社會物質與文化的發展被新的社會思想理論所取代。

8.9  意識形態僅是抓手與台階
思想是人類文化文明進步的里程,而意識形態思想理論更是人類人文思想偉大的里程碑。宗教思想,特別是一神教思想,意識形態思想理論都是推動人類思想文化與社會的進步重要里程碑。可以說意識形態思想理論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也由於意識形態思想理論產生的社會引領,與巨大社會凝聚力,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思想推手。思想理論的推手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社會的理想性與功能性。理想性就是設立社會理想的目標或理想社會。而理想也必然建立在對現實社會的批判之上,批判與理想使意識形態思想理論成為社會力量的粘合劑,成為社會進步的台階與抓手,這就是思想的功能性。由於意識形態思想的巨大作用,人們也將思想的社會功能性誤解為社會的目標或理想,手段成為目標,甚至是終極目標,混淆了功能與理想,手段與目的的區別。這就是政治正確的思想意識基礎,現代民主社會或自由民主價值的追隨者就是將民主這種社會的管理手段當成理想社會的終極,這就產生了意識形態思想對社會的必然誤導,也是所謂民主終極論的社會基礎與歷史背景。
無論是宗教思想還是意識形態思想,當它成為社會思想主流,其社會的功能性作用本質是一致的。宗教是屬於神學的意識形態思想,而世俗意識形態社會功能性與理想性的混淆使意識形態思想則成為世俗的宗教。社會功能就是凝聚社會大眾共識以形成一個新的堅實的社會文化思想台階,為社會進步提供一個新的,比社會現實更高一級的思想平台。社會進步需要兩種台階或環境,文化思想的台階與社會物質生產的台階,而社會物質台階又是思想的基礎,所有社會思想即形成社會文化與引領社會,又以社會物質為基礎,受到社會物質現實的制約。這就使思想或任何思想產品帶有兩種可能的缺陷,即物質的缺陷與思想的缺陷,物質缺陷就是相應社會局限帶來的缺陷,而思想缺陷就產生於思想的分析推論演繹過程,以及為追求理想的基礎化設定與推理都會產生不可避免的錯誤。人類思想包括意識形態思想理論不僅是可錯的,存在錯誤是必然的。在自然科學方面,由於實驗的可重複性,可以看到理論發展過程的不斷修正與對真實的趨近。而社會理論由於不具備可重複與實驗的環境,思想理論難於通過現實驗證而修正,或修正也多為思想的修正,修正而出現不同的思想版本,即所謂修正主義,其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的不可重複,使社會理論成為難於驗證的思想理論。
意識形態所代表的僅是一種理想模式的思想理論,來源於社會現實,經過思想分析的抽象概括與演繹,其思想成果必然是一種理性與理想的結果。沒有對社會現實觀察而產生的觀念,就無法在觀念之上進行抽象歸納產生概念,一系列概念的演繹推理從而產生更深一層的概念理念,這些概念與理念是推演產生思想理論體系普遍原則與原理的基礎,這是思想理論產生的必然過程,這也使意識形態理論與社會現實之間產生可能的差距,但這並不妨礙意識形態理論作為社會努力的目標與方向,然而不應該成為社會不可修正的標的或理想。比如一神教宗教教義的終極,最終審判與天堂,然而終極的追求是在人世之後,而不是在現實生活中,現實生活中的修為僅為終極的準備,如果將終極,即最終審判與天堂作為現實社會實現的目標,則無疑走向了極端,成為邪教。而將意識形態思想作為世俗社會的理想,為了凝聚社會力量而作為努力的目標並無不可,然而將其作為現實社會不可修正的模型,則是呼略了思想理論基礎的環境設定與理性理想成分,甚至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推進,社會現實與理論的環境與理想設定存在無法跨越的差異,而仍然堅持所謂意識形態理論理想的社會,必然誤導社會走入歧途,也將是災難的開始。不論是宗教思想還是意識形態理論僅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抓手,僅是特定歷史時期不可或缺的抓手,人類進步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些思想結晶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但這些思想結晶決不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終極目標,也並非不可偏移的理想,它必然受到社會現實的檢驗與修正。

大魚 谷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笑看風月最受歡迎的博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4 00: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