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新解《論語》四里仁1里處說【二】

作者:老寒腿7979  於 2025-10-18 18:2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新解論語|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關鍵詞:論語, 孔子

新解《論語》四里仁1里處說【二】2018-12-31_21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hkMcrHduOk&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32



相關文案:

主話題:(一)、里處說【二】

解析:《論語》第四篇:里仁之——

(一)、里處說【二】——子曰:「里(古代五家為鄰,五鄰為里;故鄉,街坊,井市)仁(仁愛;指上對下之關愛)為(是,變成,成為)美(令人滿意)。擇(挑選)不處(居住;處置,辦理;跟別人一起生活,交往)仁,焉(怎麼)得(適合;得到,完成)知(使知道;把握)?」

 

 

即先生講:井市當中街坊鄰里,長上對幼下施以寬容關愛,那會是一種最令人滿意之鄉情民風。身居高位者,如果不選擇與百姓相處,不到基層民間去體驗和調研,不去接觸井市街坊之人間煙火及冷暖,不去感受芸芸眾生之世態炎涼及悲歡離合,不去了解民眾之疾苦及生活訴求,那麼又怎麼能切合實際地施行仁愛而惠及民生呢?所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其不脫離大眾,體察民情,自古即有官員微服私訪一說。

公權公義之秉承,關鍵在於上下通達,關鍵在於位上者能否於鄉里紳士、於井市開明;民風其風自天上來,使凍地祛寒,使綠蔭納涼,使風調雨順,使稻米歸倉;富貴者能居於荒貧偏野,史上有之;其教化一方,效法公義,澤露桑梓、使鄉里之風純正,使大山深處若世外桃源。

高雅者能往來井市巷弄,史上有之;其師道江湖、綱常君子、禮信風俗,使城街之象簡素,使坊間暗隅如幽寺古剎。

小仁效於朝,中仁效於市,大仁效於野!

朝堂之上,禮儀高懸,棟樑齊聚,知禮效法;知其仁,猶燈燭明堂,照亮小眾,況其皆於人上之位,眾心昭然,其仁小公懷私而不接民怨,謂之狹小也。

井市當中,魚龍混雜,介乎是非偏正,間或善惡忠奸;知其仁,猶皓月當空,潤澤集群,且人人互鑒相參,眾口之與,公道尚存,雖各揣小私,然能通情達理、開化奉信,因其或然兩可、中位體恤,謂之寬中也。

偏野其外,人權本位,無近利不可言其仁,缺實效不可行其善,非解困不可規其禮,未安貧不可諳其道;知其仁,猶艷陽高照,光天化日於四方,天道神理自然之法,皆繫於陽光雨露,眾受之,則信之,未受則不信;縱朗日高掛,然烏雲蔽之,則眾不奉之;故云隨風行,其風乃第一要義;而水蒸風起,其水乃起始當頭;又土沃水積,其土乃現實之依據,歷史之淵源,未來之根基。

管仲曾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仁,若欲達於里,必先使里安定,使里富足,而非紙面文章、口頭說教,因為飢餓之人不談品味,流離之人不講情懷,危困之人不求境界,奴役之人不信公權。

里之仁,仁光之末梢,萬福之極頂;乃最後、最底、最低之地皮。

最後一步,最後一步未到,則仁不成仁;最後一步未到,則前功盡棄;最後一步未到,則頭重腳輕、仁愛虛空;最後一步未到,則萬民不舉公權;最後一步未到,則水土不興禮儀之風;最後一步未到,則位上者羞也!

 

——(完)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8 19:14

返回頂部