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三八佾1佾忍說2佾公說3佾仁說2018-12-22_20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VvQDpxqdI&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6
相關文案:
主話題:(一)、佾忍說(二)、佾公說(三)、佾仁說
解析:《論語》第三篇:八佾之——
(一)、佾忍說——孔子謂(說起,談及)季氏:「八佾(八佾:佾,古時舞樂行列;八佾指八列八行共計六十四人舞樂陣容,指國之大典儀式;國禮,伴國旗、國徽、國歌、國樂國舞等,形如現今之升旗及開幕儀式,即莊重愛國儀式,非限於官方)舞(舞伴樂)於(在)庭(廳堂,廣場),是(正確之事物或觀念,與「非」相反;指真理,道理,信仰等)可(值得)忍(忍耐、忍受、忍心、忍讓,指把痛苦、困難、遭遇等勉強承受下來)也,孰(誰,哪個,什麼)不可(值得)忍也?」
即孔子談及季氏在廣場上主持排練國典舞樂儀式,有人說這種行為非帝王而不能為,此場合若沒有帝王在場,就是僭越禮儀,就是大逆不道;殊不知,國禮之儀式,其舞、樂、徽、旗等無不是對國家之敬愛,人人可為之,人人當為之也;愛國,本乃再正常不過之公民本分,卻往往遭受小人詬病,這也是堅持正確之公平公義所值得且必須忍耐承受之代價;那麼什麼不值得忍耐和承受呢?回答是:人,君王;禮之上,無君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君王也在國禮之下,大家都必須遵從並維護國禮;正所謂敬君位而輕君身,忠國禮而輕君禮也。
——(完)
(二)、佾公說——三家(家,大家族,指士大夫家族;三家,這裡指孟孫,叔孫,季孫這三家大夫)者以(用)《雍》(國樂之名字)徹(通,透;貫徹統一),子曰:「相(外觀)維(思想)辟(透徹)公(公平,公正,公開,公義),天子穆(恭敬)穆,奚(何)取(選取)於(在)三家之堂(禮堂)?」
即魯國有三家士大夫,用國樂《雍》來貫徹統一人們對國禮之感官認知,先生講:此國樂,無論從觀感,還是從思想內涵,及理論高度,皆透徹出國家之公平正義,就連君王也要恭敬聆聽及觀看;但是有一點疑問:國樂儀式只限於士大夫級別之禮堂?答案:否;國禮之儀式,乃愛國之禮儀,公民、國民,皆可也。
——(完)
(三)、佾仁說——子曰:「人而不仁(上對下之仁愛),如(超過,高居於,在……之上)禮(公共秩序,公序良俗)何(多少)?人而不仁,如樂(禮樂,國禮)何?」
即先生講:人,如果沒有上對下之仁愛,那麼就會把自己高居於公共秩序之上,高得沒有邊際,就會自認為是神仙,而公序良俗只是自己腳下所踏之雲,用來籠罩約束下面百姓之法則而已;而同樣之人,禮樂亦然,國禮亦然,國家利益、江山社稷亦然,長上就會作威作福,不關愛幼下,玩弄禮法;君王則不體恤民情,狂妄昏庸,而至禍國殃民;真是這樣么?真能如此么?
事實上,居於長上者,身為君王者,並非懸在空中,也不是神仙;現實之國鼎基石,乃萬民之公義大道,乃國之禮。
居上而不仁者,必墜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