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莊子》十三天道4道為說2020-06-04-19-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4mLx5HVTYs&list=PLIIlVXhpt_DzPLLmH4TA3aNZ22ZKXyjnU&index=219&t=4407s
相關文案:
主話題:道為說
解析:《莊子》十三、天道之——
(四)、道為說——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得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下,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即自作主之人品,把人文公禮作為宗旨,把公道公德作為最重要及基本原則,把規範自己不該縱慾妄為或戒欲不為於自律作為常態之習慣。不縱慾也不戒欲,自作主原則乃應用公禮自上而下綽綽有餘;縱慾或戒欲,作人主或被作主原則乃被應用於私禮自上而下且其遠遠不夠。所以古代人文歷史之寶貴經驗乃不縱慾也不戒欲於自律。居於長上之高位者自律,那麼居於幼下之低位者也效法自律,便是幼下者主觀自願參與和長上者相同之人品,幼下和長上齊同人品乃人權平等原則而不存在臣子臣僚臣民之臣服;使幼下者戒欲,那麼長上者也隨之會縱慾,便是長上者主觀臆想參與和幼下者苟同之獸畜品性於私道,長上和幼下苟同私道乃等級制度原則而不存在能管得了他人者、被他人管得了者及能管得了自己者之真正作主。人品必然在上乃自律於運用客觀法理而下行實踐,獸畜之品必然在下乃被動於被王者法則下行實用,盛世公天下在上、亂世私天下及動物世界在下即人品在上而獸畜之品及虛構之神品在下乃亘古不變之道理。所以歷史上自作主之公天下,管理者即使歸屬於公權天下,也不由此而發愁;有關人權之辯論雖然是雕琢刻畫人品於社會公眾,也不由此去勉強說服他人;所耐受公眾之權利義務雖說窮盡腦海當中所容納之公益理念,也不由此充當獸畜之品。宗教禮儀如果不能夠落實於學問和技術而創造物質及精神財富那麼便是人類社會之迷信其神話,人之頭腦如果不能夠與代表先進理念之學問和技術其人文種子二合一而生長出覺悟那麼人類社會之教育便等同於動物世界之養活,自主者自律乃公權天下之功效。所以說禮儀當中沒有神品,人之頭腦當中也沒有先知先覺之先天財富,管理者更沒有特權。所以說管理者其德能賢品要對上符合公義且對下夠得上仁愛。居於長上之高位者憑藉公義和仁愛之賢品,傳播人文覺悟於人類社會,便是在延用遠古公祭其人類群居之社稷公道於繁衍與傳承模式。
公權之公道在於自主者大有作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