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論語》三八佾13佾禱說14佾從說2018-12-25_20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vMsxVr2tsg&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22&t=1188s
相關文案:
主話題:(十三)、佾禱說(十四)、佾從說
解析:《論語》第三篇:八佾之——
(十三)、佾禱說——王孫賈(人名)問曰:「與(參與,致力於)其(所做之事)媚(有意討好使人喜歡)於(在)奧(房屋西南角,指房屋深處;廣義指禮節供奉展示之所在,乃家族家庭理念信奉之核心),寧(寧可)媚於灶(生火做飯設備,指廚房;廣義指吃飯,生存,活著),何(什麼)謂(說法)也?」子曰:「不然(這樣,正確),獲(捉住)罪(把罪過歸到某人身上)於(至,到)天(老天爺,命運,天理,公義),無所禱(禱告,盼望)也。」
即有一個叫王孫賈之人問教:如果把人財物力投入到對禮之敬奉,對公義公權之託舉,花費心思去搞家國觀念、思想理論等教育,倒不如著眼於自身現實生活吃穿住行來得實在,此說法有何道理?先生講:不是這樣子,人,如果沒有公心,只為吃而活著,只知道眼前私利和享受,那就是豬一樣現實、自私與狹隘,倒霉時,還抓住老天爺不放,把過失統統歸咎於命運不公、社會不公、天理不公,那麼對於懷有此種觀念之人,從一開始就註定其結果,沒啥奔頭了。
(十四)、佾從說——子曰:「周(周禮)監(牢獄,桎梏,束縛)於(在)二代(二代:周之前夏商兩代禮儀),鬱郁(像草一樣叢生雜亂之茂盛)乎文(禮節儀式)哉!吾(我們)從(採取某種方針或態度,採納,效法)周。」
即先生講:周禮被夏商兩代之繁文縟節束縛太久了,前代舊禮早已不適應現今之國情與人文,卻還是像叢生之雜草一樣於世間滋生,這已嚴重影響並阻礙國運通達;須知,禮儀要因天而變,隨時代而更新,以社會人文所代表之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之發展要求;也就是說,禮,非形式,其表現並作用於時代,卻並非為時代所束縛;我們身為時代中人,自然要結合時代具體情況把舊禮之經典內涵承襲下來,將其根植於現實土壤,培植出新時代禮儀之花!
去歲之果,種於今年;前朝人文,果於當代;文化之傳承,經典之解讀,亦於此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