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貝娜離開,許多感懷紀念的文章出現。其中,姚的真正歌迷必定佔一部分。其餘的,也許如我(覺得她的一些歌好聽,但並非歌迷)的一些人則同情其遭遇欣賞其才華而慨嘆唏噓吧。
其實,一個人的離去,除了生她養她愛她的父母手足愛人,誰會真正感受到那種痛徹心底的哀傷呢?
我們這麼多人難過,多數是出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同情心吧。(其實,事實證明動物界也有緬懷同類的舉動。)
何謂'同情心'?wiki的解釋如下:
同情心(feeling of sympathy)也稱同情感,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產生共鳴及對其行動的關心、贊成支持的情感。如人們對老弱病殘者的關心;對鰥寡孤獨及生活無著者的贊助;對因天災人禍慘遭不幸者的支持;為含冤受屈者鳴不平等。它不僅是對弱者的同情,也包括對強者、正義者的支持;不僅是一種感情上共鳴,也包括"助人為樂"、"伸張正義"的動機和行動。這是一種受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覺悟制約,由認識、感情、動機、行動、交織在一起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愚蠢的圍觀,是一種冷血無人性的圍觀行為。如魯迅筆下的革命義士刑場上的看客,如現代有人要跳樓,圍觀的人忙著拍照,叫好;如有老人倒地,圍觀的無一出手相救或致電119。
(http:///news/15/01/01/564305.html?劫殺案現場竟成「風景區」%20冷血民眾圍觀看熱鬧%28組圖%29)
為了幫助筆者理解'愚蠢的圍觀',我附上如下圖。
其實, 較之'愚蠢的圍觀'還有更令人寒心的'愚蠢的不圍觀'。小悅悅還記得不?(zh.m.wikipedia.org/zh/小悅悅事件)
顯然,筆者混淆了'愚蠢的圍觀'與'富有同情心的緬懷'之間的差別。
貝娜離開,作為同類的我們,對於一個年輕美麗善良充滿才華及無限可能性的女孩子的離去,難過,慨嘆,同情,不過是種正常的本能而已,不知為何被扣了頂'愚蠢圍觀'的大帽?我倒以為,如果聽到這麼個不幸消息,一個人可以不屑一顧,全無反應倒是比較違背人性。
古時講'老吾老與人之老,幼吾幼與人之幼'
。不過就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處境下,將心比心之後產生的理解同情之心吧。貝娜的離去,之所以引發如此多的關注,我認為是有社會意義的。整個事件的發生折射出許多社會問題。
一。獨生子女政策。中國八十年代開始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如今,專家估算,我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這些失獨家庭老人的精神心理健康,養老問題無疑是需要引起政府重視的。而獨生子女政策的利弊,有待商榷,政府是否應該自省及對失獨的家庭殘留者一個交代?
news.china.com.cn/node_7163662.htm
二。環境問題。為何我國癌症如此高發,而且趨近低齡?霧霾,水土污染,APAC
藍不僅是給老外看的,更應該歸還給我們每個中華兒女。誰又該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負責,如何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
三。醫生醫德問題,記者的職業操守問題。姚的取角膜照片為何在未經家屬同意的情況下被記者拍到並公之於眾?中國如今醫患關係緊張,記者被稱做'狗仔',相比都同其職業道德的淪落有關,這又是一個大眾關注點。
四。年輕人工作壓力強度過高,對健康忽視,問題嚴重。這個太容易理解,一個社會,精神貧瘠,人心浮躁,追名逐利,房價高企,教育就業疾病養老,樣樣都是問題,哪個人能活得輕鬆自在?累,一個字。中國人活得累,活得苦,活得壓抑。
還有其他小的因素,我就不想贅述了。
我覺得大家對姚貝娜事件的關注及其容易理解,關注,不是某人說的'愚蠢的圍觀',我以為,更似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同情心或'兔死狐悲'的感傷及對自己或中國親人生存狀況的隱憂。
註:「兔死狐悲」記載於《三國演義 第八十九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故後人用它來比喻「同情悲憫同類的不幸遭遇,也為自己的危險處境感到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